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专家共同研讨“猪周期”和价格风险管理—第六届中美猪业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2017-10-19 06:25:18张院萍
中国畜牧业 2017年19期
关键词:猪周期猪价规模化

文│本刊记者 张院萍

中美专家共同研讨“猪周期”和价格风险管理—第六届中美猪业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文│本刊记者 张院萍

9月15日,由美国谷物协会、美国肉类出口协会、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类协会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美猪业研讨会在北京举办。在这次以“价格风险管理:政策、项目、实践及贸易”为主题的会议上,中美两国专家就生猪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存栏集中化的行业发展趋势达成了共识。

此次会议已经是中美6家机构联合举办的第六次行业会议,作为全球两个大的猪业国家,双方专家在以往的会议上,曾就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及产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过深入的探讨。随着两国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整合,国际贸易间的合作机会、行业的价格风险管理等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在此次会议上,双方希望在加速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建立生猪期货和生猪保险等机制,完成生猪行业的产业升级上,共同寻求有效的路径。

“猪周期”为何不断上演

周期性是生猪产业最基本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由于生猪本身的生长饲养周期加上国内生猪散养户比例占整个行业的一半左右,导致这个行业的养殖生产规模极其不稳定,所谓的“猪周期”每隔3~4年就会有一个轮回。而在美国,这个周期正有所减弱。对于这一现象,中美双方专家探究了其中缘由。

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从2000年以来,商品猪出栏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

猪肉作为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在居民肉类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所以市场上猪肉的多少,猪价格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生猪也就具有了“猪粮安天下”的战略地位。生猪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疾病传染和市场波动三种风险的影响,因此“猪周期”在中国也不断上演。

中山大学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的郭惠武教授指出,中国猪市场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美国及欧盟相比),主要是围绕成本趋势波动。在考察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波动关系中发现,中国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接近,而美国猪肉价格波动则较为平缓,基本不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从生猪出场价占猪肉零售价的比重来看,美国基本维持在10%~20%;而中国比重则在60%左右。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猪周期波动明显,和中国的生猪养殖结构及产业链不完善有很大关系。

中国生猪养殖长期以散养户为主,规模化程度低,行业比较分散。中国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养猪场占比接近一半,而中小型养殖场一般更容易过度的加大或减少其存栏,从而造成猪价格的明显波动。另一方面,中国养猪生产前10位的大型养猪企业市场份额不超过整体市场的15%。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生猪养殖也正在经历从分散化到集约化的过程;2000年以来,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型养殖场户逐渐减少。

专家建议,中国可以学习美国生猪产业模式,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包括生猪期货市场、生猪保险等,同时加大政府调控完成生猪产业的升级。

如何熨平周期性波动

美国是全球生猪养殖和消费第二大国。2015年,美国生猪年末存栏量6839万头,年出栏11541万头,猪肉产量1112万吨,猪肉消费量937万吨,生猪产业规模可见一斑。

在美国生猪养殖规模化发展过程中,猪价也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历史上的猪价波动比较大。例如在1994年11月~1998年12月,由于生产规模化大幅扩张、产能大增而出现的猪肉需求下降的周期持续了4年左右,最大波动达到274%;而最近的一轮周期由H1N1等疫情暴发、出口锐减、产能淘汰一系列因素影响,周期从2008年1月持续到2015年12月,接近8年的时间,最大波动也只有80%。

美国国家猪肉基金会首席执行官Bill Even称,美国猪周期拉长离不开生猪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目前,美国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相对减速,但大规模养殖场数量和存栏比重仍在稳步上升。生猪养殖场的数量由8.6万户缓慢下降至7万户左右,规模化后的美国生猪存栏总量维持在6000万头左右,整体波动幅度不超过10%。

美国猪业生产规模化不仅是产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逐渐形成了纵向联合的肉类生产体系,从而配合发达的供应链,减少了交易成本。大型肉类生产企业控制了肉类生产的全过程。从饲料加工、遗传育种、机械化饲养,到养殖、屠宰,再到包装、配送,形成了完整的纵向一体化的体系。由于价格来自合约,单个厂商不敢人为降低价格,也保证了价格的稳定。

多种金融工具保驾

美国是世界重要的猪肉生产和贸易大国。二十世纪美国生猪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正好也是美国生猪期货推出并且快速发展的时期。美国生猪期货的推出,以及后来的合约修改,满足了当时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生猪期货合约在交易中发挥了期货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一方面,帮助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促使养殖户能够有预见性地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满足了猪肉加工企业应对肉猪价格波动和存储加工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分散、现货市场不统一的情况下,生猪期货并不能充分发挥价格发现的功能。美国1966—1980年依然发生了猪肉生产的较大波动,而且持续时间相当长。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生猪养殖业和加工业开始扩大规模,采取纵向整合战略后,美国的生猪产量才趋进平稳,波动幅度进一步减小,而且使生猪期货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未来猪肉现货市场的变化。

在生猪期货推出后,企业可以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控制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美国生猪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对冲猪价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大胆的投资扩张。数据显示,美国前十大生猪生产企业产能占比超过40%;前五大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70%。毫无疑问,生猪期货市场的发展促进了实体行业的转型升级。

对美国的生猪企业来说,能够用于猪价风险管理的工具,除了瘦肉猪、玉米、豆粕等大宗商品的期货、期权工具外,还有价格保险。2000年,美国《农业风险防范法案》(Agricultural RiskProduction Act,ARPA)的制定,为之后猪价保险的推出提供了法律基础,之前美国农业保险中还没有动物类的价格保险。2002年美国联邦农业保险公司FCIC推出了两款畜牧保险产品:畜牧价格保险(Livestock Risk Protection, LRP) 和畜牧收益保险(LivestockGross Margin,LGM),前者直接保障价格,后者则是保障养殖利润,生猪价格保险正式诞生。这也是最早的猪价保险。

美国已有48个州开办了猪价保险业务。数据显示,美国生猪保险2015年的总保额已达到12亿美金。

疫病风险防范体系降低周期波动

除了生猪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大范围的生猪疫病暴发、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以及影响较大的环境风险事件等生猪生产环节出现的问题,也可能引发生猪市场的剧烈波动。美国农业部为防范此类风险,颁布实施了一系列项目,保障畜禽市场稳定运行,这对猪周期波动的减弱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国家作物保险局米歇尔·佩奇提到,2014年美国农场法案里设立了紧急畜禽项目(ELAP),该项目授权大宗商品信用集团在一年内可以给予畜禽、蜜蜂和养殖鱼生产者,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这项计划可以弥补生产者由于恶劣天气或其他条件,包括暴风雪、疾病、缺水和野火而引发的损失。

此外,在农场管理方面,为保证食品的成本、品质和安全,美国动物健康法案也要求赔偿畜禽生产者由于疫病而引发的扑杀所造成的损失。美国农业部的动植物检验署APHIS会以等于或者少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来补偿减少的动物。

美国农业部的各个畜禽项目有效地避免了各种意外事件的冲击,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也减小了猪肉市场的价格波动。(更多资讯,请关注www.cav.net.cn)

猜你喜欢
猪周期猪价规模化
益林中草药 初现规模化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8:28
猪价见底了吗?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猪价再降下去 巨头也挺不住了?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规模化育肥羊场免疫程序的探讨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18
规模化猪场暴发PED后的快速稳定策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44
供大于求,猪价上涨乏力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32
猪价又上天了
新农业(2016年16期)2016-08-16 03:42:21
隧道LED照明规模化应用研究
“猪周期”再度归来?
“猪周期”向上趋势确立养猪开始扭亏为盈
湖南饲料(2015年4期)2015-09-22 0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