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记者梦未碎

2017-10-20 14:11王宇航
商界评论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机稿件机器人

王宇航

25秒能做什么?

8月8日晚,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完成数据收集,开始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完成一篇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的通稿。

微博上、微信群内、朋友圈里,有震感的吃瓜群众“地震了”的惊疑状态都还没有刷满手机屏幕,在值夜班的几家省内媒体还在打听哪儿发生了情况,准确的新闻信息已经弹出来。

“这也太快了吧”是李晓鹏看到这条消息的惊呼与感叹。9年前,汶川大地震,他被集团委以重任,火速前往一线,从坐上灾区运送专车到抵达目的地,30分钟内,李晓鹏发出了第一篇现场稿,这种速度在当时已经是一流水准。

“现在的我也许还能再快一些,但25秒是什么鬼(速度)?”在业内混迹了15年的李晓鹏,见证了最近几年纸媒式微的过程。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有的出去创业,有的做了自媒体,有的去了甲方……陆续有发家致富的朋友邀请李晓鹏去合伙,都被他客气地拒绝了。拿着并不太高的薪水,守着这几平方米的编辑区域,李晓鹏是真的喜欢做记者。

但写稿机器人的强势入侵,让他第一次对职业未来感到了迷惘。这种被技术趋势取代的压迫感并非只此孤例。一时间,“机器人写稿,记者要失业”的新闻标题成功吸睛,引发了媒体界的思考和讨论。

机器人写稿真的会导致媒体人失业吗?媒体人应该如何与机器人相处?

抢饭碗?

其实,机器人写稿早已不是新鲜事。

机器人写稿开始于2009年。在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季后赛上,一款名为StatsMonkey的人工软件以超过人类记者的速度,完成一篇机器稿件。当时街头巷尾爭议四起。

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研发的机器人,以和电视直播几乎同步的速度发布报道,16天内生产了450多篇体育新闻稿,内容涵盖所有体育新闻的重要信息。

2017年,腾讯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号称一分钟内就能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新华社也上线了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记住400多个模板的它,在写体育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方面,比一般记者快10倍。

国内外主流媒体纷纷引入机器人写稿,人工智能不再是等待中的戈多,它已经逐渐深入这个行业,并推动着媒体变革。

为何机器人写稿子这么快?这种超越人类极限效率的秘诀在于:其新闻写作不依赖于现场采访获取素材,更多是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数据和资料地快速搜集、加工,最终按照文字模板编制而成。这意味着,只要一个工程师提前建立数据库,设定稿件逻辑,定期更新语言包,他就能拉起一个超级记者团。

那记者是不是要失业了?

地震后过了两周,李晓鹏压不住好奇心,亲自去北京三里河南街拜访了这位机器人高手。没有华丽的钢铁外形,这个让李晓鹏感到压力的潜在对手就这样安静地在电脑上运作着。机器人运作的屏幕上不断弹出简报,记录着全球每时每刻发生的地震事件,名不虚传的效率让李晓鹏汗颜。

不过当他仔细看了几篇文章的内容,他又释然了,“文章感觉像是没放调料包的方便面,只有时间、地点、事件。”当年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里面可都有货,从一个人甚至到一只猪。“没有温度的快速写作,也只能抢抢首发,后面的事还得我们来”,心情改善的李晓鹏笑着吐起了槽。

人机协作的未来

回顾历史,行业每次迎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会成为就业“杀手”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事实证明,技术革命对于行业的进步不可或缺、意义非凡,而且工人失业并没有那么夸张,也没出现长期、大规模的失业潮。

全球机器人普及率最高的美国,过去的20年,机器人的销量在不断上升时,而失业率一直在下降。而在机器人销量下降的时候,美国的失业率却是在上升的。

正如李晓鹏所看到的,机器人写作不管是涉及领域还是内容,目前都还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状态。

但这不影响机器人写作的发展趋势。事实上,业内有不少资深媒体看好机器人写作的前景。例如,《纽约》杂志就认为,自动写作将是未来新闻行业最佳发展趋势。美国机器人协会调查报告也预计,到2020年前后,90%以上的新闻报道都将由机器来完成。

“机器人写稿是国内外新闻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当时新媒体崛起,对传统媒体造成重创一样无法避免。”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创始人朱嘉说道。

机器人作为人类智慧的产品,可以看作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与延伸。从理论上讲,机器人写稿不仅助力新闻生产的高效和精准,也提升个性化的用户体验。

2010年,西北大学哈蒙德教授联手前Double Click管理团队的成员,花费两年时间研发出了新一代的智能写作软件Narrative Science,将新闻报道和电脑工程进行了一次新时代的结合。

这个在学校实验室代号为“StatsMonkey”的项目,通过对给定主题的数据分析,会自动选择合适的写作角度,快速“写就”一篇具有标准新闻报道结构的文章。神奇的是,程序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出版社特点用不同的行文风格“写作”。

Narrative Science最初被应用在即时报道西北大学棒球和垒球的比赛中。自此以后,Narrative Science也被应用在财经报道等领域,包括福布斯等网站都已经与Narrative Science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技术的持续完善,有业界专家大胆预测,类似的计算机记者将在未来二十年内成为普利策新闻奖的有力竞争者。

不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认为,机器人目前还无法取代记者。

写稿机器人高效率的背后,有明显的局限:一是涉及领域有限,主要集中在体育、财经板块的简报撰写;二是写作内容简陋。写稿机器人实则是一个初级的事件记录员,可以定位为记者助手而无法取代记者;媒体人则可以脱离基础写作,发挥自身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高级别的撰稿人。

此外,相当一部分记者,认为再先进的计算机算法始终也无法模仿人类的感性流露,这项技术最终只能生成低质量的数据报告式的文章。

毕竟人类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以及伦理审视是机器人技术所无法替代的,过度依靠“智能”,可能会导致新闻稿件缺乏温度和感情,也可能会导致稿件缺乏深度和高度。

机器人生产新闻是未来的趋势,但机器人也需要人去操作,更需要人机协作来完成较为复杂的新闻稿件撰写。

正如媒体人杨澜所言,“机器和人并不是谁要替代谁,我们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人机共存、人机协作甚至是人机共生。”她提醒道,不用担心机器人会抢了媒体人的饭碗,将来媒体人和机器人一起做报道的日子还长着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机稿件机器人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
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