张玉玲 刘维忠
摘要:相较于城市教育来说,农村教育不仅存在教育能力有限问题,同时也存在教学资源有限问题。一直以来农村小学音乐就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困难的一个环节,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问题的探讨已经在我国延续了数十年。在音乐教育中,聆听能力是占有着比重较大的地位,对音乐学习而言学好音乐首先要了解音乐,而了解音乐的前提就在于感受与理解音乐的魅力,这对学生的聆听能力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以兴趣为路,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美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是今天本文将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音乐赏析;聆听能力
前言:自新课改退出以后,音乐赏析就成为了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音乐教育来说音乐赏析有助于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驱使着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为爱好与学习的动力。好的音乐教育必须要具备好的音乐鉴赏,只有当音乐鉴赏发挥了启发与引导的作用,学生才能够深入的进入到音乐探索过程,享受音乐学习的魅力。
1以兴趣为路,使学生产生聆听的动力
兴趣对人类成长的过程来说,发挥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人类在进行某项感兴趣的活动中能够表现出肯定、热情、积极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人类探索新事物,展开对新问题研究,形成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精神动力。音乐学习同样离不开兴趣,只有当学生能够与音乐学习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的过程中美化人生。可见兴趣的培养对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来说有着推动的意义。
1.1在活动中激发学生音乐赏析兴趣。音乐欣赏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保守、安静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音乐学习、鉴赏方式显然是并不现实的。小学生有着好胜、好奇、好玩、好动的特性,因此在选择音乐教学方式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使学生从被动式的欣赏音乐变成主动要求欣赏音乐,成为音乐创造的参加者,这是提高学生音乐聆听能力,培养学生音乐聆听喜好的重要方法。
1.2在伴奏中培养学生音乐赏析兴趣。速度适中、节奏明显、结构简单的乐曲都可以在欣赏课中加入打击乐曲的演奏。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便会跟随音乐节奏的变化产生节奏感和共鸣。与他人的合作意識以及正确的演奏方法,都是音乐鉴赏、音乐聆听所能赋予我们的能力。学生在奏一奏、练一练、动一动的过程中将音乐学习中的直观内容转化为自己对音乐知识点的理解。因学生直接参与进了音乐节奏的创造,在时间的过程中取得了音乐表现机会,因此学生的表演兴趣、赏析兴趣、创造兴趣都能够得到大大的加强,进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1.3在体验中提升学生音乐赏析兴趣。对农村小学来说,教学器具的缺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音乐表演与音乐赏析二者相生相伴,因此在教学生学习音乐节奏,了解不同乐器表演、击打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制作音乐打击乐器,从中加深对乐曲节奏、内涵、表达思想的理解。当学生拿着自己用生活用品制作的乐器进行伴奏时,学生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能够表演的喜悦,同时这也是加深学生对乐曲表达以及打击乐器特点理解的好机会。赋予学生更大的艺术创作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赏析当中。
2以体验为魂。使学生养成愿聆听的诉求
2.1在哼唱中体会音乐的具象化形象。音乐赏析需要用到学生的耳朵。音乐从学生的耳朵中流入撞击着学生的灵魂便是音乐赏析的过程。对音乐赏析来说,主体曲调的哼唱同样也是音乐赏析的一种方法。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灵魂,这一灵魂是学生音乐思想发展与形成的前提。只有当学生了解到了音乐中表达的主体含义,才能够让学生掌握乐曲蕴含的音乐形象,明辨音乐主题的变化与重复状况,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水平。
2.2在动作中表达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歌舞不分家是更古不变的道理,随着音乐的变化扭动身躯是人类的自然反应。对音乐教育而言,聆听能力也应遵循这一人类的天性,使学生做到闻乐起舞,才能够使学生对聆听产生真正的能力和诉求。达尔克罗兹曾经说过音乐的声音高低、节奏长短、速度快慢、声音强弱所带来的动感,都能够利用身体动作的变化得以体现。大部分人在听到音乐后都会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做出相应动作。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重要渠道。
3以创造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去聆听
3.1为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因年龄小所以小学生大多有着无尽的想象力。利用音乐打开小学生的想象力大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音乐界,乃至教育界的崭新话题。贝多芬曾经说过,每次作曲时自己的内心都有着一副独特的画面,自己所创作的乐曲正视对那副画面轮廓的描绘。所以音乐作品与我们的生活、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不妨让学生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描绘成一幅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展现自己的想象能力。
3.2让学生自行抒发观点,在奇思妙想中加深音乐想象能力。音乐的赏析与再创造受每一个人的感受与理解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有必要结合每一名学生的独特个性设计与学生相符的聆听教学内容。如学习《生活中的音乐》一课,教师不放让学生自行模仿生活中的声音,每一名学生都表达一种不同的声音。教师不应做到千篇一律,而是要体现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对音乐想象的理解。
结语:学好音乐不仅要学好乐谱、学好声音表达方式。同时学好音乐还要学会聆听,掌握音乐的内在灵魂。在情感交流中,升华、融合、吸收与感受音乐作品情感要素,使音乐所夹杂的情感与学生内心进发的灵感发生共振,让音乐的魅力与文化流淌在每一名学生的血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