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建
《水調歌头》《大江东去》这两首艺术歌曲均取北宋诗人苏轼的著名诗篇为歌词。《水调歌头》取宋代诗人苏轼的著名诗篇为歌词。“宋诗”发展到苏轼,才以光怪陆离,自出已意的风格改变了唐风,自立门户,扩大了“宋诗”的领域,唤来“宋诗”自己的灵魂。苏轼本人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在他的作品中常于不齐之中见其和谐,在均衡与错落之间显出强烈的艺术效果。除了诗,他的词、散文、书法都是自成一派。还懂音律,精于鉴赏,是艺术上的全才。本词是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处处关合人事。上篇是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篇运用“圆月”衬托了离别。尤其在下篇中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人之离合,月之圆缺实在是自古而然。因此,亲人间的欢聚既然不能强求,在此中秋月圆之际,则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以“慰情”了。此“秋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在词意中渗入了浓厚的哲学意味,是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成功之作,思想蕴涵颇深。
《水调歌头》由林声翕(1914-1991)谱曲,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黄自教授等前辈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是黄自先生的五大弟子之一。歌曲结构是“A—(1)—B—C—A(2)”:
“A(1)”段,从开头到第7小节。音乐采用6/4拍,以这种节拍演唱时,可体会到古代诗词的“吟咏”中时常使用的节奏处理手法,极具中国民族特色。歌唱旋律平稳、柔美。刻画在中秋月下“独酌”时的孤单心情。
“B段”,从第8小节到第17小节。酒后奇想的第一步。人乘风而去,又恐“高处不胜寒”。歌唱的旋律恰似奇想的开始,向上飘去,乐句有了小小的起伏,但中间出现了片刻的犹豫,并未中断,歌声继续向上飘去。这一遐想的动作感借助于钢琴伴奏的流动织体得到一些衬托。
“C段”从第18小节到第26小节。酒后奇想的第二步。音乐从“B段”的4/4拍转换成12/8拍,实际是以三个八分音符组成一大拍,呈现出四大拍的舞蹈的动感,以加强月宫起舞的形象。刻画出月照不睡之人和月照“愁人”不能入睡的双重含意,凡事追求完美是永远难全的。由于难题不得解决,这段歌唱旋律停在“导音”上:问自己,问苍天,问月亮……。这段的最后一句内心情感起伏很大,舞蹈节奏变成有力的和声逐渐拉宽,把音乐推向高潮。
“A(2)段”,从第27小节到曲终。音乐又以6/4拍出现,心态逐渐平静下来,道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道理:既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如做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博爱”之心善待一切。歌唱的节奏与旋律在最后两句中做出了大手笔,刻画出“释然”后开怀的美好心情,含意颇深。
演绎中分清层次。“A(1)”段是月下独酌,诗意盎然。而“A(2)”段是道出真理,情感升华。这种变化来自“B段”和“C段”的思考和铺垫。在转换的过程中要自然,不去突出它们的不同。保持歌曲的整体性,追求乐句的完美,在诗意上多下功夫。
《大江东去》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革命家青主谱曲,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青主先生被迫改名廖尚果,并在外逃亡,在逃亡期间创作了《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等艺术歌曲。
《大江东去》作于大革命失败,无数革命先烈蒙难的历史时期。
苏轼创作《念奴娇》是元丰五年被谪居黄州期间,他被诬告作诗诽谤朝廷而入狱,后被贬抵湖北黄州以罪人身份度过四年之久。这首词怀念赤壁之战中建功的英雄,抒发了自己对政治上失意的感慨。
题词《赤壁怀古》,作者登临江山胜迹,从赤壁想到当年赤壁之战胜者周瑜。这个少年得志的吴军统帅,一战就打败了心骄气盛的一代枭雄曹操。周瑜的才气与功名,千载之下使得也以功业自许的苏轼深深感佩与向往。相比之下自己蹉跎岁月,年纪已经老,政治处境如此不利,使他不胜伤感。为壮丽江山和英雄人物所激起的豪迈奋发的感情不觉冷了下来,因而自叹“人生如梦”,年华已过,只能举杯同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一醉消愁了。
这首词历来作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篇末的伤感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概,展示壮阔博大的艺术境界。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首笔,随即用“浪淘尽”,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体现了作者江岸凭吊胜地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以下“乱石”一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作者对英雄的歌颂和赞叹表露无遗。而嘲笑自己“多情,早生白发”。自叹“人生如梦”,还是放眼大江,举杯赏月吧!
全曲依据原词上下两阕的格式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小节到第22小节为上半部分;第23小节到第42小节为下半部分;另加11小节作结尾处理。
上半部分运用朗诵性的宣叙调形式,在G大调,e小调上变化。旋律开阔之中充满了雄健,结合了古诗词吟咏的特点,基本一字一音。演唱中把握英雄的豪迈胸怀,大气饱满。用最好的气息支持打开最大的共鸣腔体;吐字有力但不咬文嚼字,使整体语言中的共鸣感通过“元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尽量用音乐的大线条,不要因句中的小休止符而断气失去内在的联系。
下半部分基本稳定在E大调上。出现了咏叹调式的旋律,富于歌唱性。带有幻想的色彩,刻画出英雄与美人的幸福,表达出苏东坡以夷怀念古代的英雄人物的畅想。
抒情的段落最后落在了e小调上,音乐断断续续并有较长的休止,打断了句子的连贯性。“人生如梦”--一种沉溺于追寻思念的迷惘气氛正在扩散开来。突然,有极强音(ff)唱出“一樽还酹江月”。“酹”字是将酒洒在地下表示祭奠。戏剧性地将情绪拉回现实之中,又恢复了豪情勃发的本色,干净有力地结束全曲。
作为一名歌者,必须认真地解读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准确地、有创造性地进行二度创作,将艺术作品的深层思想与情感准确地传达于受众。解读歌曲是一个歌者必不可少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