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良好的礼仪规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语课程,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利用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传播民族传统礼仪文化,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每个中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然而,目前许多语文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礼仪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和优效性,往往忽略了教材中礼仪教育的资源,也错失了许多礼仪教育的时机,不利于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本文拟从实施策略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一、挖掘礼仪教育内容
无论是教材编者有意还是无意,语文教材中都不缺少礼仪教育的内容。因为教材选文既要考虑到题材的多样性,又要考虑到内容的思想性,自然就会将礼仪教育蕴含其中。如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的主题自然不会是礼仪教育的,但是可以从礼仪文化的角度品味出人物的性格、修养。贾府作为豪门大户,又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地方,礼仪规矩当然特别严苛。林黛玉作为大家闺秀、冰雪聪明之人,课文自然要表现她处处应对得体、大方。进得贾府,首先奔到外祖母處拜见老祖宗,然后到大舅家拜见大舅贾赦,再到二舅家拜见贾政,最后回到外祖母处用晚餐,先后顺序得当妥帖。在贾赦处其实并未与大舅相见,只听到下人代大舅的传话,但黛玉站起来恭敬谛听,就如同贾赦亲临。在贾政住地,王夫人(二舅母)嘱咐,不要招惹“最喜在内帏厮混”的宝玉,黛玉听后心里其实并不舒服,因为这番话让她感觉到舅母对她作为一个外来女孩的不放心和潜在的不尊重,但她回答得却十分得体:“况我来了,自然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然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古时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规矩,正常女孩家都会想到不跟男子同居一处,所以黛玉才有这番带着凛然正气的回话,不卑不亢地保护了自己的清誉,也让把宝玉看做命根子,常恐“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的王夫人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吃完饭,“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黛玉忽然想起父亲的叮咛,“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但今天见到这里有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可她没有违拗、迟疑,而是入乡随俗,照着主人的样子一一做了,尊重了别人,其实也尊重了自己。
再如苏教版小语四(下)教材中的《三顾茅庐》,课文本意是表现刘备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精神,但也演绎了一段弟子谒见恩师的至高礼节。刘备当时贵为皇叔,一代枭雄,而诸葛亮不过是隐居山林、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要论武力,刘备完全可以强行将诸葛亮绑到自己的帐下,逼迫他为自己效力。但刘备敬重诸葛亮的才华,将自己降格为一名求教弟子,以虔诚之心邀诸葛亮出山助自己治理天下。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门口,“上前轻轻敲门”;听说诸葛亮正在午睡,就在台阶下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工夫”;等诸葛亮悠然醒来之后,才“快步走进草堂”。刘备这一番礼仪动作,充分显现出他的真诚、仁厚,博得了诸葛亮的信任,最终也实现了刘备自己的心愿。
语文教材中礼仪教育的内容散见于许多地方,如苏教版汉语拼音教材在展示“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省略”的拼写规则时用了一幅小熊愚愚与好朋友见面的卡通画,形象地告诉学生,遇到好朋友既要热情地上前握手,还要摘下自己的墨镜,从而学会了与朋友相处的礼仪。学习课文《升国旗》,要让学生学会升旗礼仪;学习“口语交际”《指路》一课,要学会在面对不同身份、年龄的对象时用不同的称谓,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2];学习“词串”《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拜年”“扫墓”“粽子”“月饼”的有关礼仪习俗。教材中礼仪教育内容的挖掘,不仅可以丰富语文学习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二、发挥课程自身优势
(一)语文教材为礼仪教育提供了丰满的情境
礼仪教育跟其他品德教育一样,要想取得效果,就要将教育内容转换成学生可以体验的内容,而不只是灌输知识,讲授道理。将礼仪教育内容放在一个特定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可感的人物形象学习知识领悟内涵,那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语文教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条有利的途径。只要是叙事性课文,都有丰满的故事情境;只要老师有意加以引导,学生就会领会到礼仪知识和道理。不仅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发挥语文教育重“熏陶感染”的特点,通过朗读、模拟表演、故事复述、语言描述等手段,使学生真切体会课文情境中人物行为的内心世界,从而对礼仪行为的内在含义有更深层次的把握。如北师大版八(下)《晏子使楚》一文,该文是一篇文言文,为了让学生体会晏子在遭受楚王及其大臣们的羞辱之后,内心愤怒却又要捍卫国家尊严的复杂心理,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和多次表演,学生们对“避席”之礼有了准确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晏子的机敏智慧和作为外交家的从容高雅。
(二)课堂教学为礼仪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场景
语文课堂教学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场所,有交际必然就有礼仪,从称谓呼告到语言动作,从语气语调到表情姿态,都存在是否合理使用礼仪的问题。尤其是在“口语交际”课堂,有多个专题涉及礼仪教育。以苏教版小语教材为例,“口语交际”教材共有76篇,与礼仪教育有密切联系的有29篇。其中,《学会××》自成系列,有16篇,篇篇都属礼仪教育范畴,如《学会做客》《学会请求》《学会待客》《学会感谢》《学会采访》等,另外还有《打电话》《指路》《买文具》《看望生病的同学》《约请》等篇目。这些教材给礼仪教育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对象、场景,课堂教学可以根据不同教材主题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表演和与同学、老师的交流评点中,明确恰当表达礼仪的要求、规范,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体验中学到丰富的礼仪知识。endprint
(三)写作教学为礼仪教育训练出得体的言辞
写作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书面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书面表达相较于口语表达更强调规范性、准确性,便于反复推敲品读,具有较强的确定性。礼仪教育通过书面表达训练,可以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和格式化礼仪表达能力有显著的提升,如书信、假条、请柬、申请书等应用文写作,都有比较严格的格式规范,多次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其实,礼仪教育,说到底,就是要求學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行为、态度表达出对特定对象的理解和尊重。写作时增强对象意识(也称作礼仪感点),在表达时就会考虑到遣词造句的得体和规范。写作教学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特定对象,确定礼仪感点,就有利于训练出得体恰当的言辞。如作文教材《在乎》有这样一段指导语:“十五六岁的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乎许许多多:一朵花的开落、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因为在乎,我们懂得珍惜;因为在乎,我们变得成熟……”。通过与学生一起研读这段导语,老师从“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语重心长的劝勉”中引导学生找到了表达对象,将身边最关心自己的父亲或母亲、老师作为礼仪感点,充分感念他们跟自己亲密接触的种种往事,随后,学生就畅怀地抒发出对他们的感恩、理解、回报之情,言辞表达十分通畅、准确、得体、规范。
三、优化礼仪教育氛围
(一)教师以身示范
教师应是讲究礼仪的典范,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学生尤其具有激励作用。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注意发挥个人的形象魅力,影响和感染周围的学生。校园里,当学生主动向你打招呼,你一定要彬彬有礼地给予回礼;上课前,当学生起立向老师问候时,你应微微鞠躬,朗声地回应一声“同学们好”;上课时,你向学生提问并希望得到回答时,要平伸手臂、手心向上、五指并拢微曲指向学生,口中配合着道一声“请你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你应注视学生的眼睛,倾听学生的话语,并微微点头鼓励;下课时,要正式宣布下课,并要道一声:“同学们再见”。称呼学生的姓名时一定要语言清晰、音高得当、语调柔和。当有学生帮助自己做事时,不要忘记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找同学谈话要提前通知,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以上总总细节[3],都是给学生做出礼仪示范的好时机,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春风化雨、群起响应的效果。
(二)设立奖励机制
好的礼仪要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光靠讲知识和道理还不够,还要对他们的实践行为及时进行奖励,这是一种正强化措施,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能适用。课堂教学中遇到学生良好的礼仪表现要及时表扬,一节课结束,也可以对学生的礼仪表现作一个简短的小结。一个月或者半个学期结束,可综合各方面信息,对学生的礼仪行为作出总结,表现突出或进步显著者要给予表彰或奖励。有的小学,每月评一次“文明之星”,礼仪表现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奖项。合理利用奖励机制,可以营造人人争当文明人的良好氛围,也有利于形成文明懂礼、积极向上的班风、校风。
(三)开展主题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是形成讲文明礼仪班风、校风的重要举措,语文教师既可以将其作为课堂礼仪教育的延伸,又可以作为课堂礼仪教育的有利背景。主题活动中,语文教师可以发挥自己文学和文化知识丰富的专业优势,可与其他语文教师合作举办系列性知识讲座,介绍古代讲礼仪的经典书籍、讲述名人讲礼仪的趣闻轶事、评述影视片中精彩的礼仪镜头,还可以讲解一些礼仪小常识,训练学生的礼仪姿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等等。这种种活动,将知识性、文化性、实践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将大大提高学生学礼仪用礼仪的热情,使文明礼仪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四、扩展礼仪教育“容量”
(一)联系学生生活
礼仪教育的话题来自于生活,当然还应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语文课堂中的礼仪教育要及时跟学生的生活相链接,去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扩展礼仪教育的“容量”。如北师大版小语一(下)教材《纪念》一文的教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礼仪,在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一位老师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延伸[4]:
师:有一个小朋友去一个地方玩,他很喜欢那个地方,于是,他就在那个地方写了一句“某某小朋友到此一游”。小朋友们说,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啊?
生甲:不对……我们要让我们喜欢的地方变得更美丽,不能乱写乱画。
生乙:他破坏了别人的劳动成果。
师:对,小朋友真乖。我们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对吧?那你们觉得爱护我们的环境,还可以做到什么呢?
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踩草坪……
师: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爱护环境应该做的事儿,那我们就应该随时随地都这样做,要学会爱护环境,做个好孩子。
这个教学片断,一方面使学生从“不能乱写乱画”中明白了要爱护环境的道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从这个道理出发,将思维迁移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踩草坪……”,较好地延展了这一课礼仪教育的内容,实现了礼仪教育“容量”的扩展。
(二)布置课外阅读
课堂学习总是有限的,大量的礼仪知识还是在课外。有很多的礼仪知识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还有的在历朝历代的蒙学教材中,如《蒙童须知》《弟子规》《童子礼》《白鹿洞书院揭示》等;还有许多现代人编写的礼仪读本,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张生海编写的《礼仪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万里红等人主编的《少儿礼仪读本》,武汉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胡明道编写的《中学生礼仪读本》,等等。语文教师在课堂教授学生掌握了一些礼仪知识的基础上,可因势利导推介学生去阅读更多的课外书籍,去接受更多的礼仪知识,进一步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教益。
总之,利用语文课传播礼仪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是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也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容,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深化了语文教学的意涵,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让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有效地传递给他们,这项探索正在进行,相信不久会有更多的好办法好策略。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3]金正昆:《教师礼仪规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李雪:《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第124页。
(李国忠 江苏南通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处 226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