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

2017-10-17 16:52周宝银
中州学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论语

摘 要:“未若贫而乐”,是《论语》注解中歧义较多的章句之一。历来注家对“乐”下是否有“道”字持论不同。把“未若贫而乐”放在整体语境中考察,联系社会背景、孔子政治抱负、教育思想及子贡的个性特征综合考察,突破“贫而乐道”成说,得出“未若贫而乐”之“乐”应读为礼乐之“乐”,前脱“好”字,即为“贫而好乐”,与“富而好礼”对文。

关键词:《论语》;贫而乐;乐;贫而乐道;贫而好乐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9-0114-05

一、引言

《论语》作为儒学经典,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学的最主要文献。对《论语》章句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及早期儒學的认识。今本《论语·学而》第十五章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①此章“未若贫而乐”一句,版本存在歧异。综合而论,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邢疏本、元刻《集解》本、朱熹《集注》本、刘氏本及河北定州汉墓竹简本无“道”字,作“贫而乐”;另一类是古本、足利本、正平本、津藩本、高丽本、皇侃《论语义疏》本及唐石经有“道”字,作“贫而乐道”。受此影响,昭明文选幽愤诗“乐道闲居”,注引论语“贫而乐道”。②

虽有版本异同,但历代学者注解此章多坚持“贫而乐道”论或训“乐”为“乐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曰:“不如贫而乐道。”③司马迁“从孔安国问古文尚书,史记所载论语亦是古论。仲尼弟子传引论语曰:‘不如贫而乐道,正与孔合”④。郑玄解释此章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贱为忧苦也。”⑤刘宝楠《论语正义》虽作“贫而乐”,但刘氏赞同训“乐”为“乐道”。他说:“郑以‘乐即‘乐道与古论同。”⑥皇侃《论语义疏》云:“‘未若贫而乐道者,孔子更说贫行有胜于无谄者也。”⑦班固《汉书·王莽传》云:“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与师友。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⑧在班固看来,“贫而乐”之“乐”就是“乐道”之意⑨,与郑本同。康有为先生站在今文经的立场,基于各种版本、各家疏注,把“贫而乐”看成是刘歆作伪,是古文经。他说:“集解本作‘贫而乐,无‘道字,惟皇本、高丽本、日本足利本、史记弟子列传、孔安国注,皆作‘贫而乐道。唐石经亦有‘道字,但旁注汉书王莽传与郑注引无‘道字,盖古文也。刘氏宝楠不知汉书为刘歆伪撰,以为今文之误也,今不从。”⑩程树德先生根据孔注,认为“乐”有“道”字。B11杨伯峻先生依据皇侃《义疏》、郑玄《注》,在此章译文增“于道”。B12李泽厚先生依据“古本”,认为:“‘乐后有‘道字,意更明确。”B13高尚榘教授认为:“‘乐后应有‘道字,‘乐道与‘好礼”对应。”B14如此不一而足。以上学者或有所据,却亦忽视了孔子之“道”的内涵、当时语境及子贡在孔门的地位,因而,“贫而乐道”或训“乐”为“乐道”的说法值得商榷。本文从孔子“一贯之道”的内涵、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当时语境考察,此章“贫而乐”并非“贫而乐道”,而是应作“贫而好乐”,与下文的“富而好礼”对文。以下做具体辨析论述,祈请方家指教。

二、旧解质疑

“道”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比较抽象、宽泛的概念。《论语·里仁》载子曰:“吾道一以贯之。”B15由此,有了历代学者苦苦求索的孔子“一贯之道”之说。清儒刘宝楠说:“‘一贯之义,自汉以来不得其解。”B16随着孔子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感到,孔子“一贯之道”的具体所指与礼乐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关系着对其整个学说思想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因礼乐在治理国家中拥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视为孔子之道的一个内容。B17所以,“一以贯之”包括孔子在生活、教学中正礼、正乐,以实现“天下有道”的至高追求。B18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孔子把礼乐之道抽象出来,使蕴含于礼乐之中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普遍原则昭明于世,因而,礼乐之道或礼乐精神即为孔子的仁学B19,而“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以“仁”贯之B20。因而,“道”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乐”等思想。历代名注亦多主此说。如何晏“子之武城”章“君子学道”句集解引孔安国曰:“道,谓礼乐也。”B21邢昺注疏曰:“此章论治民之道也……意欲以礼乐化道于民,故弦歌。”B22朱熹集注也以为:“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B23当代学者也多以此“道”指礼乐或“礼乐制度”。B24可见,此章“一以贯之”之“道”确指“礼乐”。王滋源先生认为孔子的道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修养,二是以周礼为基础的政治典章制度。B25因周公使礼乐成为社会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所以,孔子所赞同的典章制度主要是周代的礼乐规范。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B26当“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之时,孔子便“退而修诗、书、礼、乐”B27,以纪帝王之道,目的是让“礼崩乐坏”的社会能“就有道而正焉”B28,恢复周初的礼乐社会。

“礼崩乐坏”的历史事实,让孔子始终不离正礼正乐,进而设置了一幅理想治世方案。孔子童年就受到鲁国浓郁礼乐文化的熏陶,“常陈俎豆,设礼容”B29。经历“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B30,“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B31,“无所遇”“道难行”的政治现实让孔子转向教学,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B32的学术精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B33,以礼、乐、诗为教学的主课,取得“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B34的巨大成果,所追求的“礼乐之道”也“弥尊矣”。孔子教学并非造就“多学而识”B35的知识传承者,而是希图培育能拯救乱世、重新树立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栋梁之材。孔子“吾从周”B36的抉择背后,隐藏着他对西周礼乐文明的坚定追求。由此可见,孔子的“道”包含“礼”“乐”内容。“乐道”,已蕴含“好礼”“好乐”“好诗”之意。endprint

《论语·学而》篇主要讲学习问题,孔子希望弟子成为“君子儒”B37,而“儒”之本义,就是以“仁”“义”“忠”“信”“孝”“悌”等思想教人,讲究礼乐,崇尚礼仪B38。“未若贫而乐”章讲的是孔子对子贡的教育问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刻苦学习,以自新也。“‘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B39“道”指言、说,“学”谓讲习讨论之事。B40显而易见,在孔子那里,“道学”有着具体的内容,即通过刻苦学习礼乐,不断提升自我。清儒李光地解释此章云:无谄无骄,在“行”上做功夫;乐(道)好礼,在“学”上做功夫。B41“无骄”与“好礼”,正是这种“行—学”的递进关系。而“无谄”指“行”,“乐道”也指“行”,“无谄”与“乐道”,就没有了这层递进关系,而属于并列关系。“乐道”已含有“好乐”“好礼”之意,与“好礼”难以并列。同樣,“乐道”说的是教学目标的“道”,如若对应教育内容的“礼”,则混淆了孔子学术思想中的层次性,违背了并列的逻辑关系。礼、乐、诗并属孔子教学科目,但道的含义则更广,与礼、诗显然不能说是同类。在这里,“贫而乐道”说既无法符合语境中的递进关系,也无法满足语境中的前后联系。

此外,纵观《论语》《礼记》《史记》等文献,可知孔子对音乐造诣深厚。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B42,“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B43。即便面对“绝粮,从者病,莫能兴”B44的困境,孔子依然“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并且告子贡“予一以贯之”B45。子贡认为老师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孔子却强调自己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道。B46而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先王之道。B47《礼记·乐记》提出:“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B48孔子在教学中培养“志于道”与“弘道”的君子,要求弟子尊礼正乐,首先并言“礼乐”,其次言诗,礼、乐、诗三者彼此关系密切,共同形成孔子教育之根本。《礼记·坊记》载孔子曰:“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B49可与《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B50章相互发明。

至此,问题已经明朗,据单承彬先生考证:“无论《古论》《鲁论》,均没有作‘贫而乐道者。‘道字之衍,在唐代晚期才逐渐固定下来,并保存在流传于朝鲜、日本的《论语》传本中。”B51所以,《论语》此章版本不应作“贫而乐道”,“乐”释为“乐道”与文意也不契合。

三、“贫而乐”句另解

怎样解释“未若贫而乐”句才更合理呢?笔者认为“乐”不是动词,应是名词,指的是孔子教学内容之一的“乐”,“乐”前应有“好”字,整体来讲是“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

此章实际上是孔子师徒关于“行—学”的谈话。子贡向孔子说自己“无谄”“无骄”的“行”,孔子认为不够,进一步要求子贡多学“礼乐”,子贡意会,引《诗》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形容修学的词句,得到孔子的嘉许。

此章中的“乐”作礼乐之“乐”,依据主要如下。

西周时期,礼乐并称,相须为用,同体共存,表现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即礼乐制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云:“礼乐,德之则也。”B52《礼记·乐记》也云:“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B53礼乐之道成为社会认同。因而,守礼乐成为贵族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成为衡量道德教化成果的标准。到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当政者争霸图存,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以致“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B54,周公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社会出现诸如“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B55,“(卫)灵公与夫人同车……招摇市过之”B56,“赵鞅伐朝歌。楚围蔡,蔡迁于吴”B57等乱礼现象。传统的“古乐”更是受到“郑卫之声”的直接冲击,上层贵族社会所重视的“正音”,逐渐向世俗化的“新声”转变。

孔子在鲁国耳闻目睹“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后,坚守“生民之道,乐为大焉”B58的原则,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59为标准,抱着自己的学说仕鲁,适齐,赴楚,居卫,以致周游列国,希望纠正天下不合礼、不合乐等现象,实现“天下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采取多种方式投身政治实践,在遇到礼乐不“正”之事时,孔子则坚决予以抵制。

首先是复乐求正。孔子维护“正音”,明确反对“郑卫之音”,将其作为雅乐的对立面,定性为“淫”。孔子明确指出自己“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B60,并提出“放郑声,远佞人”B61的主张。孔子要求从各个方面对“乐”进行约束,使之符合周礼制度。对于“复乐求正”,孔子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理论层面,而是身体力行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在定公十年春,齐鲁君主夹谷相会,孔子斥齐“四方之乐”为“夷狄之乐”,诛“优倡侏儒”B62。当颜渊问为邦时,孔子就要求“乐则《韶》、《舞》”,提出“放郑声”,认为“郑声淫”B63。所以,孔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B64。

在孔子看来,“郑卫之乐”是对感官耳目之欲的满足,是对人情放任不约束的迎合,是“乱世之音也”B65,对于为政为邦的作用是非常消极的。所以,孔子主要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去讲“乐”。孔子周游列国时,所到之处也都要适时演习礼仪,弦歌讲颂。在《论语》中多处表现了孔子的乐教思想。如子路问“成人”,孔子的答复是:“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B66颜渊问“为邦”,孔子回答说:“行夏之时,乘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B67对季氏的“八佾舞于庭”违反“礼乐”的行为,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B68的斥责。子贡也认为孔子之道是“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B69。修海林先生中肯地指出,先秦儒家已“将‘乐的情感置于礼乐教化的实施过程之中”B70。

其次,复礼求正。孔子反对违制,维护“周礼”。对“三家者以《雍》彻”B71及“季氏旅于泰山”B72之类的僭礼违制行为,也是深深叹息。即使是自己的弟子,有不合礼的言行,孔子也进行批评教育。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坚决反对:“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B73孔子认为,礼是万不可违背,更是不可废弃的。《论语·八佾》篇记载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B74的违礼行为,孔子批评其不知礼,认为“管仲之器小哉”B75。孔子对礼的高度重视,以致晏婴以“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B76为借口来排斥孔子,迫使孔子离境,齐景公最终以“弗能用”待孔子。endprint

《礼记·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B77孔子向往先王美政,积极参与政治,对乐具有相当的热情与深厚的造诣。孔子本人就有“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的习惯。“学鼓琴师襄子”,进而“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B78,显然在琴艺的基础上,孔子侧重乐曲内涵与形象者B79。《论语·述而》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由此可知孔子在“是日哭”以外,都会习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B80,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批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B81;赞扬“《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82;认为“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B83。《论语·八佾》篇记孔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B84孔子所言,是其研究音乐而得出的结论,可见其对音乐造诣之深。B85

孔子的乐教与诗教是相通的,因为乐是与诗、礼相配为用的。《论语·季氏》载曰:“不学诗,无以言。”B86《诗经》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乐歌,三百篇皆可入乐,它们是可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诗完全依附乐而存在,所体现的也是乐的功能。B87诗乐一体,诗乐相通。子夏继承孔子的诗乐思想,指出:“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B88通过“德音”将诗乐联系起来。《诗》主要是以乐章的形式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典礼。演奏之时,乐舞伴奏,配之以诗,在特定的场合举行并表现为一定的仪式B89,即“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所以,诗、礼、乐贯通。台湾学者林庆彰先生认为“所谓诗,本就是要作为歌用的乐章,所以必须用乐伴奏”B90。所以,诗与乐不可分。《论语·泰伯》篇记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B91说明诗、礼、乐三者关系极为密切。在某种意义上說,“乐”其实就是诗乐B92,诗与乐互为表里,不分主次。所以,《诗》在孔子那里的作用不仅是“诗教”,应该亦包括“乐教”“礼教”在内。如果没有乐的熏陶,则可能“人化物也者”,以致“极口腹耳目之欲”,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B93。所以说,乐教是在接受了理性教育之后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回到情感上去,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标志着一个人人格的最终完善,所以说“成于乐”B94。

孔子在培养弟子理想人格的方法上,“以《诗》《书》《礼》《乐》《教》”B95,提倡礼乐并举,以期达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B96的教育效果。孔子思考礼乐,真正把遵循礼乐作为人生追求,言行贯彻始终。在《论语》中有很多礼乐并列的描述。如《论语·八佾》篇记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97《论语·先进》篇记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B98《论语·先进》篇记孔子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B99《论语·子路》篇记孔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B100《论语·宪问》篇记孔子曰:“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B101《论语·季氏》篇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B102“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B103《论语·阳货》篇记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B104“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B105唐君毅先生指出:“礼乐并行,能表达情意、修养志气,成人内外之德。”B106徐复观先生指出,孔子教育“礼乐并重,并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B107。孙隆基先生指出:“礼与乐就像天地与阴阳一般,是互相补充的……礼与乐同具教化的功能,其目的是使人人和合同一。”B108

子贡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在经商成功后,子贡常相鲁卫,且“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B109,向孔子炫耀自己在经商前后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做法,希望得到肯定。但是,孔子的理想是希望先王礼乐制度实现于天下,希望弟子能成为“士”,而“士”则更应该重视学习先王礼乐。在周代,《诗》《书》《礼》《乐》本来就是社会教化的工具:“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B110在孔子看来,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自述属于“《乐》之失,奢”B111,由于缺乏“乐”的基础,“不能乐,于礼素”B112,导致子贡行为的偏失,而子贡自己也曾有“赐闻声歌,各有所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B113的困惑。《礼记·经解》言:“广博易良,乐教也。”B114《礼记·乐记》也言:“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B115孔子强调“乐”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子贡开展乐教,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所以,孔子进一步教育子贡学习要礼乐并重,是合乎情理的。

总之,“未若贫而乐”章位于《论语·学而》篇中,出现“好礼”“诗云”“言诗”等修学语句,礼、诗必有对应的“乐”,以构成孔子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的完整性。“未若贫而乐”章的“乐”作为礼乐之“乐”,理解是恰当的,并且符合孔子真意。所以,此章本应作“未若贫而(好)乐”,旧本脱“好”字。对“未若贫而(好)乐”章“乐”的正确理解,也关系到对孔子的从政、教学乃至人生等“一贯之道”的理解。可惜,历代集解注疏诸多围绕“乐”后有无“道”字之争,均未能破此畛域,所以长期以来对此章难有正确解释。为此,我们对待典籍的理解必须超越章句训诂,重视逻辑学理分析,遵从客观,不能囿于经典旧有版本或注疏。

注释

①B12B15B26B28B32B35B36B42B44B45B50B59B60B61B63B64B66B67B68B69B71B72B73B74B75B80B81B82B83B84B86B91B97B98B99B100B101B102B103B104B10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0、10、42、30、9、74、182、30、86、182、182、10、196、211、185、185、105、168、184—185、24、48、25、26、31、33、33、79、36、32、95、35、201、93、25、124、135、150、168、196、198、209、212页。endprint

②⑤⑦〔魏〕何晏、〔梁〕皇侃:《論语义疏》卷一,《论语》上,《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第165页。

③B27B29B30B31B34B43B55B56B57B62B76B78B95B109〔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二),岳麓书社,2012年,第981、759、754、756、773、774、774、756、764、764、759—760、757、765、774、983页。

④B11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二,《论语》中二,《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第1108页。

⑥B16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一,《论语》上,《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第761、152页。

⑧B54〔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16、1968页。

⑨B51单承彬:《“贫而乐,富而好礼”校正》,《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

⑩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4页。

B13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

B14高尚榘主编:《论语歧解辑录》,中华书局,2011年,第33页。

B17B25王滋源:《何谓孔子之道》,《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

B18周宝银、黄怀信:《从“一以贯之”到“天下有道”》,《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B19马振铎:《礼乐文化和孔子的仁学》,《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

B20郭祥贵、杨和为:《〈论语〉“吾道一以贯之”解》,《史志学刊》2013年第5期。

B21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卷十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

B22B23黄怀信、孔德立:《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24页。

B24B37B85黄怀信、庞素琴:《论语新校释》,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25、132、95页。

B33B39B40黄怀信:《大学中庸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4、11、12页。

B38黄怀信:《“儒”本义及儒学特质》,张秋升、王洪军主编:《中国儒学史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第20页。

B41〔清〕纪晓岚等主编:《四库全书》第210册,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6页。

B46杨朝明:《论语诠解》,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第61页。

B47黄俊杰:《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角》,《文史哲》2003年第1期。

B48B49B53B58B65B77B88B93B96B110B112B113B114B115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07、676、503、768、469、487、493、670、502、666、666、506、650、481页。

B52〔春秋〕左丘明:《左传》,中华书局,2012年,第502页。

B70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

B79项阳:《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

B87B89王秀臣:《从“诗乐”到“乐诗”:礼与诗、乐关系的角色演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B90何定生:《从诗经本身看乐歌关系》,林庆彰编著:《诗经研究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第1页。

B92余群、陶水平:《先秦诗乐之“成”释义——兼论孔子“成于乐”的文化蕴含和创新意义》,《学术交流》2014年第7期。

B94姜国钧:《孔子的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3期。

B106李西建:《长安学术》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02页。

B10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页。

B10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5页。

B111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第411页。

责任编辑:涵 含

Discrimination and Analysis of "Delighted" in "Not as Good as Being Poor yet Delighted" in Confucian Analects

Zhou Baoyin

Abstract:"Not as good as being poor yet delighted"(Wei ruo pin er le) in Confucian Analects has been one of the controversial sentences among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times. Many scholars have argued with each other whether there is a word "Dao" following the word "le" which means delight or pleasure.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Confucius′s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Zigong′s personality considered, this expression put into the wholistic context to examine its use, and the set thought of "being poor but enjoying dao" broken, a conclusion that "delight (le) " in this expression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music (yue) " can be drawn. If the word " like(Hao)" is added before the word "music (yue) ", then it can be used to express the meaning "being poor but still pursuing music", exactly in parallel with "being rich, but following rules of propriety".

Key words:Confucian Analects; "not as good as being poor yet delighted"; music (yue); being poor but enjoying dao; being poor but still pursuing music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