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伟贤,王 萌,康 进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2006—2015年陕西省要素区域流动空间格局
——以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流动重心为例
薛伟贤,王 萌,康 进
(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文章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从要素流动的视角分别分析了陕西省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在2006—2015年的时空转移情况,利用A rcG 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陕西省要素流动空间格局进行可视化呈现。结果表明: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流动重心的移动方向在时空上表现出一致性;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已经显现;关中地区在未来还将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主力,区域经济差距将不断扩大。
空间格局;要素流动重心;时空演变
要素区域流动是一种内涵式空间优化增长方式。通过要素空间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学术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提升地区福利水平。新经济增长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空间优化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带来动态利益。21世纪以来,我国将地区经济和谐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实现一体化重要任务的核心是在尊重、机会平等和合理补偿的原则下实现区域经济的公平待遇(李小建,2009)[1]。2006年起,陕西省多方谋划将关中经济带和西咸新区打造为经济增长新动力。从全省区域格局来看,关中地区集中了全省多数的科技和生产资源,陕南和陕北地区要素持续向关中地区靠拢。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强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为陕西省优化空间布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契机。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杨开忠,1994)[2],物理学中重心的研究方法被普遍运用于区域经济研究。经济重心、产业重心、人口重心的动态变动能清楚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均衡程度,从而揭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联系(周民良,2009)[3]。现有研究从国家(冯宗宪,2006)[4]和省级(刘娟,2007)[5]层面分析了经济、人口重心(徐建华,2001)[6]的变化,通过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考察重心均衡点的变动,运用势能差转化来阐述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除此之外,重心分析方法还被运用在环境污染监测(黄建山,2006)[7]和迁都选址(吴殿廷,2006)[8]等问题的研究中。但是,上述研究只针对静态的人口、产业等对象进行分析,只能反映客观现象,无法揭示区域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且这些研究数据仅至2005年,无法反映新时期的政策效果,加之政策的时滞性,更加无法反映政策所产生的具体效果。一个地区的要素流动情况反映了该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经济活动的扩张水平,如果一个区域的要素流动重心偏向哪里,那么就说明该区域的经济扩张方向就在哪里。本文采用2006—2015年数据,分析了陕西省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和资本要素流动重心的最新变动及其政策原因。
本文均采用陕西省统计局公布的2006—2015年各市(区)数据:年末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本形成总额、GDP、财政支出、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数据。用人口机械变动率代表劳动力要素流动规模(见表1):
用FH分析法的思想采用投资与储蓄的差额代表资本要素流动规模(常野,2015)[9]:
资本流动规模=资本形成总额-(GDP-财政支出-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其中投资用资本形成总额表示,储蓄采用GDP减去财政支出和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表示(见表2)。陕西省10个地级市和杨凌示范区的大地经纬数据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网站进行收集,与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进行逐年关联建立要素流动数据库。所有数据的来源均采纳自陕西省公布的统计公报,所以不存在统计口径差异所造成的误差。
表1 2006—2015年陕西省各地级市劳动力要素流动规模单位:%
表2 2006—2015年陕西省各市资本要素流动规模单位:亿元
重心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使得空间上各个方向的力量保持均衡的一个点。在区域经济学研究背景下,一个行政区域下辖n个次级行政区域i,那么这个行政区域的某个指标的重心可以表示为(许家伟,2011)[10]:
在公式中,使Pi分别取劳动力要素流动规模和资本要素流动规模,利用Python软件编程计算出相应的重心坐标,将重心坐标数据录入ArcGis10.0图层库数据表,通过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1、图2所示。
图1 陕西省2006—2015年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分布
图2 陕西省2006—2015年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分布
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造成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这种分布的具体原因是:第一,关中地区经济建设创造大量劳动力需求。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关中经济带整体目标是把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铜川等市的产业集中起来,通过产业的集聚效应来快速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发展高端制造业。一方面,产业的集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知道企业进行投资一般都是将管理和技术带到新的地区,而用工则是通过当地劳动力来解决。关中地区产业的集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不但关中地区的居民可以实现充分有效的就业,还为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入创造了现实需求。关中经济带是中原经济圈的核心发展地带,目标是将区域内的城市打造成为绿色田园城市,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整体的居住环境水平。如此一来,该地区的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关中地区生活条件的提升带来了人口的流入。第二,关中地区交通建设引致大量劳动力。单看关中地区最大的西安市,其铁路枢纽中心东起陇海铁路的渭南车站,西至茂陵车站,东西长约92公里;南起西康铁路的长安车站和西南铁路的良田车站,北至西延、侯西铁路的钟家村车站和咸铜铁路的八里店车站,南北宽约90公里,是全国铁路旅客快速运输网络中的6大枢纽中心之一,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客、货集散地及中转中心。从整个关中地区来看,城际铁路线网的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经阎良向铜川、蒲城两地辐射,呈现城际铁路主骨架,提升了铜川、高陵、阎良、富平、蒲城等城镇与西安的联系,拉动了人口在这些地区之间的流动。交通的便利性极大的促进了劳动力向关中地区的流动。
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在关中地区呈现“一”字型分布,造成资本要素流动重心这种分布的具体原因是:第一,西咸一体化推进,为资本流入注入活力。在西咸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将优化整合西安和咸阳两市一区发展空间,形成“一核五区十个卫星城”的整体空间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将打造一套巨大的基础交通网,通过建设西安四环线和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来进一步打通两市之间的道路基础设施。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巨大的资本需求,从而为资本要素流入该地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第二,关中经济带建设,创造资本流入的条件。关中经济带的发展,不仅从区域上扩大了经济规模,还从制度上进一步消除了传统行政区域划分带来的种种不合理因素,缩小各个地市之间的交流壁垒,使陕西关中地区经济更加繁荣,要素流动更加流畅。
以(107.00°E,32.60°N)作为平面指标坐标系原点,用MapGIS6.7将要素流动重心的大地经纬度转化为直角坐标系坐标,依次将各年陕西省要素流动重心坐标点连接,得到2006—2015年要素流动重心动态演化轨迹。
图3 陕西省2006—2015年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时空演变轨迹
如图3所示,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动态演化。从重心移动的方向来看,总体上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现实地理空间中表现为向西咸地区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重点逐步向这个方向移动。从重心移动的距离来看,2006—2007年移动距离最大,随后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在西安和咸阳地区内波动,在2014年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实现收敛,稳定在西咸地区偏北的位置。从重心移动的原因来看,2006年“西咸一体化战略”被正式提出,正式提出了陕西省未来以西咸新区为依托,将西安市打造为国际级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战略的提出为西咸地区注入了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力引致需求已经分析过,除此之外西咸地区的生态规划也为人口的流入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西咸新区将打造纳入外围生态系统的大圈生态体系,最终形成“一廊、两带、多水系”的生态结构。优越的生态环境可以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为劳动力流入该地区创造了基础。如此一来,西咸地区的经济和战略规划构成了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向该地区移动的主要原因。
图4 陕西省2006—2015年资本要素流动重心时空演变轨迹
如图4所示,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动态演化。从重心移动的方向来看,2006—2009年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向东演进,到2010年发生了巨大转折,随后资本要素流动重心方向平稳,保持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向关中地区的西咸地区移动。从重心移动的距离来看,除了2006—2007年和2009—2010年陕西省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发生了相对较大的位移之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稳步移动或收敛的趋势。说明这两个时间跨度陕西省资本投入的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从重心移动的原因来看。自2006年西咸一体化战略正式破题以来,建设投资工作在三年之后进入正轨,并且逐年加大力度,使得陕西省资本要素的流动重心逐渐偏向西安和咸阳地区。这种资本要素流动重心的整体迁移方向,表明陕西“西咸一体化”战略和“关中经济带”发展战略发挥成效。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将关中经济带列为经济重点发展区域,通过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等省外经济区域组织的联系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从陕西省促进关中经济带发展的政策效果上来看,陕西省对关中地区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政策的投入已经产生了显著的集聚效应。2006—2015年间,劳动力要素流动重心和资本要素流动重心在时空上表现出一致性,开始向关中,具体来说是西咸地区移动,表明“关中城市群”和“西咸一体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吸引了大量要素向该地区聚集。但是与此同时,陕北和陕南地区的要素也会向关中地区集聚,从而降低自身的发展速度,客观上扩大了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
[1] 李小建,2009.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J].经济经纬(3):43-46.
[2] 杨开忠,1994.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2):28-34.
[3] 周民良.经济重心、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0,20(2):42-53.
[4]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49-255.
[5] 刘娟,2007.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动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人口学分析[J].人口学刊(1):16-21.
[6]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7] 黄建山,冯宗宪.陕西省社会经济重心与环境污染重心的演变路径及其对比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4):117-122.
[8] 吴殿廷,袁俊,何龙娟,等.迁都——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6):12-18.
[9] 常野.要素流动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5.
[10]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等,2011.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4):85-90.
(责任编辑:D 校对:T)
F127.41
A
1004-2768(2017)09-0061-04
2017-06-2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贸易竞争力研究”(13SC015);西安市软科学项目“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城市研究”(SF1414)
薛伟贤(1967-),男,陕西蓝田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王萌(1993-),女,山西忻州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康进(1991-),男,陕西清涧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