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方
1 我国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问题
随着农业的发展的日益工业化,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一切工业产品的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牺牲我国现有生活环境作为代价,导致强烈气候环境的变化。同时,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农作物病害的发展逐渐增加,并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比较多,主要以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主。本文主要结合小麦和水稻的病虫害问题做下探讨。
1.1 小米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20世纪80年代前主要以吸浆虫、黏虫为多发性虫害。强力杀虫剂1605的出现,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90年代至现在,相关农药部门作出了规范化管理措施,强力的有磷杀虫剂被逐渐替代。然而,面对有效病虫害措施的缺乏,吸漿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和赤霉病成为当前小麦病虫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玉米病虫害 20世纪50年代,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还比较少,主要集中北方一些平原区域,而且受到病虫害影响比较少。直到7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得到一定范围的扩大,相应受到病虫害影响的程度也开始扩大,主要有黏虫扁头蟋蟀等,病害方面主要是黑穗病。到20世纪80年代黏虫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危害率逐渐下降。然而黑毛虫的数量开始增加,大小斑病的危害开始增加。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玉米的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小斑病的发生,黑穗病出现的数量则开始逐渐减少。黑毛虫得到有效控制后,扁头蟋蟀则成为危害农业的罪魁祸首。
1.3 水稻病虫害 农业发展中水稻病虫害发展比较明显,20世纪50年代我国水稻的种植主要是螟虫和稻瘟病。到了60年代蝗虫的危害则逐渐减少,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危害则逐渐加重。70年代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大,蝗虫的数量也开始增多。80年代稻飞虱和稻纵卷叶的发病率广泛增加,90年代至今,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纹枯病等仍然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病虫害。
2 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影响
我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病虫害问题较为严重,而且发病种类有多样化特性,但纵观其发展特征仍遵循一定的季节规律性,容易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而影响气候条件有多种因素,总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温度变化 季节变化中最为明显的是温度变化,它也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害虫的孵化率与温度关系密切,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以卵生存在,而昆虫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否则昆虫的孵化率则会大大降低,幼虫也会大量减少。害虫的活动性与温度紧密联系,当气候温度下降,昆虫的活动频率也相应降低,甚至可能出现停止或休眠状况。同时,温度过高时也会降低昆虫的活动性,许多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由于夏季的温度过高,这也是昆虫相对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湿度变化 湿度变化也是影响昆虫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生物的胚胎的发育需要同时具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才可以,这两个条件缺少其中一个对其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必须具有合适的湿度,空气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容易引起农作物多种疾病的发生。
2.3 光照条件 昆虫根据其活动属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夜行性,一种为日行性。当前农作物种以夜行性生活的昆虫数量相对较多,如蛾子。因此,利用光照的方式可以消除一定数量的虫害,保证农作物收益。此外,光照也是影响空气湿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光照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多种害虫的生存状况。
2.4 风力条件 风力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可以看做是间接性的,在风力作用下可以影响到昆虫在农作物上滞留的时间。相关数据可知,在风力条件生长的农作物的病虫害远远低于无风条件下的农作物。
3 减少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病虫害作用的措施
3.1 加强农作物技术推广工作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选用优秀的植物品种,可以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前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2 根据气候调价合理选择农药使用时间 可以从理论学习和实际实践中,认清当地气候条件的变化规律和病虫害的生存条件和生长规律,在最佳时间使用农药,达到最好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3 建设气候监测站 建设气候监测站,可以对气候条件的变化做出科学的数据记录,并根据数据可以分析出当前的气候情况,有利于农民运用正确的措施来应对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其发生率。气候变化对于病虫害发生具有双重性特征,它既可以减缓病虫害发生率,也可以增加病虫害的发生率。因此,必须健全病虫害的防预机制,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及时的进行调控,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