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业宁,冮 勇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5)
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效益
宋业宁,冮 勇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5)
研究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的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效益,对于警察的压力管理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的探究表明,职业群体属性、闲暇时间、性别和工作压力是影响警察闲暇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参与适当的闲暇生活方式可以帮助警察群体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增加生活满意度以及实现自主发展。目前,相关研究需加强。实践中,应积极开展闲暇教育改变警察消极闲暇认知,在政策制度与闲暇设施方面加强活动保障,积极开展闲暇心态的疏导,创建科学有效地闲暇效应评估手段,以此促进警察的闲暇参与。
警察;闲暇生活方式;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得以从以往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拥有了更充裕的闲暇时间和更多的闲暇活动可供选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而闲暇生活方式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闲暇生活方式、体验及其健康效益的研究,也已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警察作为当今社会的高危职业之一,长期面临着高度的工作负荷和不稳定的休息时间,导致警察群体心理压力较高并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Iwasaki,Mannell(2005)的研究显示,警察和消防人员等从事高危职业的群体在应激水平以及压力应对策略的选择方面都与普通人群存在着差异[1]。本文通过已有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特点及其心理健康效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探讨警察闲暇生活参与的促进策略,以此促进警察寻找适宜的闲暇生活方式,有效利用自身闲暇时间,进而达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目的。
闲暇生活是指人们除了履行社会责任和自身的生理需求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及状态的总和,主要包括闲暇时间、闲暇活动以及闲暇心态三个部分。闲暇时间即个体在工作时间以外,受个人自由支配的非劳动时间[2]。闲暇活动就是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进行的活动及状态的总和,即个体选择的闲暇活动方式。闲暇心态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内或从事闲暇活动时的心理状态,即闲暇活动为个体带来的闲暇体验。个体从事闲暇活动时带来的如愉悦、享受或无聊等闲暇体验体现了个体对闲暇活动的最直观感受,可以帮助个体分辨出最适合自身的闲暇活动方式,其中闲暇满意度是反应个体闲暇心态的重要因素。
闲暇生活也通常被称为休闲生活,虽然名称不同但所研究的内容是相同的。国外对于休闲的研究远早于国内,其中由拉法格撰写的《休闲的权利》被作为休闲研究的起始,而休闲学成立的标志则为凡勃伦于1899年撰写的《有闲阶级论》。早期的休闲研究主要关注休闲行为本身,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不同学科都对休闲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将闲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闲暇行为、闲暇动机以及闲暇心理三个方面的内容。依索.阿霍拉(Iso-Ahola,1980)对闲暇研究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认为个体对闲暇活动的满意度会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进而提出了个体一生闲暇参与的模式。他还将闲暇研究与社会心理学理论相结合,认为闲暇是一种以个体内在动机和自由选择为前提的活动。而纽林格(Neulinger,1981)认为闲暇体验应包括自由和内在动机两个维度,同时首次在闲暇研究中应用个性心理学知识,并提倡将休闲作为人的根本需要[3]。契克森米哈赖(Csikszentmihalyi,1990)认为闲暇的根本是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心体验,并且对闲暇心理中的闲暇体验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最佳闲暇体验的概念,即个体在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时感受到极度喜悦的心理状态。
对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经历了由闲暇行为到闲暇体验的演变,闲暇心态中的闲暇体验部分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闲暇活动参与形式、频率反映了闲暇参与水平,而闲暇体验则反映了个体闲暇参与的动机、心理收益等。对于个体闲暇活动及其体验同时开展研究,有助于全面揭示其闲暇参与的水平及特点。
目前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考察闲暇生活方式的参与水平、种类及其影响因素。当前对于闲暇生活方式的测量,主要集中于对闲暇活动种类、闲暇活动参与频率和闲暇时间长短的测量。以对大学生、警察、教师3个职业闲暇生活方式的测量为例,胡炳政(2015)对大学生闲暇活动与应激、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使用了自编的大学生闲暇活动参与问卷。其中,包含了20种大学生闲暇活动,采用五级计分统计闲暇活动的参与频率[4]。马敏跃,胡望洋(2012)对基层警察闲暇参与对工作压力影响的研究中参考了Raymore等人编制的“休闲参与量表”,由专家讨论后编制出“警察休闲参与问卷”。问卷中包含31道题目,使用Likert五点量表评分,主要用于测量警察群体的闲暇活动种类和闲暇活动参与频率。赵辉(2012)对教师闲暇生活相关研究的综述显示,当前对于高校教师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针对闲暇活动和闲暇生活质量,未曾考虑到对闲暇心态因素进行测量和研究[5]。
当前对闲暇生活方式的测量主要集中于对闲暇生活方式种类和频率的测量,对于闲暇心态的测量相对较少。闲暇心态作为闲暇生活方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闲暇生活方式对个体健康效益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对闲暇心态这一因素的测量。
与其他群体不同,警察群体的闲暇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这种特性则来源于警察职业特殊性带来的影响。长期的高压工作、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不当的压力应对方式,导致警察群体普遍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使其在闲暇观念、闲暇时间利用、闲暇活动方式选择以及闲暇心理体验方面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在闲暇观念方面,因为工作时间过长,警察通常需要占用一部分闲暇时间进行休息。这就导致了警察群体将闲暇与休息的概念相互混淆,认为闲暇生活应以休息为主,认为其他闲暇活动都是在浪费自身的闲暇时间。王海源(2009)对影响警察健康和健身运动情况因素的研究表明,部分警察将睡觉和看电视作为最好的闲暇生活方式,认为运动休闲占用了自身的闲暇时间[6]。
在闲暇时间方面,警察每天都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压力,长期处于处理危机性事件第一线以及经常性加班,导致警察群体缺乏与职业相匹配的闲暇时间。Silva(2014)的研究发现,大多数警察汇报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他们日夜工作,必须保持警惕和睡眠不足成为导致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恶化的重要因素[7]。与其他职业群体相比,警察群体的加班行为更为频繁,且多具有突然性的特点,无法提前进行准备。由此导致警察群体闲暇时间的长短及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使警察群体难以有效地计划和利用自身有限的闲暇时间。
在闲暇活动方面,警察群体更多选择静态的闲暇生活方式,当面对工作压力时积极应对策略不足,在闲暇活动的选择中缺乏多样性,导致警察群体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沈科,魏毅(2015)对南京、上海警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和调节负面情绪,更多的警察会“习惯性”地选择吸烟、酗酒等消极应对策略[8]。
在闲暇心态方面,警察群体经常处于较高的心理压力水平,同时消极、不当的闲暇活动也导致了消极的闲暇体验,使闲暇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李荣瑶(2015)对727位基层警察的调查研究显示,具有中等心理压力的人数最多,达到424人,约占总人数的58%。除经济压力和工作压力外,压力应对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的消极性也是影响警察群体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9]。同时Hall等人(2010)对警务人员工作与家庭冲突的研究显示,由于工作和家庭的过高要求导致警察群体长期处于情绪耗竭状态,这种情绪耗竭的心理状态对警察群体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也使警察群体产生消极的闲暇心态[10]。
在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中,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闲暇时间的长短。张振声(1994)对警察闲暇活动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有99%的警察认为工作时间过长,闲暇时间太短。短暂闲暇时间是制约闲暇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导致警察群体选择的闲暇生活方式以睡觉或休息为主[11]。其他个体性因素也影响着警察的闲暇生活方式,如性别、警龄和工作压力等。
Kim等人(2009)对安保型人员的休闲制约和休闲参与状况的研究显示,性别是影响个体闲暇生活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女性比男性面临着更多的个人闲暇时间方面的制约。其次,警察群体以男性为中心的工作特点也使女性在闲暇生活中面临着更多的闲暇动力制约[12]。而Kaiseler等人(2014)对新入职警察的压力评估及应对方式的研究还发现,新招募的警察更加具有活力,更容易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13]。由此可见,警龄越短的警察越容易通过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应对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随着警龄的增长,消极被动的闲暇生活方式才逐渐成为警察群体的选项。Iwasaki(2003)对警察和应急服务工作者闲暇生活方式对自身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发现,他们在非休闲领域的经验,例如工作压力会影响到他们对于闲暇活动方式的选择。工作的压力可能促使个体去构建更具创造性的闲暇风格,使闲暇生活方式在工作压力及其对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之间起缓冲作用[14]。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闲暇生活方式的状况,例如警察的婚姻状况,已婚的警察在婚后个人闲暇活动让位于家庭,需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导致部分个人闲暇活动时间被家庭生活挤占,因此导致已婚的警察参与闲暇活动的时间缩短。
闲暇生活方式作为应对压力和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使个体更有效地处理压力并保持身心健康水平。对于警察群体而言,参与适当的闲暇活动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增加生活满意度以及实现自主发展,进而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陈芳和卢晓文(2016)对浙江省监狱警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显示,大约65%的警察认为运动休闲增进了他们的健康,45%的警察认为运动休闲帮助他们缓解了心理的压力。同时超过27%的民警认为通过运动休闲达到了享受休闲娱乐、产生精神放松体验的目的[15]。运动休闲的闲暇活动方式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放松体验,从而维持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金宗必,2010)对警察群体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显示,运动休闲可以通过提高组织认同感发挥缓解精神压力和提高安全感的作用,从而提高警察群体的工作满意度,使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16]。
在情绪调节方面,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到闲暇活动之中产生沉浸状态使个体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以观看悲剧电影的闲暇活动方式为例,悲剧电影往往可以激发个体内心深处的怜悯与恐惧情绪,这两种情绪是带有负面体验的消极情绪,一旦这两种情绪过度积累就可能使人产生病态心理,而悲剧电影对这两种情绪的激发作用就给他们提供了宣泄的渠道,从而使个体的心理维持平静与健康的状态。蔡靓(2010)的研究表明,除悲剧电影外,其他一些特定的电影类型能通过对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也可以发挥出放松情绪的效果[17]。
宋瑞(2014)的研究发现,参与闲暇活动可以显著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个体参与闲暇活动的频率越高,其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同时相比室内闲暇活动而言,室外闲暇活动对闲暇活动参与的影响更大,同时也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具有更大的影响[18]。蒋奖等(2011)的研究也显示,闲暇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较多的幸福体验,闲暇活动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正面情绪有积极影响。研究中还发现社交活动、艺术、运动休闲这三种闲暇活动方式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具有最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闲暇活动方式的首选[19]。
同时闲暇活动还可以帮助想要提高自身素质及相关专业技能的警察获得成长。闲暇不仅仅代表着放松与娱乐,闲暇教育也是闲暇活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张健(2006)认为闲暇教育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是自由的,它可以帮助个体实现个性发展的需要[20]。个体可以在闲暇生活中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在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同时获得充分的自主发展。
在通过中国知网对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的检索中发现,主题中带有“休闲”或“闲暇”关键词的文献成果高达104461篇,而将“警察”这一关键词带入其中后发现主题中带有“休闲”或“闲暇”并与“警察”相关的文献则仅有62篇,甚至不足闲暇研究总量的0.06%。而主题中带有“教师”和“工人”的文献数量则分别为1592篇和1085篇,皆远超于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成果。
对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研究数量的不足,导致对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的作用进行研究时的准确性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国内学者应该对警察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得到警察闲暇生活方式及其心理健康效益的更准确数据,促进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维护。
在闲暇生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休闲制约的概念不可忽视。休闲制约就是限制、阻碍个体进行休闲行为或降低休闲体验的影响因素。休闲制约虽然已成为了休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但相比于休闲研究长达100多年的历史,即使是在休闲制约研究更为发达的国外,对于休闲制约也仅仅只有30多年的研究[21]。
而国内对于休闲制约的研究还要略晚于国外,虽然当前形势下,国内学者对于休闲制约研究的正在逐渐增多,但仍旧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袁箐(2016)对中国知网中文献信息的统计发现,在1990年至2014年期间,国内关于休闲的研究论文多达32542篇,而其中涉及到休闲制约内容的论文则仅有133篇,仅占到总量的0.3%。从整体上看,国内仍缺乏对于休闲制约因素的研究和关注,未对休闲发展中的消极因素给予足够的关注[22]。张淑萍(2015)认为国内的休闲制约研究还需向国外借鉴学习,丰富休闲制约的理论研究,达到提高国内休闲研究水平的目的。同时应将休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休闲活动过程中的所有相关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关系[23]。
在国内休闲制约的研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警察群体的休闲制约因素的研究则更加匮乏。为了帮助警察更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对于警察群体的休闲制约因素的研究已刻不容缓。
除休闲制约及研究数量不足的问题外,警察闲暇生活研究中的对比性研究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在关于警察闲暇生活的研究中,很少对闲暇生活主体的职业差异进行对比性研究。不同的职业群体往往在闲暇时间、工作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些因素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闲暇活动方式的选择以及闲暇体验等内容。
警察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远远超过一般职业,这也就导致了很多闲暇活动方式无法有效调节警察的心理压力。马敏跃,胡望洋(2012)研究发现,基层警察更倾向于选择静态的闲暇方式也就是以看电影、书和杂志为主的闲暇方式,其原因是警察群体的日常工作繁重、休息时间短暂且经常变动,所以警察群体更喜欢选择以休养为主、简单易行的闲暇方式[24]。
除警察群体外,教师、学生等不同群体的休闲选择之间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赵鹏等人(2006)以公司职员、教师、出租司机、学生及退休老人等五类人群为调查对象的研究发现,在闲暇活动的选择上不同职业群体差异显著。有60%的公司职员选择最多的闲暇活动方式是上网,而在出租司机中70%的人选择以看电视和睡觉作为闲暇活动方式,60%的人喜欢在闲暇时间与他人聊天。在教师中多数人选择电视、阅读杂志、读书等闲暇活动方式,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及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在闲暇活动中更多选择文化休闲类活动。学生群体与上班族相比,虽然没有稳定的收入,但其拥有相对充裕的闲暇时间,而且学生不会面临工作及家庭的压力,因此大多数人喜欢将旅游作为闲暇活动的方式之一。而老年人最主要的闲暇活动方式就是运动休闲和散步[25]。
心理学界的学者应更加关注不同职业群体间的闲暇生活差异,并对其进行比较性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闲暇生活理论,更好地找到适合于警察职业的闲暇生活方式。
为了提升警察闲暇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效益,首先需要改进警察群体的闲暇观念,让他们认识到闲暇生活方式的价值及其重要性。只有改变了警察群体的闲暇观念,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闲暇活动之中,发挥闲暇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在张建会,刘援朝(1998)对警察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调查中指出,尽管91.2%的警察认为自身拥有兴趣、爱好,但认为自己在闲暇时间无事可做或无聊的人却达到了30%[26]。因此,只有培养积极的闲暇观念,才能帮助警察群体有效地安排和利用自身的闲暇时间,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各单位应定期开展闲暇生活教育工作,举行闲暇生活知识竞赛,宣传闲暇生活的知识和观念,帮助警察群体树立乐观积极的闲暇观念,为闲暇生活方式的优化提供保障。
闲暇时间是闲暇生活的基础,只有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才能保证闲暇活动的顺利进行。警察群体的闲暇时间普遍低于正常水平,且严重制约着警察群体对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这种现象主要源于警察职业的工作性质,当前警察的工作存在大量非警务活动,经常需要处理大量本应由其他专业部门管理的工作,导致警察的工作时间延长,使自身的闲暇时间受到侵占。所以,为了保证警察群体可以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警察群体的闲暇生活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通过明确的政策制度规范警察群体的权责范围,避免法律要求以外的非警务工作对时间的占用,在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降低警察群体的工作压力。对工作时间超出法律要求的警察,可以安排适当的补休,避免无休止的长期加班,增加警察群体的闲暇时间,降低闲暇时间对警察群体闲暇生活方式的制约。
警察群体的闲暇活动类型过于单一,且多以静态闲暇活动为主,甚至包括部分消极应对策略。这种闲暇活动类型的特点除了受到闲暇时间和闲暇观念的制约外,闲暇基础设施的缺乏也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使部分闲暇活动受到外界环境制约,导致警察闲暇活动的单一化、静态化。范伟星,史涛嵘(2008)对警察心理健康与自我心理调适的研究指出,培养广泛积极的兴趣爱好,参与文体活动是预防焦虑的重要手段[27]。由此可见,扩充当前闲暇活动的类型,可以帮助警察群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状态。针对当前现状,各单位应加强健身与运动场所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在工作之余组织一些如篮球、足球等运动比赛,帮助警察群体培养闲暇运动观念,使闲暇活动向室外化发展,为闲暇运动提供支持。同时还应鼓励警察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个体减少对消极应对策略的依赖,使闲暇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发挥闲暇生活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闲暇心态作为影响闲暇生活方式效益的重要因素,对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持积极、良好的的闲暇心态可以帮助警察群体提高闲暇体验,使闲暇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警察群体的心理压力普遍过高,使闲暇体验处于消极状态,对闲暇满意度造成了负面影响。这种消极的闲暇心态很难通过警察个体自身进行调整,在维护闲暇心态方面,不但需要警察个体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外界的帮助。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可以帮助警察群体排解负面情绪,维护自身的闲暇心态。各单位可以选取拥有专业心理知识、技能的民警组成心理辅导团队,定期为在职民警组织心理疏导和咨询活动,提倡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他人的支持与鼓励,帮助警察群体维护闲暇心态,提高闲暇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效益。
为了衡量警察闲暇生活方式对自身产生的闲暇效果,筛选出适合自身的最优闲暇生活方式,需要闲暇评估机制的帮助。有效的闲暇评估机制可以帮助警察群体判断每种闲暇生活方式对自身的影响,从而找到适合自身的闲暇生活方式。为了保障每名警察的闲暇生活质量,根据闲暇效果对个体的闲暇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各级单位和主管机关需要通过对个人闲暇生活方式效果档案的整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闲暇评估机制,对每名警察的闲暇生活方式进行评价,使每个人都能不断调整自身的闲暇生活方式,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对自身心理健康进行维护。
[1]Iwasaki Y,Mannell R C, Smale B J,et al.Contribution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in predicting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among polic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services workers.[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5,10(1):79-99.
[2]吴征年.简论闲暇时间与人的需求和发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S1):24-26.
[3]蔡 玲,钟涨宝,CAILing,等.居民闲暇生活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0-98.
[4]胡炳政.大学生休闲活动与应激、抑郁、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9):2341-2345.
[5]赵辉.教师闲暇生活相关研究的综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2):7-8.
[6]王海源.警察健康状况与健身锻炼现状的分析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2(1):109-113.
[7]Silva F C D.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military police officers[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4, 12(1):1-8.
[8]沈科,魏毅.城市警察职业压力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以南京、上海市为例[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5,(6):74-80.
[9]李荣瑶.公安民警心理压力状况调查分析——以河北省基层公安民警为例[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5,15(1):17-19.
[10]Hall G B, Dollard M F, Tuckey M R, et al.Job demand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emotional exhaustion in police officers:A longitudinal test of competing theorie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2010, 83(1):237-250.
[11]张振声.警察余暇活动研究[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1994,(4):26-29.
[12]Kim K S, Kim C S, Park Y M.Relation between Leisure Constraints and Participation by Leisure Types of Security Agent[J].Journal of the Korea Contents Association, 2009, 9(12):826-835.
[13]Kaiseler M, Queirós C, Passos F, et al.Stress appraisal, coping,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police recruits:an exploratory study.[J].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4, 114(2):635-46.
[14]YOSHI IWASAKI.The impact of leisure coping beliefs and strategies on adaptive outcomes[J].Leisure Studies,2003,22(2):93-108.
[15]陈芳,卢晓文.浙江省监狱警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研究——以浙江省十里丰监狱警察为例[J].武术研究,2016,1(1):127-130.
[17]蔡靓.电影的“情绪效应”——论电影的情绪元素对人的心理的影响[J].台州学院学报,2010,32(1):66-69.
[18]宋 瑞.时间、收入、休闲与生活满意度: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4(6):100-110.
[19]蒋 奖,秦 明,克燕南,等.休闲活动与主观幸福感[J].旅游学刊,2011,26(9):74-78.
[20]张 健.关于闲暇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9):92-95.
[21]林 岚,施林颖.国外休闲制约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377-1389.
[22]袁 箐.国内休闲制约(1990—2014年)研究进展与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6,(13):127-130.
[23]张淑萍.国内外休闲制约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4):65-67.
[24]马敏跃,胡望洋.基层警察休闲参与和工作压力关系的研究[J].公安教育,2012(4):33-37.
[25]赵鹏,刘 捷,付 玥.北京五类人群休闲方式的比较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6,21(12):17-21.
[26]张建会,刘援朝.对警察群体社会心理气氛的调查和初步思考[J].社会心理科学,1998(3):56-60.
[27]范伟星,史涛嵘.警察心理健康与自我心理调适[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3):45-52.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e Leisure Life Style and Its Mental Health Benefit
SONG Ye-ning GANG Yong
It’s quiet important to study leisure lifestyle of the police and its mental health benefit for the police stress management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A number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revealed through research literature,such as professional group attributes,leisure time,gender,work pressure and so on.Participating in proper leisure life can help police to relieve stress,regulate mood,increase life satisfaction,and achiev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Nowadays,related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In practice,we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improving passive cognition to leisure through education,strengthening guarantees for leisure activities in policy and facilities,carrying ou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or the bad leisure mentality actively,and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leisure effect,so as to promote police leisure participation.
police;leisure lifestyle;mental health
D03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12(2017)04-0122-07
(责任编辑:李宗侯)
2015年度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警察职业保障制度改革背景下基层民警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体系构建》(2015LLYJXJXY049);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项目 《基层警察闲暇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7-05-23
宋业宁,(1993- ),男,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5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警务心理学;冮 勇,(1977- ),男,满族,博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警务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