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静静
(黎明职业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互联网+”背景下排舞舞谱微课教学及其数据平台
洪静静
(黎明职业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排舞舞谱微课教学及其数据平台的探讨,认为微课及微课数据平台在排舞舞谱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排舞舞谱文本动态可视化,解决排舞舞谱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的时空障碍,有利于排舞舞谱标准的解读与创编学习方式,有利于排舞舞谱的保存与发展。提出排舞舞谱微课教学制作的实施步骤及排舞舞谱微课教学设计环节的建构等。
“互联网+”;排舞舞谱;微课教学;数据平台
舞谱具有准确记录以便再现舞蹈的功能,而舞蹈具有以人体连续动作表达情感变化的本体特征[1]。排舞舞谱深藏在排舞运动形式背后,可通过可见的载体(文字)进行表达,忠实记录舞蹈的动作及表达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使排舞舞谱文本视频化、智能化。本文将对“互联网+”时代排舞舞谱微课教学及其数据平台进行探讨。
(一)使排舞舞谱文本可视化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课堂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2]它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等特点,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在“互联网+”时代,微课及其数据平台可为人们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内容。通过各类多媒体软件,排舞舞谱微课可使舞谱里的舞码、舞步术语、舞步方向、重心的流转等重要细节更加生动、直观,使舞谱“活动”起来。舞谱微课教学中的舞步分析,可利用语言、图示、动画、音效等信息化手段的有效配合进行制作,并可对舞谱进行“颗粒化”解读。同时还可使舞谱文字以视频乃至信息化形式进行推送,而且每一“颗粒”都是相对独立的有机学习内容,整曲舞谱的教学形成立体“颗粒”集合。
(二)排除排舞舞谱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时空障碍
排舞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舞步都要经过国际排舞协会认证,每一支经过认证的排舞舞谱都有规定的舞步动作。也就是说,同一曲排舞,全世界的跳法一样。这有利于排舞舞谱微课通过网络数据平台快速、便捷地传输给全世界排舞学习者。
微课作为一个数据单元点,内容是精炼的、小颗粒化的、结构化的。微课数据平台可使全世界各地的排舞学习者快速提取每一曲排舞舞谱内容中的标准及要领。同时,学习者可以在排舞舞谱微课教学数据平台观看视频后做出评论,及时反馈给微课教学设计者,隔空就能和专家一起解决疑难问题。另外,微课数据平台中的评论系统可以影响舞谱编写与分析的全过程,使舞谱的创编更合理。因此,排舞舞谱微课教学数据平台清除了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的时空障碍。
(三)有利于排舞舞谱标准的解读
排舞舞谱微课的“微观化”和“颗粒化”[3]能立体凸显出舞步的重难点部分和亮点部分,舞步重心的转移路径也能通过动画动态成像。动画指示标志可展现舞步重心连续转移的直观视觉效果,这样学习者不需要通过与教师面对面“跟跳跟学”,就能准确掌握所学舞曲的舞步。
传统视频只能通过完整演示实现手臂动作及队形变换创编的单一案例展示,而微课教学数据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化软件将创编案例批量同时呈现,而且能够按类别很清晰地梳理出创编的原则和策略,有利于排舞舞谱标准的解读,也有利于排舞舞谱的保存与发展。 排舞舞谱微课教学与传统排舞教学视频的区别见表1。
表1 排舞舞谱微课教学与传统排舞教学视频的区别
(一)排舞舞谱微课教学设计步骤
1.排舞舞谱微课内容“颗粒化”设计
(1) 排舞舞谱简介内容的设计。在选定所要设计的排舞舞谱微课教学后,首先要对该舞谱的舞曲整体信息和创作背景做一归纳概括,并以最简练的语言、动画等方式在微课中显示,并遵循简练易懂、文字少而精、动画视频化的原则。[4](2)舞谱主体内容的设计。舞谱的主体内容包括舞蹈总拍数、舞序、舞蹈前奏说明、舞步术语、舞码、舞步描述(含舞步间奏说明)等,其在微课教学中占比较大。这部分应依据微课“颗粒化”的结构特点,分两步进行设计。第一步为宏观层面的梳理与布局——要将整支舞谱的主体内容梳理清晰后进行分段式的解构分析,并按照每集微课5~10 min的时长来设计舞谱微课教学的集数。第二步为微观层面的细致推进——细化每一集的主体内容设计。首先确定主体内容的理念,然后确定重点、难点和亮点,并通过信息化手段(画中画、动画提示、思维导图等)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的疑点和高潮点等提炼出来,使学习者与教授者同步性互动,并使排舞舞谱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更清晰。
2.《神奇中国》舞谱微课教学方案设计的举例
选取2017年新推广的曲目《神奇中国》舞谱1—8拍微课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第一步是对该集微课教学内容有个整体梳理,理清设计思路。设计思路为:微课教学设计架构(技能点化)→微课录制脚本设计(契合该节主题的开场、解说词、团队合作学习的微课式呈现、结尾词)→录制设备的筹备以及录制中各段的重点拍摄和特写拍摄的标注→录制场地、人员的确立→后期微课视频的编辑。
第二步是微课教学内容的创设,这是微课制作的核心,这一步关系到微课作品的“收视率”。具体以《神奇中国》第1—8拍的内容为例。(1)开场:突出《神奇中国》舞步风格的演绎,让学生有直观的第一印象。通过使用AE(视觉处理)软件进行开头动画编辑,显示微课教学主标题和该节剪影。在教学导入环节(控制在15 s内),展示美国东海岸摇摆文化背景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并结合舞曲题目加入中国元素的设计。(2)教学环节(核心环节):按每2拍动作来分解示范并讲解舞谱中舞步描述、舞码、重心位置等重难点和亮点,同时提供解决方法,适当利用软件技术使课程摆脱传统教学,使内容逻辑性更清晰,观察点更立体。首先,将该节动作(1*8拍)解构成4段展开解析,即右交叉曼波步、左交叉曼波步、1/2左定轴转(12点转向6点)和(6点转向12点)连续2个;其次,每一段(2拍动作)通过完整示范→正面慢动作示范→使用画中画同时播放背面慢动作示范→利用特写镜头和动画箭头提示讲解重点(舞步路线、舞步重心的移动路径、身体方位)→利用脚印图解动画展示舞步重难点。(3)团队合作演绎:以该8拍动作的队形变化表演作为结束,同时提供团队合作学习环节动作队形变化创编情况,显示团队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4)结尾设计(总结该微课主题):在重心的跳跃流转中,展示击掌、眼神交流形式的快意互动。
(二)排舞舞谱微课教学及其数据平台设计的重要环节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设计
排舞舞谱微课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主导价值。教学目标主体(受众群体)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感是教学目标确定和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合理构建有章可循。因此,可实现性是制定排舞舞谱微课教学目标的衡量指标。同时可从识读与实践领域、参与归属领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领域等出发设立教学目标。其中识读与实践领域可确立舞谱中的简介部分、主体部分的重要细节、舞谱的舞步描述;参与归属领域则要求学习者在参与微课学习中能主动加入微课数据平台的互动交流,充分表达认识、情感,并彰显个性,找到自我价值的归属;健康生活方式形成领域则要求学习者在自主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无缝对接和翻转中逐步形成体育休闲行为习惯。
2.教学过程部分的设计
排舞舞谱中的整体描述、舞步术语、舞码、舞步描述等都能准确映射出舞蹈作品的文化背景、情感表达方式、创编者的价值取向等,让识读舞谱的舞者通过这些可见的文字表达形式来更好地理解和更贴切地把握舞蹈作品的风格和情感的流露方式。 因此,微课教学过程部分的设计环节实际上就是微课“剧本”的设计撰写,其包括:(1)每集微课的题目出场设计,此部分应简短并富有视觉冲击力,并起到点题的作用 ;(2)教学导入部分的设计,此部分应与排舞舞谱内容的主调相契合,使导入部分能成为一条“引绳”,使开场和主体之间具有“淡入淡出”的效果;(3)问题设计,此部分应把问题故事化、悬念化;(4)台词设计,此部分应简洁且有感染力,教学语言不仅应准确表达知识点,而且还应适当进行正反面案例体验分析;(5)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设计,这部分应忌平铺直叙,充分展示设计的细微化、逻辑化、情景化;(6)教学结尾设计,这部分可采用团队演绎或队形编排展示突出文化价值。
3.微课教学数据平台的设计
排舞舞谱微课数据平台应将浩繁的排舞舞谱曲库编辑成多个细节点,再利用互联网的联通能力使其有机联系成“银河星系”。排舞舞谱学习者可以根据所需截取某一“星点”进行深入学习。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排舞舞谱微课及其数据平台可延展建立相关课程手机APP客户端,以供学习者和微课教师形成无界化交流。数据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可容纳整套规范的舞谱核心课程,为广大排舞舞谱学习者提供系统化的典型学习方案。
排舞舞谱微课教学数据平台应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还可产生“微反思”(主讲者本人)及“微点评”(用户大众的评论与留言)、“微反馈”[5](用户学习后的反馈意见等,并参与对原有教案课件甚至视频等资源的替换、完善)等生成性和扩展性资源,如超星的学习通APP就是这样的手机端学习、反馈、评价数据平台。
排舞舞谱学习者可通过微课教学数据平台进行即时评论,微课主讲者也可通过平台评论区域进行一对一的答疑和互动,并针对共同问题对微课进行调整后再上传,实现评价反馈即时化。另外,学习者与教授者在微课教学数据平台的“齿轮联动”式的发展性评价,比传统的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分析更加智能化、科学化、实时化。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数据平台可将排舞中的每支舞谱先进行“颗粒化”解构分析再无缝地进行整合,并快速传输到世界各地。同时评论反馈平台可实时接收学习者的意见与建议,教授者可据此完善微课教学内容,使排舞舞谱的学习和创编体系实现标准化、智能化发展。排舞舞谱微课及微课数据平台在排舞舞谱学习和创编体系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 苏智华.舞谱诌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105.
[2] 刘万辉.微课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 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
[4] 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课程教学,2014(6):65.
[5] 赵佩华.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探析[J].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7.
Abstract: The important effects of choreography microlecturing and its data platform we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Plus”.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firstly, dynamic visualization of line dance choreography is realized by microlecturing and its data platform; secondly, a solution is thereby provided to time and spatial hurdle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learners and instructors; thirdly, it is good for the standard interpretation on line dance choreography, selection of learning methods and creation of three-dimension in learning; fourthly, it helps preserve and develop line dance choreography and its historical value; finally,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eaching steps design of line dance microlecturing was put forward.
Keywords: internet plus ; line dance choreography; microlecturing; data platform
(责任编辑:东红 英文审校:杨秋娜)
LineDanceChoreographyMicrolecturingandItsDataPlatformintheContextof“InternetPlus”
HONG Jingjing
(College of General Education,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00, China)
G 807.4
A
2017-06-11
洪静静(1981-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排舞、啦啦操等教学与训练研究。
黎明职业大学规划项目(LJ2014115)
1008-8075(2017)03-0060-04
10.13446/j.cnki.jlvu.2017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