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立国到底影响了什么

2017-10-20 07:40常光耀
知识文库 2017年9期
关键词:生产农业

常光耀

食品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品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变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距今一万年左右已经出现原始农业。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农业生产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农业历史久远,神话传说中的燧人氏“钻燧取火”、伏羲氏“以佃以农”,采集和渔猎成为农业活动的雏形,也就是后来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大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原始农业转变为粗放农业,为后来农业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农业便步履蹒跚地沿历史长河而来。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新型国家机器的形成。最初的采集时代,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氏族公社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随着狩猎和种植业的发展,体力强壮的男性担起了农业生产的大梁,妇女渐渐处于从属地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公社。这一时期人们主要是进行刀耕火种,以石刀、石斧将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生产效率低下,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产品出现富余,氏族公社首领占据更多谷物、牲畜,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差距扩大,社会日益分化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土地制度发生第一次革命性变化,土地有氏族公社所有到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到了商朝,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耕地十分规整,形同井字,因此称为“井田制”。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以外的大量荒地开垦为私田,井田制进一步演变为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奠定了封建社会不可动摇的经济基础。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農业的发展对上层建筑影响重大。

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同样影响了社会形态结构的更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土地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分封给诸侯,诸侯国的建立是地域政治影响初现端倪,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阶层变动,传统的社会秩序日益瓦解,平头百姓同样拥有了象征身份的姓,贵族的荣光日益黯淡,至今人们还将自己姓氏家族的起源追溯到分封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固定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联系,男耕女织使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宗族扮演了掌管乡里教化组织农事生产扶危济困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深深烙印在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之中,宗法伦理成为支撑整个封建社会体系的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让宗族历经朝代更替仍根深蒂固,影响万世。

发达的农业文明孕育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人们在生产中对自然抵抗能力低下,先民们逐渐产生了顺应自然的人地思想,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回归逐渐总结出领先世界的生产方法,如垄作法、耕耙耱技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下和对自然的执着探索中,历法和天文成就卓著,夏朝就有历法<<夏小正>>,元朝郭守敬领导编撰的<<授时历>>.与如今的公历相差无几。作为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事生产,而且对世界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农村”、“农民”也是迁客骚人笔触下的热门,诗经中大量篇幅都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既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美好爱情,又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的忧伤。诗圣杜甫用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百姓疾苦,田园派鼻祖陶渊明寄情山水,朴素的语言,平淡的细节流露出对自然的恬淡感触。动荡的社会生活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起探索治国之道,儒道墨百家争鸣,奏响了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前奏,形成了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基本体系,煌煌其善薪火相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国运之计系于农业。农业作为四业之本,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鼓励农业生产、推行农战结合;商鞅变法,奖励耕织;三国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北魏均田制度;唐朝均田制、租调制;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改善民生。这一重农思想延续至今,影响深远。

然而,农业立国同样埋下了隐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交流少,不利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受到赋税徭役的剥削。虽然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但封建土地私有和自由流转制度的根源无法解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强地主欺压百姓,威胁中央集权,是封建社会的一大顽疾。更重要的是长期的重农抑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使文明古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盲目自大,愚昧无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缺乏资本扩张的原动力。传统的安家立命驱动人们购置更多土地而沒有投资商业,阻碍了资本再生产,也是今天的房价久居不下,使中国经济发展日趋停滞,错失向海外发展的良机。深重的农业根基又决定了工业转型的艰难,在近代大潮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农业立国,在带来辉煌的古代文明后又阻滞了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步伐。但对农业,农民的重视延续至今,对我国“三农”问题关注民生继续发挥指导作用,农业不应在工业化进程中衰落,而是让渡主导产业位置并继续支撑国民经济前进。农业立国,春风秋雨,迈步向前……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中学)

猜你喜欢
生产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张北“未来农业”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食品与水
农业科学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