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健
高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造福社会建设的人才为己任。人才的培养既是知识能力上的巩固提升,又是思想品质上的端正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作用,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现代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在创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方式,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提升工作层次和工作水平,减小德育教育阻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进而适应现代网络时代要求,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管理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理念的支撑,许多高校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不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脱离其他教育独自完成,倘若脱离系统链条会割裂教育的全面性。近年来,刨除现实社会本身给学生思想意识带来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网络语言的使用与传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从高校发展体系来看,多数高校没有构筑科学、全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疏忽长效机制的构建。
(二)教育工作散漫无序
高校中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多数是辅导员,虽然各学院各系都有辅导员,但是管理人数多,担任工作繁重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辅导员完成常规工作就已力不从心,对于思想政治工作难免有所疏漏,使得教育缺乏针对性。此外,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对于社会变化充耳不闻,无法找到教育与时代的衔接点,跟不上学生的想法,沟通上存在阻碍,这无疑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瓶颈。长此发展,问题得不到解决,教育理念得不到更新,学生和教师在思想政治工作上都会松懈,工作过程也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内容,造成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忽视思想与心理的双重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青年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是人成长的根基,也是大学生克服成长困扰,摒弃不良习性的心理保障。如今的大学生心理变化日趋复杂,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试图用理论去武装学生的思想,盲目夸大语言教育的作用,沒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做好情感的疏导。思想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观念,情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心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资源,发挥课程辐射作用
高校教育仍是大班授课的模式,要想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要以课堂为主阵地,利用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全员化教育,集中发力,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序散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正所谓学无定法,教育也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客观实际,确立不同的主体,利用教学优势,整合教学资源,保障思想政治教学落实到位。所谓整合资源并不是最大限度丰富教材内容,而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想结合,比如大学伊始,就如何融入大学生活,与同学融洽相处进行学习和讨论;当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时,予以思想上的教育;当学生在考研与考公务员问题上举棋不定时,予以客观合理的建议,并找学长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给学生切实有效的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在教学架构设计上强化顶层设计的作用,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门,编写适应地区和学校发展的课程内容,构筑属于自己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教学层级的丰富与提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力量。在组织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实师资力量,提升教学层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与已有企业合作模式、校外爱心岗位兼职和义务劳动等载体相结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不能让德育理论教学流于形式,要注重教学成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模式,为学生实践提供明确的目标,进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可以采取合作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不同特长和性格的学生进行有机搭配,实现德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把握时代脉搏,用实践检验理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迎合日新月异的变化,并随之做出相应的变动。前文中我们就提到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夸张的说互联网已形成一个新型社会,言语的自由给青年带来了释放自我的空间与契机,如何在虚拟世界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将这一问题提高一定高度,并设计合理的方式进行推进,比如虚拟网络,对网络暴力事件进行分析,或是就网络应用的优劣进行辩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紧跟时代脉搏,用现代思想武装自己,指导日常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常规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弥补平时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大潮,同时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对应。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求教师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与针对性,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衔接,提升学生在德育理论教学中的参与度和代入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际效果。在互联网信息时代,高校德育理论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实践环节,可以做到知识的同步更新,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引发学生的深度参与思考,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实现高校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脱离理论空谈实践是不允许的,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又存在其特殊性,结果没法用数量进行衡量,唯一能够体现其成果的方式就是青年的进步,社会的进步。社会的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新血液的浸润和推动,高校学生就是这样的存在,因此理与行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青年健全人格的养成,督促其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作风和能量,让人类与社会都得到有益的发展。
(三)强化自觉意识,促进主动学习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永远是学习进步的不二法则,尤其是大学生具有成熟的心智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更需要在学习成长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开展树立正确思想,共享人文关怀,促进心理疏导的教学模式,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减小学习的阻力,就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思维教育方式,打造更为有利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个性意识的觉醒,严格规范自身言行,端正态度,优化理论构建和课程实施。因此,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实行“一言堂”,而这种方式在大学中恰恰是最为常见的。大学课堂本就松散,教师与学生不是强迫、对立的双方,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教学实际中入手,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课堂变得更为活跃和自由,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带着一份求知的心和对社会的责任,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更强的效果。不是一味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要通过率先垂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向自己学习,减小教学阻力,提升教学实际效果。充分引导大学生提升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帮助大学生早日成为一名思想品德合格的优秀公民。在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环节,针对大学生切实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大学生切实存在的问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运用到高校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提升教学丰富性,在课下,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破解内心困惑,提升教学实效性。
(四)抓好立校之基,强化工作建设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担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要时刻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端正教学态度,用坚定的信念和严谨的作风构筑属于学校特色的学风、作风。这是建设现代校园的理论基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構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大厦。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更是立校的根本,这一思想的引领要始终贯彻在各个学科专业之中,不能有所偏僻,换句话说就是用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如何做到用思想指导行为,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大学生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有自觉认知和独立的个性,加之社会不断发展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与冲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迫切性与重要性。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需要在教育中采用分层管理,不断推进的方式。学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体现出全局观念,尤其是在贯彻国家、教育部方针的时候要做到认识深刻,落实有力,从根本上把好思想政治工作大关,给教师和学生以明确的导向。同时各校的特点不尽相同,高校负责人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做面子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的选择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的思想学习,经常组织学习、讨论会,深入学习国家和教育局的教育方针与政策,组织教研活动,就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研讨,鼓励更好、更新观念与对策的出现,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细化责任分工,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落实。除此之外,学生也是学习与管理的重要层级,无论是心智还是能力上,大学生完全满足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帮助教师分担思想政治工作。
综上所述,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强化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发挥现代教学优势,切实提升高校德育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构建正确、健康的德育知识体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四川大學锦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