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2017-10-18 02:32邹丽伟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下层中层阶层

邹丽伟

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调查研究

邹丽伟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已较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因此,提高这类人群的素质已经亟不可待,而教育就是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的最有力的手段。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的动因、影响因素、需求项目等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可以探索出为农村留守妇女这个特殊教育群体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教育服务方法。

社会分层;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

一、研究背景、内容及方法

农村留守妇女也称“农民工之妻”,简言之,即是留守农村的已婚妇女。农村留守妇女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特有产物。改革开放不仅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村青壮年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男耕女织生活,他们既向往外面的多彩世界,又想改变贫困的生活,于是大批青壮年选择进城讨生活。由于家庭、经济、居住、教育、医疗、户籍等因素制约,他们的妻子不能同行,只能作为留守群体孤单地待在农村。

尽管国家和社会已加大了对农村妇女的关注力度,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现状却依然不容乐观。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8-64岁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接受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占33.7%,城乡分别为54.2%和18.2%;接受过大学专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3%,其中城镇为25.7%。[1]女性受教育程度近年虽然有明显提高,但农村留守妇女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71.6%,高中文化占20.8%,大专及以上文化仅占7.83%[2],还有为数不少的文盲或半文盲。

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着农业生产、人口再生产、子女教育、老人赡养、村务参与等多重重任,她们的素质水平关乎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关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提升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加强对她们的教育。目前,我国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关注较少,笔者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需求进行研究,以期能更精准更有效更具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策略,推进妇女教育改革。为此,笔者实地走访了济宁地区10个村庄,选取了150名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系统地研究了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总体情况,对不同阶层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教育发展的途径。

根据主体不同,教育需求可分为教育社会需求和教育个人需求。本文研究的是教育个人需求,并将学历、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威望作为衡量社会阶层的因素。学历和收入各分为五个等级赋以分值(见表1)。人们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威望的判定是基于情感和心理因素,财富多、权力大、学问深、品行高、家世好,人们就判定某人具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威望。文中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威望的衡量以调查对象之间互评的方式结合了传统认可进行,最终分为高、一般、低三个等级并赋以分值。四类衡量因素分值相加取其平均值,依据平均值的高低,将农村留守妇女分为上层、中层、下层三个阶层,其中得分40-50(含40)为上层,15-40(含15)为中层,15分以下为下层。

表1 不同等级的学历、收入、职业声望、社会威望赋分标准

二、不同阶层教育需求动因比较

图1 不同阶层教育需求动因比较

由图1可以看出,物质生活需求在三个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96.37%(三个阶层的平均值),其中上、中、下三个阶层的物质生活需求比例呈递增趋势,分别为90.60%、98.50%、100%;精神生活需求在三个阶层主体中所占比例最低为52.07%,其中上、中、下三个阶层的精神生活需求比例呈递减趋势,分别为86.70%、42.80%、26.70%。

图2 不同阶层教育需求动因变化趋势比较

由图2可以看出,上层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需求动因变化趋势最为平缓,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地位的需求差别不大,分别为86.7%、90.60%、89.80%;下层农村留守妇女的变化趋势最为激烈,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地位的需求差别明显,分别为26.7%、100%、34.60%。

教育个人需求是指个人出于对未来知识、技能、收入、社会地位的预期在各种需求中进行选择,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3]出于受教育后能够给个人带来什么样的预期收益的考量构成了教育个人需求的诸多动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刺激了人们对物质生活之外的追求。调查发现,尽管处于下层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对于物质生活还有着占绝对优势的追求,但是处于上层和中层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已经开始关注物质生活以外的内容。她们期待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有备受崇敬的社会地位、有不流于俗的审美水平,这些对未来的期冀使得她们对教育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因为教育是提升生活质量、提高社会地位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不同阶层教育需求影响因素比较

教育需求的层次、质量和类型受个人属性、经济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将个人天赋能力、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个人教育未来收益作为影响教育需求的因素,对不同层次的农村留守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汇总调查结果,以平均百分比作为最终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影响其教育需求的因素有很大差别。上层主体中,个人教育未来收益是主要影响因素,所占比例具有绝对优势为41.3%,其次为个人天赋能力,学杂费的高低和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影响最小,二者所占比例几近相同;中层主体中,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杂费的高低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个人教育未来收益,个人天赋能力影响最小;下层主体中,学杂费的高低是主要影响因素,所占比例具有绝对优势为50.3%,其次为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和个人天赋能力影响最小。

个人天赋能力在三个阶层中分布很不均衡,在上层主体中占30.2%,而在下层主体中仅占4.1%。天赋能力较高的人,教育需求较大,接受教育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艰难的求索过程,而是一种享受,所以他们会将接受教育视为一个连续的求知、享受过程,会相继接受完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而天赋能力较低的人群,完成初等、中等教育已经竭尽所能,故不会有能力去追求高等教育,教育需求相对较小。

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杂费的高低在三个阶层中分布差别很大。在上层主体中,二者所占比例最低,分别为14.4%和14.1%,在下层主体中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8.4%和50.3%。教育不是无偿的,即使是义务教育,也需支付部分的教育费用。一旦选择接受教育,一个家庭就要为之付出直接或间接的费用。一个家庭能在教育上付出多少取决于其经济条件,发展中国家,很多适龄儿童无法接受教育或中途辍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无力承担其上学所需的直接或间接费用。仅考虑间接成本,为儿童选择工作或其他经济活动的家庭,虽然从中获得的经济帮助甚微,但是在支出和收入的考量中,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学杂费是家庭需支付的教育直接费用,尤其在义务教育后阶段,学杂费的高低对教育有更大的影响。费用越高,教育需求受到的抑制就越大。所以,在中层和下层的低收入家庭中,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杂费的高低对教育需求有明显的影响,而对上层的高收入家庭影响不明显。

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在三个阶层中分布很不均衡。在上层主体中所占比例高达41.3%,而在下层主体中所占比例仅为7.2%。这与个人天赋能力的分布情况极为相似。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中层和下层农村留守妇女对个人天赋能力和个人教育未来收益缺乏认知。人们选择教育并为之投资,就是期待能从教育中获得预期的收益,这种收益或者是经济方面的,或者是社会威望方面的。预期收益得到满足甚至超出预期,人们的教育需求就会随之增大;预期收益没有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就会随之降低;如果预期收益为零,人们就会放弃受教育,转而选择其他投资。中层和下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她们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社会威望都不如上层农村留守妇女,这些条件制约了她们的认知,因为从教育中获得的收益甚少,甚至不曾获得,故而就不会对教育进行投资。

四、不同阶层教育需求项目比较

人们之所以从众多的选择中青睐于教育,甚至于即使遁入困境也要留储蓄资金保证教育支出,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对教育的投资,能使他们获得知识技能,提高社会地位、增加经济收入。不同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的动因和影响因素有很大差别,尽管他们都对教育回报有着相同的终极预期,但教育需求的项目却呈多元化,阶层不同,需求项目亦有很大差别。

文中整理了三个阶层主体教育需求项目的调查结果,并按照关注度高低进行排序。调查发现,上层主体比较关注子女教育、家庭启蒙、情感处理、技能培训、学习深造、家庭理财、致富门路、健康养生等项目;中层主体较为关注致富门路、扶持政策、子女教育、技能培训、家庭关系处理等项目;下层主体则关注致富门路、招工就业、扶持政策等项目。

研究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与不同阶层的教育需求影响因素呈现极大的一致性。个人教育未来收益和个人天赋能力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上层农村留守妇女,她们期待教育能让子女出人头地,能教会她们启蒙教育子女、维护家庭幸福的能力,能提供技能培训和学习深造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她们的个人素养,能教会她们理财、致富的本领,能提供健康养生的知识提高生活质量。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杂费的高低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中层和下层农村留守妇女,最期待的就是教育能改善她们的经济条件,这种期待尤以下层留守妇女最为强烈。中层妇女还会期待教育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能提升个人的技能、能维护家庭幸福,而下层妇女只是很单纯的期待教育能改善她们的经济条件,至于子女的教育、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发展,她们无暇顾及或者达不到这种思考的广度。由此可见,不同阶层关注的教育需求项目其实是她们本身的学识、经济条件、职业背景、社会威望的一种折射。

五、发展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的建议

通过调查,发现济宁地区三个阶层的农村留守妇女在教育需求的动因、影响因素、关注项目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农村留守妇女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她们与普通的农村妇女相比,缺乏家庭的完整,缺少丈夫的陪伴,独自承担着教育子女、农业生产、赡养老人、处理家庭关系、参加村务活动等重担。农村留守妇女的素质高低直接关乎到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文明和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已较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问题。因此,提高这类人群的素质已经亟不可待,而教育就是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的最有力的手段。了解不同阶层主体的教育需求可以更精准更有效的提供教育服务。

上层农村留守妇女,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经济条件比中下阶层具有明显优势,她们已经不再为生计发愁,开始关注物质生活以外的内容,对生活质量有了温饱以外的要求,更渴望精神的充实,接受教育的意愿更强烈,寄予教育的期待更具体。所以,对上层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教育时,可跳过常规的扫盲教育、致富教育等内容,抓住她们的关注点,将侧重教育点放在教育子女、处理家庭关系、维系夫妻情感、排解负面情绪、发展个人职业、培养兴趣爱好、提升衣着品味、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中层和下层农村留守妇女,生计问题始终是困扰她们的一大难题。虽然她们有着比上层妇女更严重的心理压抑、更空虚的精神生活、更低劣的审美,但是经济条件所限,使得她们没有能力去寻求解决办法,而学识所限,又使得她们达不到考虑物质生活以外的层面。所以,对中层和下层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教育时,提高学识、发展经济是首要任务。根据这两类人群教育需求的关注点,对症下药,从扫盲教育、基础教育入手,侧重致富教育,逐步渗入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提高精神生活水平。

[1]中国政府网&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EB/OL]http:www.gov.cn2011-10-21.

[2]杨玉容.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服务刍论[J].北方经济,2012,(06):63-64.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4-88.

G776

A

1008—3340(2017)04—0036—04

2017-07-10

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社会分层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教育需求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J16WG23。

邹丽伟(1982-),女,硕士,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成人教育。

猜你喜欢
下层中层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积雪
陕西横山罗圪台村元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企业中层管理团队在运营中的困境与作用
有借有还
从组织支持谈中层管理者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