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需要 适时回应

2017-10-18 22:04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格格盘子同伴

案例中,令教师纠结的是:在观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是继续观察,还是及时指导?

要厘清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思考,我们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案例中的教师提出,她希望记录下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真实表现。所谓真实表现,应是不受外界影响的自我表达。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通过案例中提到的孩子们“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都曾多次望向镜头”,且以告状的方式向教师求助,我们可以推断,此时观察对象已经明显感知到观察者的存在,因而幼儿的游戏表现也或多或少受此影响,教师所观察到的信息的有效性已大打折扣。此时再谈“真实”“客观”恐怕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想法了。

其次,观察和记录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应是客观地了解幼儿、分析幼儿,然后反思自己前期的工作狀况,为后期对幼儿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提供依据。从这一层面上说,教师不可能靠一次观察就能对幼儿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而必须将一日生活中有计划的观察和随机的观察结合起来。同时,所谓“有针对性的指导”,就会涉及什么时候指导、指导什么、怎样指导的问题,这又与我们所探讨的焦点问题不谋而合。

回到案例中,教师观察的对象是小班上学期的幼儿,一方面他们刚刚步入幼儿园,正处于集体生活的适应期;另一方面,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仍处于萌芽期。因此,他们尚不具备自己解决当前矛盾冲突的能力,更何况案例中的幼儿已向教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需要和求助的意愿,若此时教师仍以客观地进行观察、记录作为“挡箭牌”,对幼儿抛来的“球”视而不见,不免有点本末倒置了。

可见,如果我们从观察与指导之间的关系去思考,就不难发现,针对本案例,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回应。如,当看到格格和阳阳互扔盘子和锅时,教师可以通过行为暗示的方法介入:“啊呀,盘子和锅都没了,怎么吃饭啊?”又如,当格格第二次跺脚询问同伴“到底要不要吃饭”时,教师可以以角色身份介入:“我饿了,我来吃饭吧。”如此才能体现“观察”为“指导”服务的宗旨。

(江苏扬中 韦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格盘子同伴
《week#8》
比比谁的盘子光等
判断:哪边小,哪边大
“能麻烦你一下吗”“不能”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阿凡提巧装盘子
我家的“砖格格”
“撕”掉的盘子
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