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青+刘江娥
摘要:本文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论述了“三农”经济发展特点及优势,提出了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基础建设
自2012年实施富民工程以来,河口区委区政府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招大引强选优”为核心,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富民项目,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经济总量、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5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3%,增速高出全市2.82个百分点。
一、农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种植结构继续优化,粮食作物再获丰收
受农作物价格和惠农政策的共同影响,棉花种植面积明显下降,粮食、瓜果、蔬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15年全区墒情适宜,各种农作物喜获丰收。全区棉花播种面积18.33万亩,同比下降14.4%。全区粮食面积23.93万亩,同比增长23.8%,总产量8.75万吨,同比增长18.2%。
(二)畜牧业迅速发展,肉蛋奶总产量大幅增加
河口区畜牧业养殖呈现出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以亚洲单体存栏最大的仙河澳亚牧场为首的三大奶牛养殖项目成为我区畜牧业发展的支柱。2015年年底,牛存栏4.72万头,增长25.3%,其中奶牛存栏3.85万头,增长19.9%。肉蛋奶总产量达到20.32万吨,增长84.7%,奶类产量16.99万吨,增长107%,占到肉蛋奶总产量的83.6%。
(三)生态渔业规模不断壮大,水产品产量供应充足
全区渔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渔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201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47522吨,增长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29477吨,与去年持平;内陆水域水产品18045吨,增长15%。
(四)农民收入持续攀升,增速继续跑赢城镇
201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20元,同比增加了1183元,增长8.9%,增速居全市第一位,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3:1。二、“三农”经济发展特点及优势
(一)转方式调结构,休闲农业高效促增收
河口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农民受益”原则,立足于一园多区、一区多景,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及田园景观、休闲娱乐、农事体验融于一体,2012年总计划投资1.8亿元,建立1.5万亩西黄河故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锦绣农庄、义和庄园度假村、申丰农庄等特色基地建设,不仅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也改变了农民种植模式,由原先单一种植棉花到现在特色种植,如优质林果,大棚草莓、果蔬等,提供技术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的意识,辐射周边14个村3000余户,有力的拉动了农民收入。建设农庄的同时也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土地从农户到村委会再到庄园,由原先每亩地收入几百元提高到现在几万元。
(二)龙头项目强势带动,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河口区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项目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五位一体”畜牧业发展新模式,按照“抓龙头、建基地、带农户”的总体思路,加快畜牧产业化发展。新加坡澳亚集团、印尼佳发集团、江西正邦集团、黄河方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畜牧龙头企业的入驻开发,强势带动了河口畜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正在实施,逐步投产的畜牧大项目有7个,分别是仙河澳亚现代牧场、神舟澳亚现代牧场、新户澳亚现代牧场、正邦(河口)生態农业产业园、印尼佳发3万头肉牛养殖、黄河方舟食品科技园、东营河口区津合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产业链条延伸项目也将相继落户开发,形成了奶牛、肉牛、生猪、肉禽四大产业板块,全面带动了畜牧业快速发展。
(三)依托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实现新跨越
河口区东、北两面环海,海岸线长214.21公里,占全市海岸线的51.9%,是环渤海经济区,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我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自2012年开始,实施了100万亩渔业项目。整个生态渔业区分为浅海50万亩、滩涂50万亩两大板块。其中,50万亩浅海产业发展以浅海增养殖及新户渔港区的建设为主,规划30万亩筏式养殖区、20万亩贝类养殖区,实施贝类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50万亩滩涂产业以海参养殖、立体养殖、原盐生产、滨海小城镇及海产品、原盐深加工建设为主,自规划的防潮坝起,向南依次发展20万亩海参养殖区、20万亩立体养殖区、10万亩原盐生产区,同时利用渔业区丰富的风能资源、地热能资源、旅游资源等开发建设新能源利用及渔业区的生态观光旅游。渔业区建设期限为5年,总投资65.6亿元,分期建设,逐步推进。渔业区项目投产后,年产值35.04亿元,常年实现纯利润24.04亿元,经济效益显著,该项目的实施对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三、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一是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在稳定全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层次。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户、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的经营协作关系,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稳定增收。
(二)在非农经济发展上求突破,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一是积极推进富民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重点项目的推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拉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二是培育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围绕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加工布局体系,使第二、三产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的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溉能力。二是增加大型农业机械、秸秆还田机等配套农具数量,加快农机现代化发展步伐,确保农业生产更上新台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