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杰
最近,一篇《90后朋友圈社交礼仪》在朋友圈里传开,里面列举了新时代年轻人在微信上的社交公式。比如论捧场程度:哈哈=滚,哈哈哈哈哈哈=真的笑;论敷衍程度:嗷嗷=噢噢<哦哦<哦……可以说是很会心一击的微妙小法则了。
但反过来说,其实这些法则没有那么普世,适用范围也没那么大,说穿了不过是语气词通货膨胀,未必就是所有人都遵循的铁律。所以有的时候,自己的意思没有被get到也是必然。
没办法,有时候社交网络的法则更新得太快。就像那个“笑cry”表情,去年统治世界的还是眼角两滴眼泪的版本,今年就被一只手掩面的那个取代了。还有著名的“呵呵”,现在可以算是社交网络最重的话了,但5年前,人家还只是一个单纯表达附和和笑声的词。
一不小心没跟上潮流,就有可能产生误解。有同事平时聊天用语都紧跟潮流,但不知为什么在“呵呵”问题上慢了一拍,微信群里说个笑话,突然回复一句“呵呵”,不寒而栗。后来有一次,当面看到她发“呵呵”的时候真的在开心地笑,就释然了,甚至还有些怀念那个呵呵和哈哈只是单纯拟声词的时代。
其实,不单是中国,外国朋友也经常因社交网络上的误解而困扰。《纽约时报》曾写过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一个男生新交往了一位女友,对方发来“我想快点见你”然后配上高跟鞋、跳舞的女人、一杯酒的表情,男生回复了一个大拇指。这段关系,卒。女孩评论说:我向他表达了热情,但他的回复像在回一个哥们儿。
最常见的误解还是在长辈与小辈之间。比如在emoji的发源地日本,最早使用颜文字的是女高中生,流行开来后,长辈们为了显年轻,也来尝个鲜,成功的话会被评价为可爱、有趣,但失败了就会被说“恶心”。这个标准实在太微妙了。所以,如果一位严肃的大叔,突然开始使用可爱系的表情,给人家一些机会,调整一下你自己的适应性,别一顿嘲讽把人家的积极性打消了。
很多我们自以为的惯用语和惯用表情,在不同地方的意思也是天差地别。比如那坨便便,最早出产于日本,用来祝人好运,因为在日语中“大便”和“运气”的读音很像。到了国外,就变成了……好吧,各种意思。
BBC就报道过,一个英国翻译公司索性招聘了一位emoji翻译,专门翻译不同国家的emoji。看来网络时代,巴别塔依然消除不掉。
就像英国哲学博士朱利安·巴吉尼的书名所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所以,凡事不要想当然,毕竟在这个社交网络时代,误解真是躲不掉。
遇到误解和被误解,最好还是寬容一些。长辈使用中老年表情包的时候别吐槽,突然使用潮流表情的时候也别一惊一乍。毕竟社交网络上,声音、表情、语气都传达不到,信息容易失真。当然,如此情况下慢慢互相试探,不是也很有趣吗?
如果真遇到了厉害的误解,那就,尴尬而不失礼貌地结束对话吧。
网络聊天避免误解小Tips
总之就是尽量让自己变得礼貌一些吧。
“哈”和波浪号
不想生硬拒绝的时候特别管用。“deadline能再晚一周吗?”“不行哈。”
“这份方案能再改一稿吗?”“我已经下班了~”
有趣的是,其实生活里很多人不这么说话,也说不清那个波浪号是个什么语气。总之用了就能委婉地“打个哈哈”。
波浪号也是个微妙的技巧,个数也需要斟酌,用少了可能意思不到位,用多了有点肉麻。
许是因为太好用了,最近“哈”有点像抗生素,有泛滥的趋势。翻开聊天记录,在一句话后面加个“哈”的可能有上百条。怎么讲,有种马上要变成前浪的感觉。
您和你
社交网络(尤其是微信)逐渐变成工作工具,这个麻烦就来了。对那些平等而陌生的工作关系人到底该怎么称呼?对于不擅长说“您”的南方人可困扰了。平时说话“你”也挺尊重了,但变成屏幕上的字就生硬起来。有时候不得不想方设法省略“你”或“您”。最难的是寻找那个从“您”切换到“你”的时机。一个可供参考的小技巧大概是:“×××您好……上面说的内容我发一封邮件到你的邮箱可以吗?”作为一个龟毛的社交不能者,累。
PS:据说北京人还有第三人称的敬词“怹”,读作tan,一声。
慎用句号
尤其是单个。—单个句号的那种冷峻的杀伤力,还是谨慎动用为好。
当然,还有一种风格比它更酷—电报风。没有标点符号,全部用空格表示。“知悉 已回复”,感受一下。
很多人把3个句号当省略号,但用多了也有风险,明明没有表达那种淡淡的无奈,但是顺手就把3个句号发给了正跟你热烈讨论某话题的朋友。
凡事先自己搜搜
看到不明所以的新梗时,最好自己先查一下。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里,冒失地问“为什么你们今晚都吃鸡呀”,是不是会拉低自己人设的智商水平?其实说不定屏幕对面也是刚学会这个梗,正热乎着呢。
“敌不动我不动”
如果对方是个发默认表情的人,你最好还是忍住别发那些自定义表情。如果对方上来就斗图,那你也可以放飞自我了。如果觉得对方放得太开,也记得别表现出来,默默地观察就好。要是对方开始使用886,那你就可以回到“:)”模式了。
有位朋友在某个工作群里待了几天混熟了,有天脱口而出“甲方爸爸来啦”,对方直接回了一句“你是谁的女儿”。这就很尴尬了。
总之,在没有了解对方的style时,还是谨慎一些。
家中常备中老年表情包
真不是为了嘲讽,有的时候是管用的。“为友谊干杯”“有缘千里来相会”“谢谢你的花”,多么简单明了。那些卡通动物的表情包,有时候真不知道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对长辈们用的时候,也难免产生歧义。所以,备几个中老年表情包,没错的。endprint
用多了说不定还会上瘾哦。
别不舍得加doge
经常见人微博上打嘴仗,语带嘲讽地说反话,结果暗示不够充分,被“友军”误伤。这时候就得加个doge的狗头表情,一个还不够,最好三个,明显一点,不然总有人看不出来。
分清楚那些笑容
基础款的微笑、斜着眼的微笑、脸上泛红晕的微笑、留着眼泪的微笑、咧嘴笑、哈哈大笑。那些小圆脸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很多时候真是说不清,跟它的出现次数、位置、上下文都有关。
尴尬又不失礼貌地结束
好棒!棒棒棒!哇!
亲测好用。
别问人豆瓣账号
有的人喜欢所有的内容同步在每个社交平台,但这恰好是有的人最不喜欢的事。所以,如果别人不主动提及,千万别问对方其他社交平台的账号,尤其是豆瓣。知道了也不要关注,关注了也不要说。Dont ask,dont tell.
秒回和等一会儿
在线聊天什么时候秒回、什么时候放置一阵再回复,也是一门学问。有情商的做法当然是再忙也要快速回复一句,表示已读。当然有的时候沉默也表达了我可能不太想理你。
不过,在别的社交网络上又有新的法则,比如LINE有显示“已读”功能,那些看到了但不想回复的心思,很快就暴露出来了。
及时私聊
在一个大聊天群里两个人互相聊天超过10个回合的,就可以考虑私聊了,即使自己不觉有什么不合适,但对方可能不这么想,即使你们双方都不这么想,但别人会这么想。有时候最好还告诉大家一声,你们已经在私聊了。
就像国外航空公司在飞机降落时提醒的那样,飞机落地滑行时,不使用手机不是为了安全,而是为了不打扰身边的人。
关掉微信的好友验证
一个有效保护隐私的办法。听上去好像有点意外?但的确如此。当加你的微信不需要验证时,随便谁扫了你的二维码,或是添加了你的微信号、手机,都可以直接与你对话,但这时候对方并不是你的好友,看不到你的朋友圈。你可以选择让对方成为好友,或是不成为,对方也不知道这一点。你们可以正常地对话,此时微信对你来说就是一个单纯的通讯软件。一个很好的区分工作和真·朋友圈的办法,顺便避免了分组的困扰。
别交叉话题
太容易出现歧义啦。在一个群组里,同時讨论一个明星的八卦和朋友的近况会出现一下情况:
“你们看了今天早上那个前女友更新的微博了吗?”
“听说她换工作了,去了哪儿?”
“一家创业公司。”
“为什么?”
“7个月打胎?”
“太恶劣了。”
……这个在推理小说里有个专门术语,叫叙述性诡计,生活里还是别乱用了。
还有种情况,一个人正在讲一长段话,分成好几条,这时就别去插入了。当然长篇大论的朋友最好也速战速决,大家都等着呢。
手机屏幕朝下
和不在多人群组里私聊一样,即使你不在乎自己的因素,但别人真的不太想看你新收到的消息。所以还是屏幕朝下吧。最好就别在消息提醒里显示消息内容了。
那些生活中的“你以为你以为的并不是你以为的”事
除了社交网络上,生活中的误解也很多。
那里和老地方
我的东西放那里你帮我拿一下。今天老地方见。
—那里是哪儿?老地方又是哪儿?我跟你有交情,但真的不知道啊。
甜与咸
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做成咸的,也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做成甜的。而且都别再“居然有人喜欢甜/咸的”,just enjoy it or shut up.
没关系
这3个餐厅吃哪个?没关系。
这3个方案选哪个?没关系。
帮我个忙好吗?没关系。
真的不明白“没关系”是什么意思啊。
你是××人,那你一定会××吧
很多东北人不会滑雪。很多上海人不吃大闸蟹。湖南人也有分得清l和n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