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悦
工作是一种本能
◎周欣悦
如果我说工作是一种本能,你大概会觉得难以置信。如果工作是跟生存、语言、繁衍后代的本能一样的话,按理说即使老板不付薪水,也会有人愿意来上班。为何有这么多人痛恨自己的工作,甚至不惜逃避工作呢?
你大概没办法相信我说的话,但工作的确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驱动力。不仅对人类如此,对动物来说也不例外。1963年,动物心理学家格兰·詹森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他训练实验室的老鼠学会了按杠杆以获取食物。每到进食时间,老鼠就会被放出笼子,来到一个杠杆前面。这些老鼠已经学会了去按这个杠杆,按一下就会出来一块香甜的饼干。于是它们就会不停地去按杠杆,直到吃饱为止。按杠杆就是老鼠为了得到食物所付出的劳动。这听起来像是非常枯燥的工作吧?但有时候老鼠会发现,在不远的地方有一堆一模一样的饼干,足够让自己吃到饱,还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就能获取。大多数人会认为老鼠在这样的情况下会直奔免费食物而去,不再理会按杠杆这档子事了。这当然很容易理解。如果你现在中了一个大奖,奖金是几亿美元,你的余生再不需要为钱发愁,你还愿意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吗?
然而老鼠却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詹森测试了200只老鼠,其中有199只老鼠选择继续按杠杆。也就是说,200只老鼠当中只有1只选择了不劳而获,另外199只还是选择凭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部分食物。有44%的老鼠比较勤劳,它们吃的一半以上的饼干是通过劳动获取的,只有一小部分来自现成的饼干堆。你可能觉得只有老鼠才会干出这种蠢事,它们不懂得享受。可是后续的研究发现,不光是老鼠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鱼、鸟这样的低级物种或是黑猩猩这样的高级物种也是一样的。只要工作不是太辛苦,难度不是太高,动物们更愿意选择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人也是一样,工作是一种本能。虽然我们以为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赚钱来享受,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工作本身。
工作满意度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你对工作有多满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对人生有多满意。有研究表明,在幸福感的所有预测指标中,工作仅次于婚姻。最近盖洛普公司主导了一次针对全球十几万人的调查研究,其中包括从原始部落到现代文明等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结果表明,不管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一份有意义的工作都可以显著地预测幸福感。
想象一下,当你结交了一个新朋友时,如果你只能问他一个问题,你会选择问他什么问题呢?年龄多大?结婚与否?学历多高?事实上,大多数人会选择询问对方的职业。最能代表我们本质的不是年龄,不是学历,也不是婚姻状况,而是我们在做些什么。工作是跟自我联系得非常紧密的。也就是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那么你的人生就充满了意义。
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呢?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来反向思考一下什么是没有意义的工作。是薪水低的工作吗?是地位低的工作吗?这些当然很可恶,但没有意义的工作却不止于此。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给出了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在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西西弗斯的国王,他自作聪明,戏弄了死神和冥王等众神。众神把他抓到阴间,给了他一个恶劣的惩罚。他受苦的过程就是每天把一块大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每次当他刚好要达到山顶的时候,大石头就会滑落回山脚。西西弗斯只有顶着烈日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断。这才是没有意义工作的极致。也就是说,你做的事情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这句话用英文来形容似乎更贴切,就是:You don't make a difference!
杜克大学的丹·艾瑞里做过一项研究。他找了一些大学生做一项工作——在一张印满字母的纸上找出两个相连的S,并圈出来。每张纸上有10处,全部找到才算完成。这有点类似于校对工作。这些大学生被告知这个工作是有报酬的,校对完第一张给55美分,第二张给50美分,第三张给45美分,依此类推。每校对完一张,学生可以选择还要不要继续校对下一张。也就是说,当学生感觉自己的劳动跟报酬不相符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工作。每校对完一张,学生会把校对好的那张纸交给实验者。有一些学生把校对好的纸张交给实验者的时候,实验者会看也不看便把这张纸放到碎纸机里碎掉;对另外一些学生,实验者则看也不看就把这张纸放到一摞纸上面;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幸运,实验者接过他们递过来的纸后会假装感兴趣,看一遍,点点头,并且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纸上,然后再放到一摞纸上面。实验结果是获得承认并且把名字写在纸上的那组学生工作热情更为高涨,这组当中有49%的人校对了10页纸以上,即使到了第10页纸,只获得可怜兮兮的10美分薪水也没关系。自己校对完的纸没被任何人看到就被碎掉的那些人工作热情非常低,他们当中只有17%的人校对了超过10页纸。由此可见,自己的工作被他人看到是多么重要。我们需要薪水,但我们常常忘记了,我们也需要影响他人,影响这个世界。
你有没有发过石沉大海的电子邮件?你有没有写过被编辑拒绝发表的稿件?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大概能够理解那种空洞感和无力感——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没人看到。我在读博士时有过两位导师,其中一位导师,不管你写给他什么邮件,他都会及时回复,哪怕邮件里只有两个字“谢谢”,他也会回复一个“不用谢”。另一位导师则截然相反,除非不得已,他很少回邮件,你写给他的邮件就好像被宇宙黑洞给吸进去一样,每次写邮件给他的时候,我内心都充满了悲凉,感觉就像送荆轲去刺秦王一样一去不复返。在我自己做了博士生导师之后,就尽量及时回复邮件。要知道,哪怕短短的“收到”两个字就能给对方一种努力没有白费的欣慰。
我们需要工作的意义,却常常将工作设置成没有意义的模块。为了效率,我们把工作分解成一个个小块,由不同的人来负责,每人只需要做自己熟练的那几个动作,这就叫流水线作业。这样做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缩减了工作的复杂度,但也缩减了工作的意义,导致每个人的视野变得狭窄,无法体会到工作成果的意义,这从某种程度上违反了人性的需要。
某工厂曾经爆发过自杀潮,作为心理学家,我们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还记得当自己第一次走进这家工厂车间时的情形,200多个工人,每一个人都在重复做简单的动作。我仿佛看到了200多个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推石头上山,推石头上山……他们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如何影响他人,产品将如何改变他人的生活。
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个敬老院的故事,以此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30多年前,耶鲁大学的Judith Rodin和哈佛大学的Ellen J.Langer来到一家敬老院做了一个实验。敬老院里的老人都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们将老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老人得到了很好的服务,护士替他们包办所有的事情,包括挑选房间的植物、给植物浇水、选择录像带。另一部分老人则需要自己去做这几件事情。除此以外,老人们享受的其他待遇都一模一样。结果是,需要自己劳动的第二组老人更加健康有活力。更惊人的变化是,在18个月之后,第一组老人的死亡率是30%,而第二组老人的死亡率是15%。
我们常常以为工作需要我们,但事实上,我们也需要工作。从幼年时代开始我们就憧憬长大后要做什么。如果你问一个小孩他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工作,他可能会说想要开货车,因为他喜欢车;他可能说想做厨师,因为他喜欢吃东西;在我们那个年代,我听说过有孩子想当杀猪匠,因为他喜欢吃猪肉。很少有孩子会提到薪水,他们单纯地出于热爱在进行职业选择。但如果你问成年人他想要从事什么工作,大多数人会说自己喜欢赚钱多、做事少、地位高的工作。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忘掉了自己工作的本能。工作固然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为了获得尊重,但别忘了,我们工作也为了工作本身,工作是一种本能。
(摘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