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政治高考启示录,备战你的2018

2017-10-17 16:55罗亦奇
求学·文科 2017年9期
关键词:时政考试题热点

罗亦奇

一、2017年政治高考命题特点分析

(一)试卷结构比例每年变化小,基本稳定

选择题:

(1)经济题4题(全国卷Ⅲ5题),政治题3题(全国卷Ⅲ2题),文化题1题,哲学题3题;

(2)“四选二”组合选择题占大部分比例:全国卷Ⅰ9题,全国卷Ⅱ11题,全国卷Ⅲ10题;

(3)图表题、坐标题、推导题年年都有,是命题专家欣赏的题型;

(4)2017年基本取消一材兩用题,也没有逆向思维的选项出现;

(5)背景材料选择多样化、生活化。

主观题:

(1)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类的开放题各设置一问(全国卷Ⅱ经济题设置两问);

(2)切入点具体,主题宏大,答题思维延伸;

(3)学科命题渗透核心素养,能力要求涉及考纲四个能力目标,综合要求高;

(4)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重视重要考点和常考题型;

(5)答案注重生成性,答案灵活,同时强调逻辑性;

(6)保持开放性设问,培养考生多元、辩证思维。

(二)落实考纲修改精神,提高能力考查效果

1. 按照具体化的能力考查要求设计试题,达成考查目标

根据政治学科能力考查目标的细化要求,命题者在设计材料分析题时,表现为不同的设问角度。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差别。“是什么”重在辨别事物的性质,“为什么”重在分析现象的原因,“怎么样”重在对问题或现象的总体评价,“怎么办”重在问题的解决。这也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必须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例1(2017·全国卷Ⅰ第3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是一个消费品制造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目前,我国生产的消费品中,家电、塑料、五金、食品、陶瓷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家电、制鞋、棉纺、服装等产能占全球的50%以上。据统计,2005~2014年我国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2%,是同期国内社会消费总额增速的2倍。2016年我国出境人次达1.35亿,境外消费达2600多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箱包、奶粉、手表等商品。2016年中国奢侈品消费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76%的消费发生在境外。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什么突出问题?我国生产企业应如何应对?

【评析】本题要求考生针对我国消费品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属于“是什么”和“怎么办”类型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供给侧改革也是这两年经济调整的主旋律。从设问来看,供给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供需不平衡。第二个问题虽然是生产企业如何应对,但是要结合材料,强调提高产品质量,加大品牌推广,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等知识点。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此外,全国卷Ⅱ第38题第(2)题要求考生从政府、种植户的角度谈可采取什么措施;全国卷Ⅲ第38题第(1)题请考生就我国高铁如何加快走出去提建议,就属于“怎么办”类型试题。

2. 调整题量和学科知识搭配方式,减少试题固化模式对能力考查效果的影响

近年来,政治命题题型结构相对稳定,逐步形成了两道材料分析题五小问的固化模式,其中第38题为经济知识和政治知识搭配的综合题,第39题为哲学知识和文化知识搭配的综合题。2017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的材料分析题由过去的两题调整为三题,设置五或六小问。由于采取措施控制各题背景素材的文字量和设问数量,试题的总体阅读量、难度和答题书写量并未增加,有的试题答题书写量还有所减少。由此可以看出,打破材料分析题的固化模式,今后会逐步成为一种“新常态”。

(三)关注社会热点,亮点特色鲜明

1. 设置生活化情景,贯彻现实问题立意

政治高考试题由立意、情境和设问三个要素构成。2017年的政治试题基本上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时代背景。如全国卷I第38题的“消费品供给问题”材料似曾相识,但将此问题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去产能”巧妙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立意高远,设问角度新颖独特,要求考生有较强的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知识转换、解释和迁移能力。

例2(2017·全国卷Ⅰ第40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1)《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请就学校如何开展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提两条建议。

【评析】(1)《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立足实践,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新。(2)此题考查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作答。(3)学校可以通过演讲、辩论、宣传节目等方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endprint

本题是哲学文化的综合题。新高考实施后,教材将有重大变化。《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知识合并为一本书。2017年高考题将政治和经济分开为两道题,可能也是一种暗示,《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文化与哲学》三本书是必修的,其余是选修内容。本题考查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是新版教材中保留的重要知识点,也是我们一直坚持和贯彻的,坚持为人民服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强化能力导向,注重考查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坚持能力主导,注重基于情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不仅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考查考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2017年的试题突出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在情境设置、知识运用、问题设计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避免单纯的知识考核,把知识的考核寓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之中。

全国卷I第39题,请考生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做出解释的原因以及解释的意义;全国卷Ⅱ第39题,材料提到以法律形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确立为法定原则等都体现政治学科素养——政治认同,突出了对考生人生价值观的考查,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加强了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

3. 关注社会热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关注热点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点。把基本知识的考查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统一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国卷I、Ⅱ、Ⅲ政治试题都迎着热点上,命题素材紧扣时政话题,试题鲜活。试题取材于时政热点,如精准扶贫、上合组织、最新科技成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创新创业、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大方针政策或时政热点的原因、意义、措施等相关的时政语言描述,直接出现在选择题里。

二、2018年复习启示录

启示一: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必修教材的考点是高考的根本。考生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读透教材,打牢基础。这就需要考生在老师指导下,在一、二轮复习中围绕教材构建“点、线、面”知识体系。先要找准“点”,考纲上的概念、原理就是我们所说的“点”,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也是关键。很多考生在考试中出错就是因为对相关概念、原理掌握不到位。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在概念、原理上多花时间。不仅要掌握概念、原理本身,还要清楚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

启示二:研究考纲和考试说明

首先,从考试说明中的例题,一年里的热点、重点时政中把握重要考点。同时针对某一知识点,查看近几年(尤其是近五年)涉及该知识点的高考试题数量。涉及该知识点的试题越多,说明该知识点越重要,越需要考生着重理解、把握。

其次,从考纲里的例题和近五年高考试题中琢磨命题思路。做试题,不仅仅是将试题做几遍,关键是要从试题中琢磨命题人的思路,从更高层面看待高考试题。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作为载体,与教材相结合,对教材怎么讲、高考怎么考、答案怎么组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高考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上多动脑筋,这样的复习才能提高能力。

再次,对高考试题进行变式训练。已经考过的题不会再次出现,但对我们的复习有启发意义。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知识重难点对高考试题进行变式训练,体会命题者的命题思路、试题蕴含的知识逻辑和生活逻辑,无形中发散思维,提升审题能力和解题能力。

最后,在规范作答方面,考生要具备工匠精神,做到卷面工整,字迹清晰;条理清楚,要点分段;方向准确,思维科学。

啟示三:设置有效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纵观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基本上不回避热点、迎着热点上,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热点、体现国家意志、关注现实生活是政治高考试题的永恒主题。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结合时政热点巧设训练题,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要选好、选准热点问题。特别是在三轮复习时,考生在对热点分析之前,必须对热点有一个取舍的过程。选择热点的依据如下。

(1)贴近实际,与学科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超出高中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范围,体现“用中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的特定要求;

(2)所选热点应该是成熟的、有定论的观点,有较高的认同度;

(3)所选热点必须是体现党和国家一年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

另一方面,要合理分析、运用热点问题。考生不必死记大量的时政新闻,而是要正确地理解热点,将热点与生活实际、具体知识相结合,每个时政热点一般从四方面掌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评判。分析热点问题的切入点宜小,宜具体。

考生还要注意,要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必须利用好课堂复习时间,参与知识点的讲解、试题的讲评、时政的分析,在思考与探究中理解知识、生成知识,切实提高综合答题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时政考试题热点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4月高考热点关注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