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兼具中国传统风格和西洋情调的“高级定制”,风靡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形成大规模运输。聚焦两三百年前中国外销艺术品的中西文化对话,9月12日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场。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海博物馆首任馆长徐祖远,联袂主办的广州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以及上海市有关委办等领导和代表出席开幕式。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东苏致辞,并宣布以“海帆流彩万里风”为题的特展揭幕。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沟通了东西方贸易往来,而且是东西方进行跨民族、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之路。此次展览荟萃三馆精美外销画、外销扇、瓷器、牙雕、银器、漆器等外销艺术品130余件/套。追溯历史,中国大量销往西方的外销艺术品,既传承了中国的传统风格与审美,又别具西洋情调与趣味,形成一种新的艺术风尚,对西方的建筑设计、装饰艺术、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对话与融合的例证。
漫步展厅,不少艺术珍品是从沉船打捞中重见天日的,此刻静谧、优雅地陈列着,无法掩饰历史沧桑和艺术神韵。清乾隆青花斗鸡图盘是从“哥德堡”号上打捞出水的青花瓷,青花盘不再是宽边,其釉面比流行于十七世纪的克拉克瓷更为晶莹。瑞典东印度公司所属的“哥德堡”号西洋帆船,曾三次远航中国广州。1745年1月11日,它满载着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等约700吨中国货物从广州起航。9月12日,航行到離哥德堡港约900 米的海面触礁沉没。
作为一种生活品质的象征,高级定制在十八世纪中后期,在东西方直接贸易中催生了大规模的西方订单。外销艺术品除了传统的中国样式与纹样,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审美与技艺。潘趣碗是典型的外销定制瓷。它起源于印度,是调制潘趣酒的容器,十七世纪早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水手带回英国,并在欧美传播开来。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用外销瓷器盛装酒水饮料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一种风尚。
此外,饰以欧洲贵族、皇家和公司纹章的纹章瓷也流行起来,在十八世纪达到了顶峰。本次展览中有一件最“奢”纹章瓷,为英国奥奇欧佛(Okeover)家族定制的瓷盘,根据奥奇欧佛家族专门提供的原始图样绘制。中国工匠在临摹如此复杂精美图案时所展现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原稿的每一片枝叶和花瓣、水中的粼粼波光等诸多细节均被忠实而美丽地呈现在瓷盘上。奥奇欧佛家族于1740 年和1743 年两次定制了至少120 件餐盘和34 件大盘,平均每件成本高达1 英镑,是普通纹章瓷定制成本的10倍,是大宗日用瓷器的近百倍。高昂的定制成本和无与伦比的精美绘工,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纹章瓷之最。
“中国风尚”是外销艺术品显著特点。十八世纪,欧洲流行一个法国新词“chinoiserie”,意为“中国风尚”。除了瓷器外,中国的漆器、牙雕、扇子等外销艺术品无不受到西方青睐。
中国扇子从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在材质与制作工艺上极尽奢华繁复,纹饰华美。展出的清乾隆象牙镂丝纹章花卉纹折扇,扇骨用象牙镂空拉丝工艺制成,扇面以象牙雕饰私人纹章图案,细腻精湛。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12日。之后,还将在广州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巡展。特展传播和弘扬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