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会议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应如何融入城市形象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圆桌讨论。此圆桌讨论由《经济》杂志社文化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执中主持,河南省开封市副市长孙晓红、安徽省安庆市政协副主席洪爱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VIVA无线新媒体创始人韩颖、首批汝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廷怀、中国中文卫视电视台台长袁勇、《经济》杂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中心主任吕华杰参加。
河南省开封市副市长孙晓红:
开封市是古都,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到开封进行工作视察和调研,专门走访了开封的自贸区、棚户区改造、文化节项目、开封非遗馆等,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交谈,他对非遗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目前,开封市的文化产业占当地GDP的5.6%,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开封市的非遗保护有两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一是社会层面。
在政府层面,主要是搭建平台。2005年,开封市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2008年,出台了开封市非遗保护管理办法。2009年,启动了开封市全市大范围、广范围、全覆盖的非遗文化大普查。现在每年开封市市级财政对濒危的非遗设立了100万元的非遗保护专项基金,100万元对民办博物馆的专项扶持办法,从这两方面对非遗传承人、展示馆、传习馆和展览项目给予补助。
非国有博物馆是一个系统项目的融合和对国有博物馆的补充,同样是非遗展示的一个重要场地。同时,开封市每年有两个国际级的文化宣传活动,分别是4月的青年文化节和10月的菊花文化节。在这两个文化节上,我们把非遗文化作为重点,围绕特色非遗项目进行展览。
在社会层面,鼓励和动用社会力量,关注非遗、支持非遗、参与非遗。开封市从2012年-2017年,分别举办了非遗栏目,对非遗项目进行分类介绍。每周展示一个非遗项目,持续了两年,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社会的认知和群众对非遗的接受度。宣传上,电视媒体、出版物、校园等都一同跟进,现在有6个传承人被评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形成了很好的传承激励和后续人才培养机制。
总体从文化产业的推进发展上,开封市有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也是全国仅有的10个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在这个园区的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认为非遗工作还是要来源于生活,回到生活,结合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把非遗融入其中,让人民群众成为非遗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
非遗产业机构的运作,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需要7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产品与营销的结合。以往产品有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现在不一样了,即使一个产品再好,如果没人知道,也会是大问题。因此,要做营销。这里的营销并不是简单的营销,而是要结合当下的时尚对产品进行改变,从而升级为全国性营销。
第二,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人可借助其优势融合线上和线下,找到适合自己非遗产品的方式。
第三,个人和城市的结合。我认为城市应该建立线上线下两个体验中心,一个是线上的城市文化体验中心,一个是线下的体验中心,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科技,对观众形成沉浸式体验,达到用城市营销个人,个人营销城市的效果。
第四,内在和外在的结合。一方面打造非遗产品的外在,一方面挖掘其中的匠人故事、历史传承等内在精神,延伸到非遗与城市的结合,深刻与当地城市联系在一起。
第五,大众化和独特性的结合。一种非遗要传承好,首先要融入大众生活中,但在此过程中,要通过打造独特主题的方式保留其个性化特点。
第六,专业化和年轻人结合。非遗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和专业的,要形成一种风潮,需要借助年轻人的力量来带动,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
第七,历史和现代的结合。非遗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当下是否能被人所熟知和使用,就需要用现代的科技与之进行融合,让大众所知。
安徽省安庆市政协副主席洪爱敏:
安庆市2015年就成为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被中国城市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城市”之一,是全省唯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
安庆还是文化之邦、戏曲之乡。截至2016年,安庆市现有公共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15个、图书馆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4个、农家书屋1961个、电子阅览室1961个、数字影院16个、剧院9座、村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点1533个、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点20982个,提标升级农民文化乐园90个、社区文化活动示范中心30个、市区文化舞台47个。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可见,安庆的非遗发展优势很多,主要是项目多、种类多,资源丰富,地域色彩浓厚,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及不同阶段留存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的根,积淀着过往的宝贵经验,也是城市之魂,指引着未来的前进方向,保存城市文脉是激发城市活力之本。
我认为在时代的发展中,要把非遗资源融入文化自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一,是理清城市文脉,合理制定城建规划;第二,是留存城市历史印记,建设特色文化载体,比如,建设集中展示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的博物馆、方志馆、纪念馆、民俗馆或者主题公园等,是保存城市文脉必要且重要的方式;第三,是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涵养市民文化生态,比如,建立市民行为公约、职业道德规范,倡导伦理道德观念、现代法制理念,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诸如文化大讲坛、馆藏开放日、传统文化节、民俗文化展、文化进社区等,通过市民参与以促进城市文化的内生增长十分必要。良好的市民生态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基础和精神支持,而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也在于创造更加良好的市民生态;第四,是开发城市人文要素,彰显城市文化精神。城市营销只有以人文要素为核心、特色文化为载体,将城市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才能在一个试图抹平地域差别的全球化时代,通过推介自己的个性特色去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寻找着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把文化融入其中,一同融合发展。
首批汝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廷怀:
汝瓷在宋朝历史上地位很高,有100多家分支,但廷怀窑在汝州发展最快。我用了13年时间在国内外市场上打造了一张名片。
我作为非遗传承人,感触最为深刻的是,在非遗传承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出路问题和生存问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最终是共创共享。其中必须记住的一点是文化保护不是文物再造,文物不可再造。拿汝瓷来说,以前是不透明的,我时常会考虑,能不能做成透明的,能不能结合当下人们的需要,最终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正因为有了思考,才有了行动,现在我做的汝瓷产品中,有一种能保证茶叶放在里面4天不变质。
中国中文卫视电视台台长袁勇: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既然申请了非遗,就要想办法让其名扬天下,让人们记住,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记忆和品牌。
VIVA无线新媒体创始人韩颖:
在目前这个阶段,做传统文化可能比以往做任何事情都重要。非遗一旦和城市或者某个乡村结合起来,就能更加容易融入生活中。比如,河北杨柳青年画、湖州湖笔等,的确是比其他地方的好。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每个都让人们记住的可能性不大,我建议,一个城市着重打造出一个非遗即可,这样更容易形成“爆款”。
人类历史上非遗是一个非常好的基因符号,其传承下来有其特定的意义。虽然相对于工业,非遗技艺是一个落后的生产方式,但正是过去大量的手工制作,有了人的参与,才有了精气神,这样做出来的东西和工艺品就不一样。而未来人类社会是什么时代呢?是智能的时代,智能的时代如果再加上非遗的精神,进行工业化智能制造的时候,有可能就弥补了过去非遗传承、非遗精神和工业时代的弱点,这是未来。
《经济》杂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孵化中心主任吕华杰:
我从实战经验谈谈非遗企业孵化中的人和物的问题。人,即是传承人的责任和使命。物,即非遗产品的渠道问题。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的目标是在3-5年内要打造出市值超过百亿的非遗企业,将来的非遗产品并不仅仅只含有一种非遗元素,而是多种非遗元素的集合。由此,通过一方非遗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腾飞。这也是“一城一地一非遗”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