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军 刘开清
摘要:在分析影响讨赖河水价改革的水权、水价体系、水价成本及经费等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平台现状及现存问题,从确定流域与区域初始水权、完善工程措施、合理制定水价、加强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建立水权交易流转平台及机制、深化行业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深化讨赖河水价改革的思路措施。
关键词:讨赖河;水价改革;思路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9.052
1基本情况
甘肃省水利厅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是具有水行政管理职能的流域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讨赖河流域甘肃省境内的水资源和河道,承担向流域内用水单位调配水资源的任务。2006年进行的全省水管体制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中,定性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类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核定编制70人,其中公益性人员30人,经营性人员40人。公益性人员经费由省财政全额供给;经营性工作人员经费、退休人员经费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从水费中列支,不足部分按项目管理程序申报。直管水利工程有引水渠首枢纽1座,渠道总长51.71公里,各类渠系建筑物142座,直管河道2条,其中讨赖河主河道甘肃省境内全长约370公里,文殊砂河全长9.5公里。
2水价改革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权制度建设滞后
2008年,曾编制了《甘肃省河西地区讨赖河流域主要河流初始水权分配方案》,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搁浅。在流域水资源管理中,主要依据是1984年修改出台的《讨赖河流域分水制度》。讨赖河上游无调蓄工程,水资源配置以“定时不定量”的传统分水制度为主导,讨赖河分水制度形成于1984年,一直沿用至今,核心是“以时分水”,即时间作为水量控制的手段,流域层面与各用水单位之间初始水权不明确,农业水权不能有效流通,加之现行分水制度的制约,水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不能实现按量收费,体现不出水价的杠杆作用。
2.2 水价体系不健全
因水资源调配依据是政府规范性文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施,农业供水充分考虑了受益群体的接受能力,没有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情况;工业用水只是象征性收取了服务费。工业用水、生态用水价格没有收费标准和价格依据。水价管理体制、计价方式、供水管理体制等内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2.3 水价与供水成本背离
现行水价从2001年起执行至今,一直未能调整。近些年,由于人员工资上涨、公益性人员补缺不能落实、退休人员和供养遗属较多、养老保险缴纳数额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加大等因素影响,造成运行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现行水价远达不到水管单位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水价与供水成本严重背离。
2.4 经费收入严重不足
由于水价调整不到位,致使部分费用无法开支,工程日常维修养护和病险、水毁工程项目无力安排,工程的折旧大修费用多年来未足额提取,影响了工程及单位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3水价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推进水价改革,是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对讨赖河而言,通过水价改革,进一步明晰水权,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使水价准确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同时利用价格杠杆作用,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农业、工业、生态、生活用水在内的水价形成机制初步建立,水利工程、计量设施及管理体制配套完善,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
3.1 确定流域与区域初始水权
在以往流域初始水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作为初始水权配置对象,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协调发展角度,确定初始水权配置的目标,提出初始水权配置遵循的基本原则,实现流域内各行政区域初始水权的合理配置,确定流域内各用水单位水资源分配总量。
3.2 完善工程措施
逐年推进直管共用骨干工程维修改造,进一步提高供水效率和效益。将供水计量贯穿节水与管水的全部环节,强化总量控制,实施计划用水、节奖超罚、累进加价制度,以工程设施确保用水单位受益均衡,提升用水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
3.3 合理制定水价
按照合理水价组成,即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为基础,按照年运行费、年折旧费、年税金、年利润和投资利润率的供水工程水价的动态计算方法, 合理制定水价。使水价能够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市场经济的特点、水资源稀缺程度及用水单位承受能力等,完善成本监审,并适时调整水价。
3.4加强水费计收和使用管理
根据讨赖河流域管理工作实际,按照巩固农业收费、提增工业收费的原则,强化计收管理、使用管理、监督管理,加强供需水管理和过程控制,建立有效的水费收缴制约机制,维护水管单位和用水户的合法权益。
3.5 建立水权交易流转平台及机制
在对水资源使用权进行确认的同时,严格落实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功能区划,强化水权交易用途管制,保障好农业、生态和居民生活等公益性用水需求。
3.6 深化行業能力建设
着眼于讨赖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把行业能力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保障任务来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行业能力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创新载体、活化形式、丰富内容,提升流域机构水资源管理和供水服务水平,保障工程良性运行,建立管理科学、精简高效、服务到位的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杨建军,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水资源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