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索让·杜布菲原生艺术

2017-10-17 19:12吴静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8期

吴静

摘 要:法国画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1985)是19世纪后半叶当代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张的原生艺术也成为当代艺术的焦点之一。他通过在早期的原生艺术中学习精神病患艺术、儿童艺术以及巴黎街头的涂鸦,以及学习在《原生艺术笔记》发行后,再次定义的原生艺术概念中精神病患者、囚犯、通灵者、社会边缘化人士、自学者或者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的艺术。正是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边缘化文化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反西方文化的立场,同时也进行多元化和以反叛为目的原生艺术创作。

关键词:让·杜布菲;反西方文化立场;原生艺术

当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时候,艺术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画笔,让艺术成为一种抵抗、一种反叛。19世纪后半叶,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主义的兴起。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抛弃传统的绘画法则,无视传统和常规,追求单纯和质朴无华是现代艺术共同的目的和重要特征。其中法国画家让·杜布菲(Jean Dubuffet, 1901-1985)是代表人物之一。在1945年7月,杜布菲开始了他的研究原生艺术之路,1948年在法国成立了“原生艺术非盈利同志会”,同年,又建立了汇集了数百幅由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精神病人、儿童、囚犯、通灵者等作品的“原生艺术社”,风风火火地开展了一场关于“原生艺术”的运动,并成为当代艺术的焦点之一。在杜布菲早期的原生艺术中,精神病患艺术、儿童艺术以及巴黎街头的涂鸦都成为他学习的对象,但在他的《原生艺术笔记》发行之后,重新定义了原生艺术的概念,在这次再定义当中他将原始艺术、民间艺术以及儿童艺术都排除出去,将原生艺术的定义集中在精神病人、囚徒、通灵者、社会边缘化人士或者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中间。正是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边缘化文化影响下,他逐渐形成了反西方文化的立场。

一、杜布菲反文化的意图

杜布菲反对受官方文化的限制,并主张剔除西方文化霸权的迷思,只要是对创作有利的资源都是他学习的对象。他认为艺术家要做自己的主人,只有艺术家本人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杜布菲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艺术所有可能的表现形式。他不需要收藏家、艺术评论家、博物馆,便足以建构自我体系。他在芝加哥艺术俱乐部的发言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反文化的立场:(1)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是认为人之本性是全然不会与风儿、树林、河流那些自然物一样;相反原始人认为人与自然物之间存在某种真正的相似,他们更加尊重自然。他赞扬原始民族的观点,他认为人和大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并非高高在上,人并非万物的拥有者,而是自然的一份子。(2)习以为常的逻辑和理性:西方人认为他们所思考的事物就一定会以他们所思考的方式存在着,他们确信世界的形态和他们的理性完全一致(跟西方哲学体系有关),于是他们坚信自己的逻辑基础是坚固无比的。相反,原始人尊重心灵疯狂的状态,也重视一种癫狂的精神状态,并确信艺术与此密不可分,杜布菲认为那种癫狂的状态对艺术创作是非常重要的。(3)艺术在追求精致的观念的同时,也丧失了一些别的可能性和空间。他反对古希腊传统唯美的艺术目标,他认为艺术应该是心灵的表现,而不仅是眼睛所见。原始社会早就了解这一点,并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是认知与沟通的工具。(4)西方文化沉溺于分析,人们认为要了解事物必须通过分析或者分解成各个部分分别研究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者真理,然而他却压根不相信分析,他认为分析有可能太绝对或者过于程式化,但艺术却必须靠心灵敏锐的感受力,知识与智力在此无用武之地。(5)关于美的判断标准:首先,人们关于美的认知非常接近和相似,美的观念会使我们相信存在着美和丑的事物,他难以接受这些观点。所有人毫无疑问的认为美的存在,并且认为美有标准,但却找不到人们认为绝对美的事物,自相矛盾,所以他认为美不应该有判断标准,或者说统一的标准。其次,“文艺复兴”这个美术史上近乎完美的形式表现时代,在杜布菲眼中无疑是人类文明剥夺了艺术无垠的想像、单纯的真实与即兴发挥的冒险精神。在杜布菲的观念里,绘画就是随时要有新的主题、新的观念、新的灵感,艺术应使人们感到愉悦,或为之震惊,就是不能令人觉得枯燥无味。而艺术的对象不该是专家或知识份子,应该是一般大众。杜布菲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文化的一部分,无法完全逃脱,但是达到艺术的纯真是他努力的目标。终其一生,他都乐观地相信只有文化能抗衡文化,唯一真实的艺术才能解构文化,文化是理性所建立的秩序,杜布菲反文化的观念似乎也暗示了后现代的反智性思潮,这种反文化操控的思想,为艺术家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从生活及艺术中,寻求解放自己和他人的方法,脱离智性的压迫。

二、杜布菲的创作灵感来源

杜布菲的反文化立场进一步影响他选择创作的来源。原始主义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主要风格,杜布菲前期除了从中汲取养分之外,也学习表现主义艺术家、达达主义艺术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表现方式,尤其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克利。在前期杜布菲对原始艺术的学习中,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即儿童艺术和原始人的艺术。儿童艺术主要反映的是人意识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创造性与审美观;原始人的艺术是指生活在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群和现代世界上生產力尚处在石器阶段的个别偏僻地方群居的土著人的艺术。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再现的艺术并不能够实现对一件物体的复制,其只是运用一定的媒介复制与这个物体的结构相同的等同物。但是,儿童艺术与原始艺术在运用媒介复制某种事物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逻辑性和一致性,因此原始艺术比写实性的绘画更具表现性。现代绘画是对传统的颠覆,对人类原始状态的一种回归。从美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看,原始艺术无疑是不成熟的幼稚期,而西方许多现代派艺术家却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英国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为现代艺术的存在寻找理由时,就曾毫无保留地推崇过原始艺术:“一般来说,原始艺术是好的……因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原始艺术中看不到精确的再现,而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所以原始艺术使我们感动之深,是任何别的艺术所不能与之媲美的。”endprint

杜布菲在《原生艺术笔记》发行后重新定义了“原生艺术”,即其是不受限制于任何社会准则规范及集体价值的艺术形式,包括的作品类型多种多样,素描、色彩、刺绣、手塑品、小雕像等等。这些作品往往能散发出强烈创造性的特征,并尽量减少了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依赖,这些作者都是些默默无闻并且与艺术圈没有关系的人。而原生艺术家本人,通常是那些没有受过文化艺术艺术熏陶的精神病人、犯人、通灵者、社会边缘化人士、自学者或者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他们自发性创作的艺术都可以被列入到原生艺术的行列,他们创作的主题、内容、表现方式等等不受到任何古典或流行艺术的干扰,纯粹是发自艺术家的内心。也就是说,原生艺术作品就是指没有受到文化艺术污染的人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模仿。通过这次的重新定义,让杜布菲的原生艺术在根本上强调了一点:原生艺术是对这个社会的反叛。杜布菲奇怪的素描、独断的颜色及细部、模仿原住民的图案、涂鸦、精神病人的妄想加入原始的物质:乳胶制造破碎及腐败的效果,一堆沙石、树叶及香蕉皮的拓印,无一不印证这些。杜布菲从不害怕引起不愉快的感觉,他沉溺在令人不快的物质里面,使他成为战后“物体”艺术的先知。对杜布菲来说,工具、材料可以表达思想,表现其本质,癫狂带有一股原始的生命力,比美术馆的艺术品或任何实验性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他曾说:“疯狂使人逃脱桎梏,展开幻想的翅膀。”这些则与发生在知识分子那里的现象刚好相反,因为他们的作者都是从他们自己内心,而不是从古典或者流行艺术中去挖掘的。我们目击了一个完全纯粹,原生的艺术创作,其每一个过程都只是凭借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艺术在此时显现的功能只有创造。

在大多数人眼中,精神病患者是让人们望而生畏的高危人群,他们的疯言疯语,肢体暴力都让人心惊胆颤。但是在1945年,杜布菲在瑞士做了一次危险却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之旅,他积极地参观了当地多个精神病院收藏的病人的作品,看见了一股神秘的创作力,于是让杜布菲开始被这种“正常人”所忽视甚至排斥的艺术深深吸引。客观地说,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对精神病患者艺术的学习和模仿。福柯曾经写道:“凡是有艺术作品的地方,就不会有疯癫,但是,疯癫又与艺术作品共始终的,因为疯癫使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开始出现。”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家是精神有问题或者不健全的人,甚至有人说天才就是疯子,是有组织和机构的神经病等等。“这种观念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有许多天才已经是疯狂了。”杜布菲在原生艺术中对精神病患艺术的借鉴与学习,使得他的艺术形式极具表现力。

对杜布菲具有另一深刻影响的是19世纪中期发源于美国的“通灵论”,在通灵这种常人很难理解的现象和概念中,确实可以让这些渴望得到寄托或指引的心灵得到一些满足与慰藉。除了通灵术之外,同样以潜意识现象为基础的催眠术也对杜布菲有或深或浅的影响,人们通过被催眠或自我催眠进入一种精神恍惚的状态,这些是被超现实主义者趋之若鹜的“自动书写或绘画”,这也为杜布菲提供了思想资源。

三、原生艺术的目的与价值

物质文明愈精进,人类精神文明则愈粗糙,在杜布菲的原生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捕捉到另外一种生命力的绽放,但是这股生命力不再来自于人们对理性的思考,它们没有具体意识的支撑,更不具有空间观的制约。让杜布菲以抛弃传统价值观和陈词滥调的表现形式的反叛画家身份出现,以毫无掩盖而又最直接清楚的绘画语言提出当代艺术真正的问题。他的艺术观,无疑也是要表现艺术最纯真、最无污染的原始状态。杜布菲是现代最有创意和最不妥协最不安分的艺术家之一,他总是相信:艺术不能总是忠实地模仿现象,那样的话不仅贬低了艺术自身而且也贬低了现象,他用他的行动及理念告诉我们,要敢于对以往的艺术提出批判性的思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语言。原生艺术不仅是一次艺术革命,更是一次解放人心灵的革命。这一革命借助原生艺术来清除遮蔽人精神世界的障碍,并让人的精神回到还没有被遮蔽的状态。只有还原到这种状态,人才能看清自己的精神真相,并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参考文献:

[1]洪米贞.原生艺术的故事[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法]让·杜布菲: 《Art Brut》收录于巴黎《Cahiers de I Art Brut》,1949.

[3]王受之.后現代主义的发展和现况[M].台北:正文书局,1998.

[4][英]约翰·梅泽尔斯.原生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

[5]郭海平.癫狂的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法]福柯.癫狂与文明[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7][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8]克莱夫·贝尔.艺术[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