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民间舞创作走向繁荣,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由此,涌现了许多题材新颖、具有浓郁色彩又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作品,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创作与时俱进。本文结合我国特有的民族特点,简单地阐述一下我国当代民间舞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民间舞 创作特点 民族性 时代性
一、作品内容上,强化民族性
千百年来,各个民族的人们造就出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舞。纵观这些年来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发现,民族题材变得越来越丰富,作品内容强化民族性是当代民族民间舞创作上的一大特点。
(一) 小民族题材的不断涌现
汉、藏、蒙、维、朝曾一度被视为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五大民族,具有重要地位,优秀的作品也不胜枚举,如汉族的《黄土黄》、藏族的《草原上的热巴》、傣族作品《追鱼》、蒙古族的《盅碗舞》、朝鲜族的《长鼓舞》等,这些作品都因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郁的地域特色而脍炙人口。
如1998年首届《荷花奖》金奖作品之一——彝族舞蹈作品《阿惹妞》,取材于彝族古老的婚嫁传说,舞蹈以浓郁的彝族风格诉说了一个感人至深、有缘无分的爱情悲剧,将一对彝族青年男女悲情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2002年第三届《荷花奖》金奖作品之一——德昂族的《高原女人》,展现了德昂族妇女的生活风貌,演绎出高原妇女的勤劳朴实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折射出德昂族女性的母爱之心。
此外,表现黑衣壮族人追寻太阳走出古老传说的《壮族大歌》,表现神秘阿佤人图腾祭祀的佤族舞蹈《佤之祭》,反映古老环舞形式的傈僳族舞蹈《圈舞》都是令人称赞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些作品多彩而独特,反映了各民族生活中的民風、民性和民情,为舞蹈艺术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 作品主题强调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
每一个好的民间舞蹈作品都是民族文化、生存环境与民族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反之,创作中强调主题的民族精神,则一定成为作品走向成功的前提。当代民间舞蹈创作不再局限于把生活状态美化后搬上舞台,更关注作品中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的精神状态。
摩梭族舞蹈作品《摩梭女人》,编导以情造舞的原则,将舞蹈与民族风俗和文化紧密地融汇在一起,从摩梭母性的精神文化气质出发,塑造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摩梭女性的群体形象。而作品中将摩梭女性对生活的热爱、自信和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舞蹈中用裙子做道具,表现母亲怀抱婴儿的“虚拟化襁褓”,充分显现出了摩梭母亲的伟大形象。彝族舞蹈作品《小伙·四弦·马缨花》,则表现了彝族地区男青年谈情说爱、追求自己心爱姑娘的生活景象。马缨花是彝族世代的图腾物,这种图腾崇拜意识渗透在彝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可以说是小伙恋人的代替符号,也是这部作品的主线。而在当代民间舞蹈中,最突显民族性的作品要数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这部作品,再现了人类生存状态中那些激动人心、浩繁绮丽的生活风貌。
二、创作作品的形式与时俱进
艺术的繁荣发展,使舞蹈编导在进行舞蹈创作时能极大地发挥个人的独创性,每个编导都力争创作出不同的艺术风采,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具有编导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2001年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的藏族舞蹈作品《酥油飘香》,其动作语汇的准确表达完全来自于藏族人民的生活,作品汲取了藏族舞蹈明朗、欢快、奔放的风格特色。又如2004年第六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的彝族舞蹈作品《踩云彩》,以抒发彝族姑娘对家乡的热爱的真挚感情为主题,以乐作舞中“踩荞”的舞蹈动作和欢快活泼、轻捷跳跃的撵弦为主要语汇。再如2003年第七届“桃李杯”比赛中的傣族舞蹈作品《孔雀飞来》,与以往的大多以模拟孔雀的静态之美的傣族舞蹈不同,讲究的是孔雀的形。这部舞蹈作品的独到之处是脱离了单纯对孔雀形态的模拟,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孔雀形象。
当代民间舞创作运用现代审美观,在原有的民间素材上添加了固有的风格化、理想化的动态动律,与现代题材的现实感相结合,根据舞台效果的需要,对所创作的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加工,运用舞美、灯光、服装、道具以及现代音乐效果来提升民间舞蹈的视觉化效果,增添新活力。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欣赏原汁原味、民族风格特征至上的民间舞蹈,而是更期望那些与时代合拍,能挖掘人内心情感的民间舞蹈。许多舞蹈编导运用其独特的理念和编舞手法对民间舞蹈进行加工,创作出超越了以往民间舞蹈强调地域风格、民族味道的创作思路,使舞蹈作品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不断地汲取营养、求新求变,力求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符合观众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黄诗佳,女,本科,长春市朝阳区文化馆,中级馆员,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