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秋
互联网技术的传播促使了一系列自媒体的广泛应用,其中最热门的莫过于微博与微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来被认为是严肃,但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将学生管理与自媒体结合起来,在自媒体平台上进行相关工作。
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已有数十年头,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席卷全球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出现了。简而言之,新媒体是一种新型的媒体传播方式,而自媒体可以理解为私人的媒体、社交网络。通过自媒体,个人或集团可以通过拥有诸如微博、微信公共号这样的平台来发布自己的信息和动态,相对于传统的社交网络来说具有更广阔的自主性、宣传性已经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在自媒体平台出现后,尤其以微博、微信公共号这两种平台为代表,在大众群体中迅速传播开来。高校学生以青年群体为主,相对于其他的年龄群体,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从市场调查率看,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大部分人都会使用微博、微信。所以将传统上较为严肃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微博、微信联系起来,可以更加便利的发布校园信息,也便于学校及时掌握学生動态,一举两得。
一、微博微信文化在高校学生中的群体影响力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世界上最早、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2009年8月中国知名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网站中第一家推出微博服务的网站。在此之后,微博开始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随后腾讯、网易等网站也推出自己的微博服务。但从整个微博品牌的网络影响力来看,新浪微博无论从注册用户还是活跃用户来看,都是同类产品中最多的。笔者根据新浪微博发布的“2015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和“2014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我们可以发现从2014年到2015年,在微博日活跃人数上大约提升了36%左右,而在微博月活跃人数上大约提升了30%左右。
同时,在微博活跃人群中,80、90后的青年群体占据了主体,并且年轻群体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其次,同样从新浪微博的用户调查中,70%以上用户群体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凭,高学历人群是新浪微博的主要使用者。虽然由于网络的公开性等原则,这一数据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认为高校学生中使用微博的人数比例是比较大的。并且从目前高校官方微博覆盖率来看,很多高校都已开通官方微博平台,通过微博传达学校的最新讯息。
除微博外,微信也是高校学生使用的主要交流软件之一。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截止到2014年11月,微信总注册用户量已突破6亿。相对于微博来说微信具有更庞大的用户群体。这是由于微信在制作之初是基于国内主流通讯软件QQ,而在随后的更新发展中,微信除可以绑定QQ外,还可以绑定手机号码。并且可以通过自动识别通讯录中号码,自动向用户推荐联系人,可以更加便利的方便用户之间的沟通。而后在微信推出公共平台后,相对于微博微信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只要学生关注相应的公共平台,学校、院系就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学生集体群发消息。相对于传统的由“学校—院系—辅导员—班干部—学生”的消息传递模式来说,微信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便捷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首先从积极一面来看,微博、微信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应用,一方面方便学生知晓社会动态,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并且从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程来看,越来越多学校开通微博、微信平台,可以及时有效的与学生沟通,也让学生更加明确的知晓学校的动态和相关新闻,拉近学校、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微博、微信虽然相对于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显得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但是微博和微信的运行离不开网络。“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亿,与2013年底相比增加了2710万,增长13.4%。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49.5%,相比2012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微博、微信等一系列自媒体应用百花齐放,丰富了自媒体的形式。在大学里,无论校园、教室还是食堂、宿舍,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自媒体,他们无疑是自媒体的核心用户。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在校园的普及,自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生过多的使用手机、互联网,虽然可以丰富学习生活,但从目前高校普查情况来看,手机和网络更多的是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时间。很多学生由于学习自主性较差,很容易沉迷在手机网络中,从而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并且网络毕竟是一种虚拟环境,如果学校完全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学生沟通,那么势必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影响,而学生也会进一步加大对网络的依赖性,目前高校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应用微博、微信进行高校管理工作
虽然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必然的,但从目前社会媒体发展状况来看,使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来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管理过程,将对学生的干扰程度降到最低。
(一)微博、微信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现状
根据市场调查,我国目前高校中开通官方微博的用户数量比微信公共平台中高校用户使用量大,微博和微信的不同特点使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使用方式有较大差别。从微博来说,大部分高校的官方微博平台一般用来发布学校新闻动态,或是转发一些社会问题以表达自身态度与价值观。而微信平台除可以发布新闻动态外,还可以起到群发通知的作用。例如学校中每个班级都可开通专门的微信公共平台,通过微信平台向班级同学发送相关讯息。但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平台,从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来看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官方平台的自身定位来看,“微博的应用定位指的是管理者创建微博的目的,准备给谁看,以及期望达到怎样的传播效果。从目前已开设微博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来看,存
在着这样几个定位问题: 首先是定位面比较狭窄,比如以学生工作的某一板块,如就业、心理、资助等为主题建设微博,这样的设计,定位群体相对小众,关注与被关注的都是学生中的少部分群体;其次是定位姿态较高,许多学生管理微博定位在官方层面,官方语境之下,学生必会受制于固有的权威和等级,不能畅所欲言,无法实现平等、公开。”
其次,很多高校虽然已有微博、微信等官方平台,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关注的学生较少,因此长而久之就被学校所抛弃,甚至出现有些学校官方微博的最新消息已經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前的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校对官方公众号维护力度不够,讯息更新速度慢,应用能力比较差,实际上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二)实现管理的具体过程
应用微博、微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并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但是真正能够应用这些自媒体形式来进行学生管理的高校卻是不多的。相对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使用这些自媒体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但由于本身自媒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高校在具体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时还需多加关注。
首先从微博平台来看,微博是一个具有极大开放性的公共社交平台,学校的官方微博除本校学生可以关注外,其他微博用户也可以关注,所以从这一层面的含义来考虑,我们可以认为学校官方微博就是学校在社会中的形象。除学校的日常新闻动态外,学校官方微博为扩大影响力也会对社会时事进行转发评论,而这时学校微博的态度可以认为就是学校的基本态度。所以对于学校官方微博的管理需要慎重,在过去很多学校的官方微博都由学生会等学生干部进行管理,但学生管理工作最主要还是依靠老师。类似于这种比较正式的管理工作还是需要老师直接管理,即使老师没有直接管理,也需要及时关注学校官方微博的相关动态,并作出反馈。除此之外,学校官方微博的管理人员也应当多关注学校学生的微博,通过他们在微博上的活动来掌握学生动态。并且可以通过微博独特的私信功能,接收学生的问题反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适当的可以做出公示,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联系。
其次,相对于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可以更加直接的进行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与中学学生管理不同,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有一部到两部手机,微信在高校学生中的使用率是十分高的。院系可以下达命令,以班级为单位设立微信公众号,由每班班长管理,学生必须关注班级公众号。在这种模式下,当学校、院系有通知下发到辅导员时,辅导员只需通知班长,再由班长通过微信公众号直接群发给全班同学,提高工作效率。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当其转变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工具之后就不再是具有娱乐性质的社交软件,而是一种官方软件。从学校到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都需要加大对这些自媒体工具的管理,老师与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尤其是老师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扮演了一种桥梁角色,需要及时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使用微博、微信进行高校管理工作的优势
从微博、微信在高校学生中的群体影响力到高校使用它们来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微博、微信相对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显得更加人性化,让学生可以直接和学校对话,反应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而学生也能够直接接收到学生所反应的信息并及时反馈。在这一管理过程中,高校中与学生距离最近的辅导员需要多和学生沟通。“发挥队伍相对年轻化和较快接受新事物的优势, 积极利用新工具, 合理分配新技术在工作中的应用比重,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努力使网络新媒体成为教育学生、 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新手段。”而且从工作效率上看,学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更直接的与学生接触,掌握学生的信息和动态,从而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学校工作的有序进行。
(作者单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