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涛 北京工商大学
粮食安全观也需与时俱进
文|洪涛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国粮食改革向何处去,发展方向往哪走?
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保持连增,2015年“十二连增”,2016年“十三连丰”,今年夏粮已获丰收,增产0.9%,早稻略减3.2%,总体来说是一个丰收年景,2017年我国粮食将是“十四连丰”。
不过,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体供大于求,结构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研究人员并不敢承认中国粮食供大于求的现实,往往用“紧平衡”来解析其现状,导致粮食产量持续上涨,甚至出现玉米库存高于产量,生产出来直接到仓库里去。
可以说,粮食改革40年,当前中国粮食转型升级已进入关键期。
还记得1975年,笔者选择在艰苦的粮食产区知青队当队长,在养活30多名知青队员的前提下,第一年向国家交了公粮、水费,当时农业税以实物征收,1978年回城在粮机厂工作,1980年进粮食局机关,当时有2527人,当我1993年离开粮食部门到中国社科院攻读博士学位时,粮食职工队伍超过1万人,后来改革又减少到2000人。这些过往的经历,使我在粮食的生产、流通、消费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那么,中国粮食改革向何处去,发展方向往哪走?笔者认为,当前中国的粮食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由过去追求产量向质量转型;二是由追求粮食增长向追求粮食发展转型;三是由追求粮食产品向追求粮食品质、品牌、服务转型。这个转变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及其关键性。其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不会改变,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轨道上去。
传统的粮食安全观是供给不足是不安全,生产越多越安全、储存越多越安全,甚至出现补贴越多越安全。而今,粮食安全观念需要发生变化。自1999年以来,笔者先后调研并出版多份报告,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观。笔者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供不应求不安全,供过于求也是不安全,供给与需求需大体平衡,还包括保障体系的安全,即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还有与之相适应的粮食金融安全、粮食保险安全、粮食财政安全、粮食税收安全、粮食储存安全、粮食信息预警安全等。从综合的角度来考察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时期,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通过粮食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粮食产销平衡,给农民粮食生产的信息,改变当前存在的粮食行政性市场、粮食政策性市场的状况,用电子商务形成的订单引导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消费,形成产区与销区、产销衔接区的订单生产,即产品的订单、时间的订单,使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
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及其发展趋势是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