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做陶瓷:土与青春一起飞扬

2017-10-20 06:47蒋肖斌
恋爱婚姻家庭 2017年31期
关键词:玉门振国彩陶

■文 /蒋肖斌

90后女孩做陶瓷:土与青春一起飞扬

■文 /蒋肖斌

一说起做陶器或者陶艺,在大城市的人眼中,就是在装潢雅致的工作室里,穿上美美的围裙,用双手把细腻的泥拢成一件器皿,消磨一个下午,再晒个朋友圈,总之十分文艺。但对90后姑娘李娜来说,氛围截然不同。

李娜的工作是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彩陶研制中心做彩陶。所谓研制中心,其实就是县城近郊3间没有任何装潢的活动板房,由车库改造而成,甚至没有厕所。屋里最大的装饰品,是一幅占了一面墙的彩陶图谱。

2015年7月大学毕业后,李娜就来到这里。她唯一的同事兼领导,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烧沟彩陶陶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关振国。

研制中心目前还处于仿制阶段,严格依据文物的器型和纹饰而做陶器。迄今3800年的火烧沟彩陶,就在这一老一少两代人的手中慢慢成形……

土与青春一起飞扬

关振国今年55岁,来自甘肃玉门,从小喜欢画画。在那个没有电脑制图也没有喷绘的年代,玉门市文化馆的展板,很多都是他亲手画的。在参与1981~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甘肃玉门段的工作时,他第一次注意到,原来家乡还有名声在外的火烧沟彩陶。

火烧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因为遗址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似火烧,而得名“火烧沟文化”。1976年,火烧沟遗址发掘工作开始,共清理了300余座墓葬,出土了大量彩陶。火烧沟遗址也被中华文化遗产学会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最初就觉得是几个斑驳的罐罐子,好奇几千年前的人怎么会画出如此匀称、流畅的图案。后来看到《中国彩陶图谱》中有对火烧沟彩陶的详细描述,我才知道,纹饰代表的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比如,方格代表田地,那是远古先民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关振国回忆,那时候资料不全,也没有网络,他对火烧沟彩陶的兴趣就被暂时掩埋了。

直到2014年3月,火烧沟仿古彩陶研制中心在关振国的多方奔走下终于建立。但地方政府能给的也只有3间车库和最基本的原材料。

2015年7月,李娜从郑州一所大学雕塑专业毕业,正式跟着关振国学做彩陶。在她之前,和关振国学做陶的有电焊工出身的,有当过屠宰场工人的,也有做过家装的,但没干多久都纷纷走人。大概在亲身体验后,他们都发现,相比原来的职业,做彩陶真是一个又累又不挣钱、而且看不到前景的行当。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搞卫生。西北的灰本来就大,我们做陶器,要选土,灰就更大。如果隔壁那间车库的泥土粉碎机一开,这间屋子也得灰尘满面。”李娜说。陶器的制作过程决定了这是一份土与青春一起飞扬的事业。

有兴趣,也有稀奇古怪的念头

做彩陶是一份很“土”的工作,李娜介绍,在上手拉坯之前,就有一套繁琐的工序:选土,筛土,粉土,泡土,和泥,炼泥。

接下来,经过拉坯、阴干、修坯、彩绘、再阴干、晒干、烧窑、冷却、除碱、打蜡或做旧等十几道工序,任何一步都不出错,才能诞生一件彩陶器。

李娜上大学时就喜欢陶艺,虽然是雕塑班的学生,但隔壁陶艺班的毕业答辩,她从头听到尾,大三时,还和同学专程到景德镇学习了一个月。听说家乡玉门有专门做彩陶的地方,李娜一毕业就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故事猜中了开头——李娜在研制中心学习拉坯、彩绘、烧窑等工艺,进步迅速;却没有猜中后续——整天和泥巴打交道,接触不了什么人,父母又住在80公里之外的玉门老市区,独处成了一个年轻女孩常规的生活方式。

工资从最初每月1800元涨到了现在2300元,李娜形容“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但掐指一算,每年花在房租水电暖气上的钱就得近1万元,手头真留不下什么,偶尔还要靠爸妈补贴,“听说有的朋友还会给父母寄钱,心里有点难受。”李娜“忽悠”过大学校友来这里工作,“结果他们一听说这里的条件,都跑了。”

“不是美术馆的在编职工,26岁了还没有男朋友,收入那么低,家里人总会拿这些来说我。我想过离开,可是离开了就离我的理想太远了。”李娜说,“我总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念头,比如,我想过瓷有景德镇、紫砂有宜兴,那彩陶就有玉门啊!别人听了可能会觉得荒唐,但我觉得有理想才有动力,才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在她不遗余力的“自来水”之下,身边的朋友也渐渐对彩陶产生了兴趣。“有个兰州的小朋友,每年假期都会跟着外婆来我这学十天半个月,还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同学。”

做彩陶就像与先人对话

2017年8月27日~29日,“玉门、玉门关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玉门举行,汇集了全国80多位专家学者。李娜特地跑去听了会议全程。

身处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火烧沟墓葬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里就与今天俄罗斯南部草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流;而权杖、喇叭口耳环等文物,也明显受到近东地区的文化影响。

李娜在遗址附近捡到过碎陶片,“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就像穿越了,不对,就像遇见了爱情。制作彩陶的过程像是在与彩陶对话,在与先人对话。”

现在,关振国和李娜的彩陶作品已经走出研制中心的库房,走出玉门,参加过敦煌文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展会。今年7月,研制中心又招了一个新同事,人员队伍在壮大。

20多岁的姑娘,对彩陶有着比复制更多的热情。“火烧沟彩陶没有专门的图册,我从去年就开始到处搜集相关文物照片。”“我在攒钱买相机,想把这些年做的不错的作品拍下来,做成影像资料。”“以火烧沟文化为基础,我想做一些文创产品……”

“我的年代它叫火烧沟,你的年代叫它什么?我的年代这里是荒原,你的年代是否溪水潺潺?我走过风蚀的汉长城,凝望已是残垣的鼓楼,抚摸戈壁遗落的陶片,驻足在沙漠边缘……我是否重合着你的脚步走了你走过的路,我是否仿着你的动作做了你做过的姿态?”

这是李娜写的一首诗。自从来到研制中心工作,这样的文字她写了很多。除了“做罐子”,她好奇很多事情,比如,出土彩陶上一道一道的细纹是用什么画上去的?那时候就有毛笔了吗?还是用木棍?

很多疑问学界尚未定论,但对仍生活在丝绸之路上的年轻人来说,追寻的答案关乎历史,也关乎青春。

(责编/邓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

猜你喜欢
玉门振国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爱在拉萨
我和继父13年
玉门H低渗透裂缝油藏强化泡沫防气窜实验研究
这里是玉门
Enhanced spin-dependent thermopower in a double-quantum-dot sandwiched between two-dimensional electron gases∗
我和继父的13年
叩问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