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云
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过程考核模式探讨与实践
李 云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0)
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过程考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意识以及创新精神,而且还能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使过程考核的整个流程更科学,考核结果更公正,文章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以《AUTOCAD》课程为例,对过程考核的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各指标所占比例以及实施者等细节方面进行了探讨。
过程考核;实施细则;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
考核模式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一门课程,是否考试、如何考试、考试内容的不同对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和学生的跟进学习都有很强的指引作用。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而言,传统的考核模式是平时跟着老师的“指挥”在计算机上完成任务,最终一纸试卷定成绩,这种考核模式的不足在于考核模式过于单一,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具体的表现如下:
第一,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处于从属地位。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授课方式是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授,先理论后实践,从各个知识点出发,注重老师的讲解“演示”与学生的接收“模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既定步骤”太多,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够,直接导致创新意识太差。
第二,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传统考试属于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考试内容过分依赖教材,缺少创新、与市场脱节,学生为了取得优秀成绩,不惜花大力气考前突击复习,从而忽略了平时的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教学质量。
第三,传统的考核方式同样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面对每年变化的学生,不变的是重复的课件,波澜不惊的课堂秩序,鲜少变化的考题,一团和气的修完该课程的学分,因此,此种模式不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完善整个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教师而言,根据学生的基础、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是明智之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过程的考核模式逐步取代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模式。
基于过程的考核注重的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学习情况,甚至是每个很小阶段的学习成果,最终学习成绩是由每个阶段每个考核内容按照比例综合评定。相比较传统的轻过程、重结果的考核模式,它是重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模式,在教学导向、提高积极性以及完善教学秩序等方面有优势。
第一,科学的导向作用。基于过程的考核,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原则,倡导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而学生是课堂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各种能力的舞台。
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过程的考核,重视的是日常的点滴学习而非最终的“一纸试卷”,平时不学习,只靠考前突击绝对不能取得优秀成绩。对学生而言,想取得好成绩,必须重视平时的学习,必须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整个课程的教学中,主动回答问题,积极上交作业,拓展自己的课外学习等等。
第三,提高教学质量。基于过程的考核模式,对于任课老师而言,每个阶段不仅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课程的教学要求等等采用合理的授课方式,而且要根据各阶段的考核情况,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基于过程考核模式的构建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指标、各指标所占比例以及实施者等方面,考核内容包括:每节课的学习情况、单元测试、作业情况、分组讨论汇报作品、参与竞赛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等。
首先,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授课地点一般是在机房,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操作教师机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授课格局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很多学生在电脑的遮挡下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号称“流动的成绩表”的课堂记录表则缓解了这种状况。
课堂记录表详细记录了学生每节课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和课堂参与程度。掌握学生出勤是一项看似简单却不易操作的工作,尤其对于合堂上课的班级。如果每天查人数,则会浪费上课时间;如果让班干部记录,偶尔会影响同学友情。因此,为了公开、透明、及时地了解学生出勤,采用的是教师抽查与班干部上报相结合的方式,在老师的监督之下,班干部当堂上报旷课名单,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还减少了班干部的工作压力。
课堂参与度涉及的指标有当堂回答问题、担任“小老师”现场演示、课堂练习的完成度等等,课堂表现一览表如表1:
表1 课堂表现一览表
其次,单元测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常用的检测方式。它既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单元测试可以采用半公开测试,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题库,学生考试时,随机在题库中选择题目,大部分同学在自己的电脑上操作完成。为了锻炼大家的临场发挥能力,教师可以抽查一小部分同学,在教师机上公开考试。教师控制名单,以便整个课程结束时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体验公开考试。
第三,分组讨论形式的采用。为了更好的探索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计算机应用软类课程的实验项目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合理分组是分组讨论的第一步,分组时注重每组内学生实力的均衡性。每组自行推选组长,负责整个小组的监督和协调。由于老师随机指定学生汇报的不确定性以及分数的不同,使各小组逐步形成小组之间良性竞争,小组内互助、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比如《AUTOCAD》课程有坐标系统练习、绘图环境设置、图层的创建与使用等八次实验项目。
最后,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的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应该远远小于传统的考核模式所占的权重,除此之外,还有如下特点:
1.试题分难易,权重有不同。此类课程期末考试试题可以分三种难度,不同难度的试题所占分值不同,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试题,选择性增加。
2.考核内容的转变。为了科学合理的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着重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期末考试的命题更加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由传统模式下的知识性命题向能力性命题转变,减少客观的题型,增加创新型、与市场应用相关的题目。
3.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紧密结合。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互相促进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的技能大赛或者正规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证书考试。比如《AUTOCAD》课程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办的初级、中级甚至高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证,在全面考察常用制图功能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对AutoCAD软件制图功能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考察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发挥能力。提倡“以赛代考”、“以证代考”,并将此类成绩计入年终考核成绩。
(一)课堂表现评分细则
学生的课堂表现具有情况多、不易记录以及变化大等特点,评分细则也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具体的规定如表2。
表2 课堂表现考核评分表
分析以上的评分细则,有如下特点:
1.旷课的变相减分。课堂记录表是流动的成绩表,里面的每一个数字都是学生自己的表现,出勤是最基本的一个内容,考虑到有的学生减分会有消极情绪,因此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尽量不要出现减分的情况。旷课如何处理呢?做法是每节课通过给予正常上课、请假的同学加分的方式来变相给旷课的同学减分。
2.引导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从以上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主动与被动回答,主动与被动演示所得分值不同。虽然只有一分的差别,但对老师而言,是了解学生思考方式和思考角度的途径,能够使教师进一步思考,丰富教学内容。而学生主动回答问题,说明该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对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符合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因此对学生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引导和锻炼,引导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增加学生担当“小老师”的机会。现在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走上讲台,不敢面对全班同学注视的目光,更谈不上当面讲授且演示自己的绘图过程了。增加学生的上台机会,首先考验的是他的心理素质,稳定的情绪才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其次,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因为学习一种知识,明白是一回事,而能否把对它的理解组织得有条理,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另一回事,后者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4.课堂作业引入“竞争”机制。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重视的是对软件的掌握程度,比如《AUTOCAD》课程讲授的是如何正确、标准的来绘制图形,讲练结合是常态,但如何解决课堂作业可做可不做的状况,引入“竞争”机制是课堂记录表里尝试的一种做法,虽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总的原则是用加分的形式来鼓励课堂作业做得不仅快而且准确的同学,根据题目难易程度,或者是前多少位同学加分,或者给几分钟之内完成的同学加分。通过分数来量化课堂作业情况,尽量减少学生做作业的惰性思想,增加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习效果。
(二)考核内容的权重
传统的课程考核是由最终的考试成绩决定,虽然随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现在很多课程的考核都加入了平时成绩,但基本上考核比例过于固定,考核比例应该根据课程的不同而不同。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对于实践和上机操作要求极高,应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笔者在实践教学中,《AUTOCAD》设定的比例是70%,考核内容的各权重如表3。
表3 过程考核项目所占比例一览表
课程最终成绩=课堂表现成绩(百分制)×40%+单元测试(百分制)×10%+作业情况(百分制)×10%+分组讨论汇报作品成绩(百分制)×8%+参与竞赛(百分制)×2%+期末考试(百分制)×30%。
课堂记录表的出现,虽然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过多的学生参与、频繁的师生互动,有的时候会出现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影响原本的教学进度。
第二,对于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由于主动积极回答问题、主动当堂演示,甚至课堂练习也总是做得快与准,课堂成绩很高,与此相反的同学,性格内向,“不屑”回答问题,“不愿”参与热闹的课堂教学,只会更加抵触这门课,严重影响了学习热情。
第三,实际教学中,为了提高不活跃同学的课堂参与度,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之中,特意选择十分简单的问题,给不活跃的同学“送分”,面对如此简单的问题,一部分同学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第四,课堂记录表的记录需要消耗的时间较多,分散师生的注意力。另外判断的标准难以规范,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完全保证加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总之,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只有不断地摸索实践才能完善提高。虽然过程考核模式的考核内容、考核权重等细则随着课程的改变而有所不同,但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以及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王丽梅.高职院校考试改革与实践探索[J].成功(教育),2013,(20):86.
[2]杨运鑫,唐良宝.全程性多样化开放式实验考核方式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9-72.
[3]李颖芬,杨小东.关于高职教育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42-43.
[4]刘衍,姜凤丽,贾富勃.关于构建“全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兽医微生物》课程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G642
A
1008—3340(2017)04—0032—04
2017-07-12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课题“高职专业实践课考核方案的研制和实施——以《AUTOCAD》课程为例”(课题编号:2015Y013)。
李云(1976-),女,硕士,山东广播电视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