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长篇小说现象”调研报告

2017-10-16 22:08温潘亚钱成
雨花·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里下河作家文学

温潘亚+钱成

地域本为地理学名词,是相对于整体区域概念而言的。但如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来看,地域最主要的特点并非地理区域,而是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文学流派形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刻的。对于人类而言,地域并不只是一块休养生息的地盘而已,而是一个民族在大地上的“根”;地域也不仅是有个地名而已,而且构成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是人的经验与自然位置相结合的产物。“那么,依托‘地域而发源的文学,也就会因为此地域与彼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或者说多元化的发展,这种依托独特的地域特色而发展起来的文学,文学史上称之为地域文学。”①

作为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重要范畴之一,地域文学概念由来已久。如广为人知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师培的《南北文学不同论》、梁启超的《中国地理大势论》等,均专门谈论了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的地域区别。19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冲击下“自我”与“寻根”意识的觉醒,理论界开始逐步深入思索文学、民族文化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关于地域文学的研究也全面兴起。当前,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地域文学研究正成为学术界与文坛研究的焦点之一。正如雷达先生曾指出的:“世界越来越一体化,人类精神生活趋同化是显见的事实,于是坚守文化的地域性、文学的本土化,致力中国经验的深刻表达,包括小到研究‘作家群现象,无疑具有深刻意义,这也是保持世界文学的多元性和丰富性的重要途径。”②近年来,文学创作与评论领域的“苏军”“陕军”以及“温州现象”“昭通现象”等,均已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之一。前不久,《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曾推出系列文章,聚焦河南、湖北、江西、黑龙江、陕西、宁夏、河北等地域性的作家群体创作,并组织地域作家群现象研讨活动,使地域文学再次成为一个关注的话题。

地域文学的存在、彰显及其形态特征的最终相对稳定化,往往有赖于一批有共性气质、生活经验的作家作品的持续发掘,所以地域文学实际上就是某个流派文学的显在征兆,或者前提条件。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水乡的县级兴化市,现隶属于地级泰州市,因该地域历史悠久,文风昌盛,长期以来,被国内文艺评论界公认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祥地、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并被授予了“中国小说之乡”称号,③进而成为中国文坛的“兴化长篇小说现象”。

一、兴化地域蓬勃兴起的长篇小说创作现象

兴化长篇小说创作是里下河文学流派创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创作力量。近年来在国内文坛蔚然兴起的“里下河文学流派”,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现象。其主体是植根于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一群当代中青年文学写作者,多年来孜孜不倦耕耘于文坛。自1980年代初高邮籍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后至今的30余年间内,一大批生于里下河、长于里下河的作家,携其“里下河式书写”相继登上文坛,汇聚形成里下河作家群。众多优秀作品先后问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全国重要文学奖项,引起文学界广泛关注。目前,国内文坛和评论界公认,一个正在成长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的标志已经形成,其主要代表作家有汪曾祺、毕飞宇、王干、吴义勤、夏坚勇、费振钟、刘仁前、庞余亮等。

值得注意的是,“里下河文学流派”中长篇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大多数来自兴化地区。建国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兴化一地的文学创作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涌现出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评论家。近几年他们多次作为一个群体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关注。如仅2005年度,兴化籍作家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以故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毕飞宇的《平原》、朱辉的《白驹》、庞余亮的《薄荷》、顾坚的《元红》、刘仁前的《香河》、刘春龙的《深爱至痛》,在江苏乃至全国文坛引起了极大的震动。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入围的178部作品中,興化籍作家毕飞宇的《推拿》、朱辉的《天知道》、梅国云的《第39天》、顾坚的《青果》占了4席,最终毕飞宇凭借《推拿》获奖。2011年在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评审中,兴化籍的毕飞宇、朱辉、庞余亮、刘春龙同时获奖,震惊江苏乃至全国文坛。2014年,刘仁前《浮城》、庞余亮《一根细麻绳》获得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不仅如此,兴化地区目前还拥有一支创作实力和数量均佳的长篇小说创作队伍。据不完全统计,2011—2015年,兴化籍作家就公开出版超过了50部长篇小说。

兴化因其悠久的文学传统、当代长篇小说作家群体的崛起和文学创作的繁荣,被世人惊叹为“兴化长篇小说现象”,并成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中坚和代表。尽管有学者认为,兴化文学群体并不是一个很准确很严密的概括,但从兴化地域悠久的文学渊源、深厚的文学积淀、区域的文学背景、名人的文化效应、作者的文化自觉等因素作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在当前“文化自信”背景下,“兴化长篇小说现象”已客观地成为江苏乃至全国较为突出的地域性文学和文化的繁荣现象的一个代表,兴化长篇小说作家群在兴化地方乃至里下河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中,也正发挥着极其独特且十分巨大的作用。

为全面挖掘整理“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的成因、代表作家和作品,进一步思考“兴化长篇小说现象”今后的发展方向与拓展空间,2015年11月20日,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专门赴兴化调研兴化“中国小说之乡”运行情况,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旭东和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泰州学院院长温潘亚教授等参加了调研。兴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刘定荣做了专题汇报。2016年8月,我会又组织相关人员,赴兴化调研近期兴化地区文学创作与发展情况,并形成了专题报告。

二、兴化地域长篇小说创作繁荣成因初探

对于文学史而言,所谓“文学流派”,其最主要的特征和作用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一种流动的、持续性的、绵延不绝的文学影响力。而在当下自由结社,发表共同宣言,组织同仁杂志的土壤环境、政治气候早已不复存在的条件下,构成持续性的、绵延不绝的文学影响力的元素也正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由此,有学者指出,研究当下的“文学流派”的指向,应深入到该“文学流派”的更深、更内在化的日常生活方式、地缘文化习俗以及区域语言环境等结构元素中去探求。endprint

1980年代初,出生于里下河地区的高邮籍作家汪曾祺以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复出文坛,在随后的30余年间,在高邮周边包括泰州、扬州、盐城、南通等地,一大批生于里下河、长于里下河的作家相继登上文坛,形成蔚为大观的里下河地域作家群。众多优秀作品先后问鼎全国重要文学奖项,特别是毕飞宇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王干、吴义勤荣获鲁迅文学奖,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这批作家的地域文学创作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一个充分体现文学地理特点的文学流派——“里下河文学流派”逐渐形成。

因此,自上世纪汪曾祺作为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登上文坛以来,里下河流域特别是兴化文学界,一直极为关注全国的文学状况。长期以来,他们打破传统地域的阻隔和束缚,始终把兴化的作家作品摆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学的宏阔视野中去考察和比较。同时,由于每一个作家群的形成,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每一位作家的代表作,都离不开自己熟悉的生活;每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作家的责任意识。基于此,兴化地域特殊的文学创作群体,始于1960年代,甚至可以前推至明清时期,迄今为止,仍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兴化文学的地域文学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而使本地区的文学创作与评论,一直站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文学层面上去寻觅,并长期保持着鲜活的创作乃至创造性精神。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了兴化长篇小说乃至文学创作的坚实根基

兴化地处里下河平原腹地,黄海、长江、大运河像母亲一样环抱着她、滋养着她,河港纵横,湖荡交错。广袤而深沉的水土孕育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兴化地区的文化内涵逐渐充实,形式日趋多样。

兴化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是位于興化与东台交界处的张郭镇蒋庄遗址,这说明上古时期,兴化地区曾出现过一个人丁兴旺、生产力水平极高的氏族部落,他们在原始农作经济、渔猎经济、刻画符号等方面创造了兴化乃至江淮地区的史前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兴化为楚国令尹(宰相)、上柱国(大将军)昭阳封地,而“昭、景、屈”为楚国三大贵族。兴化人民相信屈原曾在兴化“行吟泽畔”,于是在唐代开元年间在沧浪河边建成“三闾大夫庙”供奉屈原,史称“三闾遗庙”,为“昭阳十二景”之一。兴化千年文脉,或可追溯至此。兴化文脉自屈原,至范仲淹、施耐庵、郑板桥一路延续至如今的兴化当代作家群体,从未间断,如此完整的传承世所罕见。

五代十国时期吴杨溥武义二年(公元920年),兴化正式得名,取“兴盛教化”之意,寄托了人们对兴盛教育文化的期望和祝愿。自北宋范仲淹在兴化建学宫始,明初兴化“共设社学一百四十四所”。自元至清,县志收录的邑人学术著作有320多部,其中14部被收入《明史·艺文志》,3部被收入《四库全书》。高谷的《育斋文集》、李春芳的《贻安堂集》和《明隽》、吴甡的《安危注》和《柴庵疏稿》、宗臣的《宗子相集》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兴化达官学者辈出,文化群星灿烂。不少客籍文人、达官志士也乐意来兴化交游、做官、寓居、著述,如罗贯中、孔尚任、魏源等,他们为兴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继唐、宋相继修筑捍海堰特别是五代设县后,兴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济日益发展,文化逐渐发达,南宋出现了兴化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明清时期兴化境内种植业、渔业、盐业都有长足发展,文化空前繁荣,达官贵人、文人学者层出不穷。明代万历年间,任兴化知县的湖广人欧阳东风赞叹兴化“人文蔚起,学问好修,不减邹鲁。若乃省阁名公,朝廷元辅,谏垣台宪,秘书蕃臬,心膂股肱之佐,先后踵出乎其乡,诚缙绅之渊薮,人才之都会也。”④兴化历史上有名姓可查的93位进士,绝大多数出现在这一时期。晚清以后,随着新的社会因素的渗入,兴化文化步入了转型期。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化文化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兴化文化中,明清文人文化十分引人注目,其他各种文化现象与文人文化相伴而生,互相促进,互为表里。

(二)崇文与包容、创新的思维方式,塑造了兴化人的文化气质与传统

兴化设县取“兴盛教化”之义,寄托了人们开发、发展该地区文化的期望。“教化,政事之首务也。”历代官府均重视学校教育,刻意培育崇文的社会氛围,每年都在文庙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兴化民间教育也十分发达,大姓人家均以书香门第相标榜。兴化境内书院、社学、私塾、蒙馆比比皆是,据载,早在明初,兴化“共设社学一百四十四所。”⑤窑工出身的哲学家、泰州学派的传人韩贞还在偏僻乡村择农闲时节开展平民教育。兴化人崇尚科举,读书求仕氤氲成风。民间则保持着耕读并重的优良传统。这些无疑对兴化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千百年文化的养育与熏陶使得兴化人表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气质,一种对生活的群体性的敏感与冲动。

此外,兴化地区的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呈现出特殊的“锅底洼”地貌形态。同时,兴化这块貌似封闭的土地,保留了古老的文化传统,保留了里下河地区从土里生长出来的、在苦难面前砥砺出来的“刚”的文化品格:朴实、倔强、顽强与刚毅。里下河作家一方面眷恋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另一方面又抒写了这片大地的苦难,以及面对苦难的韧性与刚强。毕飞宇的长篇小说《平原》的背景是壮丽而辉煌的苏北大地,它以一种带有冲击力的美震撼读者:“麦子熟了的苏北大平原金光灿烂,盛夏季节的苏北大地浩瀚绿色无边,大雪覆盖下村庄浮肿可爱,北风呼啸中光秃秃、瘦而尖锐的树枝带着惹是生非的模样。”⑥《香河》《白驹》《薄荷》等长篇小说,无不表现出兴化人在面对这块土地的苦难和政治风暴时无可奈何、平静面对、静缓度过的韧性。

(三)著述成风的文学基础,推动了兴化的长篇小说创作与传播

兴化人有著述传统,相沿成风。无论贵至台辅,还是久困场屋,对著书立说都别有情愫。明朝内阁大学士、“五朝元老”高谷所著的《育斋文集》、“状元宰相”李春芳所著的《贻安堂集》、东阁大学士吴甡所著的《安危注》和《柴庵疏稿》等都具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学术研究方面,自元至清,县志收录篇目的邑人学术著作多达320多部,其中有14部被收入《明史·艺文志》,3部被收入《四库全书》。清代兴化学者在“扬州学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经学家任大椿考证名物制度,搜辑小学佚书,一生著作颇丰,著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小学钩沉》诸书。经训学家顾九苞,精于名物考证,注疏五经多为前人所未及。“扬州学派”的后期人物李审言,在骈文、方志、金石、目录、选学等方面均有显著成就。此外,著有《三垣笔记》《南渡录》《南北史合著》的史学名儒李清,文艺理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等都在学术界有极大影响。明清时期,在兴化境内孕育产生的小说,尤其是长篇章回小说,其名著之多,在全国县级地域独占鳌头。明代兴化道士陆西星著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幻想小说《封神演义》,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校注《西游记》,明末清初文史学家李清“旁搜野史录新闻”,著成长篇文言小说《梼杌闲评》。据此,兴化被学术界称为中国长篇小说的发祥地、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到了近代,兴化开白话文风气之先,刘熙载孙女刘韵琴,早年侨居马来西亚,回国在上海做记者,创作过许多长篇小说,如《大公子》《湘民苦》《报夫仇》《行路难》等,其白话小说写作比鲁迅还要早,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的先驱。endprint

(四)水乡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兴化作家创作长篇小说的灵性

兴化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水网密布,河湖众多,素有“无舟楫不行”“自古昭阳好避兵”之称。兴化地区“水”“土”交融的文化品格,也成为该地域文学创作题材选择和叙事方式的首选。作为里下河水乡地区的中心,兴化有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绵延其中的便是这一地域文化本身固有的文化精神:“水”与“土”的精神,表现为一种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水”的品格释放出细腻、自由、温婉、灵动的精神姿态,而“土”的品格却又绽放出朴实、顽强、倔强、刚毅的生命风姿。兴化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东有海水倒灌,西有洪水压境,境内河汊纵横,水与兴化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既使兴化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又使筑堤、修堰、保坝、竣河、围圩、垒垛田等治水活动成了世代兴化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兴化人民养成了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性格,并把与水有关的各类日常生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和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现象。水乡生活的艰巨性与多样性丰富了兴化作家的生活经历,也培养了人们对水的亲切之情,水的清澈,水的秀美,水的温柔与水的豪放交融在人们的灵魂里。在兴化籍作家的作品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兴化水乡的影子。《水浒传》中的梁山水泊就是个例子。正如赵本夫先生所言:“多水的兴化养育了兴化才子们出色的领悟力。他们在兴化这块土地上生活和写作,兴化人的生活,其实也是中国人的生活。他们为我们再造了一个文学的兴化,其实也是为我们再造了一个文学的中国。”⑦

(五)长篇小说创作领军人物的凸现,发挥了示范与带动作用

兴化地域自古文风昌盛,在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出现了很多大家,如施耐庵、宗臣、李鱓、郑板桥、刘熙载等,可谓群星璀璨。在自古崇文的文化氛围里,当地文艺名家的出现发挥的示范與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今,毕飞宇、费振钟、王干、顾保孜、梅国云、罗国明、朱辉、顾坚、刘仁前、庞余亮等有成就、有影响的作家与家乡的文学作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批工作在兴化有关部门领导岗位上的作家,在自己坚持不懈地开展文学创作、不断推出新作的同时,直接影响、带动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人士参与文学创作,兴化的大地上涌动着一股文艺创作的热潮。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来说,有着无法摆脱的影响,同一地区的作家在进行创作时,由于对地域性文化特征的重视,因而在创作中呈现出的地域性特征具有显在和潜在、鲜明的个性特点。

兴化地域作家群中,除坚守本土文学创作的大批作家,更有像刘仁前、朱辉、毕飞宇、顾坚、庞余亮等众多走出本土、走向江苏、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中以里下河地区为主要表现对象,描写里下河的人情和地域风貌,创作了大量充满地域色彩的乡土风情长篇小说,他们的作品大都追求清新自然、冲淡平和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具有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这些走出去的作家以自身的引领作用,有效反哺本土文学创作。如果说,1990年代以来,毕飞宇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创作的丰硕成就,对兴化长篇小说作家群的成长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许多兴化本土作家安于故土,执著书写故乡,不断提供新鲜的地方文学经验,使得走出去的作家们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返观故乡,深情演绎故乡。从题材和风格特征上看,兴化地区正在形成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具有共同追求和文本探索风格的作家群。因此,在兴化本土生活的作家与走出兴化水乡的作家,这两股合力里外呼应,共同造就了兴化地域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推动了兴化地域文学创作的繁荣,他们共同成为兴化地域文学现象风格丰富多样性的代表。

(六)文化自信与自觉,促进了兴化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

兴化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提出建设“文化兴化”的口号,在鼓励支持文学创作方面做得尤为突出。

一是举办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研讨会。如2009年11月,兴化市委、市政府和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研讨会,省作协主席王臻中,副主席赵本夫、黄蓓佳、丁帆,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王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文学院有关专家学者,《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文艺报》《文学报》等文学报纸杂志负责人参加会议。时任泰州市文联主席陈社和市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以及兴化市有关作家出席会议。会议探讨了兴化长篇小说繁荣现象的成因、现状和未来,重点研讨了兴化籍作家的长篇小说作品,本次研讨会引起了省内外文学界高度关注。

二是设立施耐庵文学奖。为进一步推动兴化文学繁荣与发展,放大“兴化长篇小说现象”效应,提高兴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兴化市人民政府设立了面向海内外汉语原创的“施耐庵文学奖”,并制定了《施耐庵文学奖评选办法》。施耐庵文学奖全称为“施耐庵长篇叙事文学奖”,由兴化市人民政府设立,经费纳入政府预算,兴化为永久颁奖地,每两年评选一次,面向全国及海内外的虚构与非虚构作品,范围非常广泛。2011年9月,经提名委员会提名、组委会办公室审核,确定20部作品进入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终评。10月,经过评审委员会两天三轮的投票,获奖作品揭晓,四部长篇小说分别为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宁肯的《天藏》。兴化籍作家顾坚的《青果》和谷怀的《南瓜花》获特别奖。

三是设立政府文艺奖。为鼓励广大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兴化市委、市政府建立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制度,完善申报、立项、考核机制,设立政府文艺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对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成就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是设立“文化兴化建设突出贡献奖”。为了奖励在文化建设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精英人才,市政府特地设立了“文化兴化建设突出贡献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获得“文化兴化建设突出贡献奖”。

五是搭建文学交流平台。有创作的平台和良好的文学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作家有创作的“田地”和创作的激情,从而取得较好的文学成绩。兴化创作平台众多,给广大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兴化拥有众多的报纸、杂志,有的是公开发行的,有的是内部交流的,无论版面多么紧张,它们都有一块纯净的芳草地,留给爱好文学的人们。《兴化报》副刊《楚水》以及《楚风》《楚风月报》《纯小说》《楚韵》《文化兴化》《水乡文艺》《兴化论坛》等,成为兴化业余作者发表作品的主阵地。还有专门的文学网站,聚焦四海文友的目光。《中国乡土文学论坛》《楚水在线》成为文友网络交流的重要阵地。据统计有兴化中学的“二月花”文学社;兴化第一中学的念劬文学社、拥绿诗社;兴化作家协会成立小说家俱乐部;有多种文学刊物:兴化市委宣传部主管,市文联主办的双月刊文艺杂志《楚风》、兴化市作家协会主办的《纯小说》、兴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楚韵》、兴化市振兴双语学校主办的《新篁文学》《新篁》《常青藤》;文学活动此起彼伏,“施耐庵”文学奖在兴化举行,兴化中学曾与上海《少年文艺》联办“兴中杯”全国中小学生征文大赛,兴化市振兴双语学校举行“振兴杯”诗歌大赛,新华书店开展“新华杯”好书伴我成长有奖征文及书市、读书节、图书大联展、全民阅读书香兴化等活动,兴化市作家协会举办《纯小说》年度奖,兴化小说家俱乐部设立“板桥”文学奖,新华书店、市作家协会多次邀请长篇小说名家来兴化举办文学讲座;文学创作成绩斐然,近年来,兴化作者创作长篇小说几十部、小说丛书十部。钱国怀、顾维萍、易康、李冰、单梅、袁天胜等作者在省级纯文学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其中有作品获得全国、省级小说奖项;近年来有两百多名学生在全国小学生征文大赛中获奖,有上千名学生作品在各类报刊发表。兴化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学社团,有自己的发表园地,每年假期举办的小作家培训班都人满为患。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氛围里,兴化的文学创作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endprint

三、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的领军与代表人物综述

当前,兴化文学的创作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曾经在兴化生活过,如今在外地工作的作家;二是目前仍在兴化本土生活的作家。这两股力量里外呼应,共同掀起了兴化长篇小说创作的热潮,推动了兴化文学的发展。

(一)旅外兴化籍长篇小说作家

毕飞宇,1964年1月年生于江苏兴化大营乡,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教五年,著名作家,现供职于南京大学,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以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和中篇小说《玉米》而两度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得《人民文学》小说创作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冯牧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奖、庄重文文学奖等,2009年毕飞宇自愿放弃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小说家奖”。他创作了长、中、短篇小说多部,著有《毕飞宇文集》(四卷),《毕飞宇作品集》(七卷)。其《上海往事》《青衣》《哺乳期的女人》《推拿》等被改编拍摄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作品曾被译成法文等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2011年,毕飞宇凭借《玉米》获得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1年8月,毕飞宇长篇小说《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4年3月,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获得“2013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

顾保孜,1957年生于兴化,1986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政教系。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主要作品:《红墙里的瞬间》获1992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94年第三届当代军人喜爱的军版图书一等奖。《纳粹集中营的中国女孩》获1995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铁血N4A》获1996年“中国图书奖”、首届解放军图书奖。《我的父亲朱德》获1996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红镜头》(上、下册)获1998年辽宁省优秀图书特等奖、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首例注册商标图书。《超越血缘之爱》被收进全国中小学生书库。还著有《生死两极的追问》《实话实说红舞台》《伟人凡影》《知情者说》《中南海人物春秋》等文学专著。新近出版《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顾保孜从事专业创作20多年,被出版界誉为“红墙女作家”。她写作的领袖题材作品不仅为国内读者所熟悉和喜爱,也深受海外读者的欢迎。

朱辉,男,1963年生于兴化。现为江蘇省作协专业作家,教授。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牛角梳》《我的表情》《天知道》《白驹》,小说集《红口白牙》《我离你一箭之遥》《视线有多长》,发表中短篇小说约70篇。有多部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读者》等刊物转载,多部作品被选入年度排行榜及其他选本。长篇小说《我的表情》《白驹》被收入“阅读中国——建国以来优秀长篇小说500部数字文库”。曾获第一、二、三、四届“紫金山文学奖”等文学奖项。长篇小说《白驹》及《暗红与枯白》《大河》《红花地》等短篇小说,以苏北里下河为背景,表现了里下河地区独特的人情风俗和世态。《白驹》获得了紫金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和辛夷在一起的星期三》《吞吐记》《要你好看》《止痒》等,表现了现代都市中人的情感世界。这些作品专注于都市的隐秘情感,洞幽烛微地对男女间的微妙关系进行了描摹和刻画。展现了在社会急剧变动中,都市男女情感的“不稳定”状态。朱辉的小说特别关注“小人物”和“失败者”。无论是早期的《红花地》,还是近作《阿青与小白》《大案》《吐字表演》,小说的主角都是相对落拓的人:升职失败的年轻人、外来民工、即将退居幕后的主持人等等。即使主角是教授的《视线有多长》和《绝对星》等,其主人公也是已退休的教授,边缘化的人。这些“小人物”身上,投射了时代和社会的剧烈变化。他们的际遇和感受,是时代发展的背影,却常常成为探索人性的特殊的“洛阳铲”。

梅国云,1964年生于兴化,现在海南省作协工作。主要作品有:著作《影响他人的45种方法》,诗集《送你一枚金戒指》《想你依偎》,与人合著长篇小说《大钟无声》(2007年获“昆仑文艺奖”,是近年最有影响力的军旅小说之一)。200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梅国云议论式传奇长篇小说《若水》。在梅国云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经验秩序的强而有力的质询。《若水》不是一部特殊儿童(超人)的传奇故事,而是关于人性与道德的自我完善的启示。在特立独行的表达之下,隐藏着写作者的“自我的脆弱”。这种脆弱不是文字的压力,而是面对神秘世界的一种敬畏。《若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面,它的意义在于反抗既定的经验世界,把不被人深知的隐秘与想象中的世界向我们展露出来,写下带有个人体温和印记的叙事,不断打击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的界限,最终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真实书写。《第39天》作为海南省知名军旅作家梅国云的最新长篇力作,讲述了转业军人牛大志从“被转业”到牺牲,其间短短39天曲折离奇、辛酸悲壮的人生经历。最近,由金城出版社主办,图书联盟网承办的“《第39天》新书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人士高度评价《第39天》,称其为一部“中国新红色理想主义长篇小说”,是一部军旅文学史上可读性很强的、尖锐的、具深度性的批判小说。

罗国明,1956年生于兴化,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6年应征入伍,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员,成都军区后勤干部,现为成都市委宣传部干部。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以一部《中国大剿匪纪实》轰动文坛,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菩提树下的诱惑》,中篇小说《当你活着的时候》,人物传记《黄埔军校大传》。201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苏门》,同样是一部以故乡兴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姜广平,1964年生于兴化。作家、著名文学评论家、教育学者,现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工作。1995年开始写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重塑生命》(即台湾商务版《无声的突围》)、散文随笔集《经过与穿越》等,另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百余篇,2002年开始在《莽原》杂志主持作家对话,目前任《西湖》杂志评论主持,已同中国当代20余位著名作家进行了深度对话。endprint

庞余亮,1967年出生于兴化,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做过十多年乡村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靖江市政协。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小说选刊》《人民文学》《诗刊》《花城》《天涯》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詩歌近300万字。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多次入选年度作品选。散文《半个父亲在疼》入选中国文学作品排行榜。获得过1991年童话金翅奖、1998年柔刚诗歌年奖等奖项,2002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40多个奖项。参加过《诗刊》社第十八届青春诗会。2004年作为江苏青年作家代表参加鲁迅文学院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为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诗集《开始》《比目鱼》,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多篇作品先后入选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课本。《文学报》《文艺报》等多家报刊都介绍和评价过庞余亮的作品。他2005年创作的28万字的长篇小说《薄荷》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了江苏省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8年出版了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丑孩》,被称为中国农村版的《淘气包日记》,中国式的《童年》,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泥腥气,而泥腥气中蕴含了人性的温暖,是一部献给大人也献给孩子们的苦难小说。

刘仁前,1961年11月生于兴化,1981年7月毕业于高邮师范学校。2007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泰州文联主席。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年度散文一等奖、泰州市文艺奖等多种奖项。刘仁前早年就曾因短篇小说《故里人物三记》获得全国青年文学的奖项,其后,先后出版了《香河风情》《眷恋故土》《楚水风物》等多部小说散文集。他于2006年创作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32万字长篇小说《香河》影响广泛。2006年6月,《香河》作品研讨会在兴化举行,来自江苏和上海、北京等地20多位作家、评论家,对这部充满浓郁地域风情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及作者的创作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小说以细腻抒情的散文笔法,生动地描述了苏北水乡的民情民俗和生活故事,是一幅具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风俗画卷,是一部苏北里下河风情的全息图,被著名作家赵本夫誉为“里下河兴化版的《边城》”。读刘仁前的《香河》,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风物、风情扑面而来,风物、风情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导,相比之下,人物、情节似乎倒成了背景或辅佐。《香河》如此着力于风物、风情的描绘,显然与刘仁前数十年来对家乡风俗特别的喜好嗜爱不无关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毕飞宇曾这样评价:刘仁前自觉并努力地展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之美,《香河》奉上了他对故乡的深爱。在《香河》里,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那种生动的、温馨的,有时也让人痛心的特殊的区域文化,刘仁前以一个很低的姿态,把目光紧紧盯着脚下这个小地方,然后全面地、特征性地把它呈现出来,这种自觉和努力,值得尊重,值得学习。把地方特色、区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地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香河》以散文的笔调、小说的结构透现了生活的质感,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富于激情。《香河》《浮沉》《残月》是刘仁前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2015年5月28日,《香河》三部曲作品研讨会在南京成功举行。“香河三部曲”讲述了里下河兴化地区柳氏家族四代人的命运变迁,勾勒出自1960年代直至当下的乡村社会生态全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评价说“刘仁前是以故乡、乡土为背景,以里下河为写作的根基,他的三部作品是对故乡记忆的一种文学的再现。”⑧

顾坚,1964年生于兴化。1991年弃教从商,移居扬州市。2003年弃商从文。现供职于泰州市文广新局。2005年9月,顾坚创作的表现少年男女情爱之美的长篇乡土小说《元红》面世,很快风靡全国,受到众多读者热捧,前后累计发行量超30万册。2009年,《元红》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接着,他被北京鲁迅文学院录取为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在此期间,他第二部长篇小说《青果》修改完毕出版。此书是《元红》的姊妹篇,反映青年人成长史和爱情传奇、堪称中国版的“生死恋”。2011年,《青果》角逐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首届施耐庵文学奖。而表现苏北水乡少男少女间自然萌生的伊甸园之爱,又是特殊年代里畸情放纵下酿出的一幕幕复仇活剧的《情窦开》的出版,是顾坚“青春三部曲”完美收官之作,它再一次显示了顾坚作为一个自然成长于中国农村土地上的作家所具备的天赋和实力。顾坚是兴化作家群里的第一个靠网络走红的作家。目前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爱是心中的蔷薇》出版,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作家和评论家,都是从兴化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兴化地域独特文化魅力,使得他们成长起来,并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用笔下的文字书写故乡的灵魂。

(二)坚守在兴化本土的长篇小说创作力量

兴化文风昌盛,文学成就突出,不仅表现在像毕飞宇、顾保孜、梅国云、庞余亮、刘仁前等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大家,更有一大批扎根本土,默默写作的本土作家,他们自己有一份职业,或是教师,或是公务员,或是机关工作人员,甚至是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离退休职工等,他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花在读书、写作上。毕飞宇曾在兴化和泰州等地多次说过:“在中国的大地上,每块地方都有很多文学爱好者,都有许许多多的作家在耕耘、在工作。但是兴化一个县级市,每天晚上起码有40个人在写作,这说明这个地方的人爱这个东西。对文学来讲,这里有最优质的乳汁,有最优质的水土,她适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去做这个事情,文学未必是个了不得的大事情,但是人们爱她。我想这就是一方水土上能够产生这样一个特定风景的重要原因。”毕飞宇估计的数字没有夸张,甚至还有些保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兴化市内正在进行长篇小说创作的不少于300人,这从兴化几个文学网站每天的发帖量可以看得出来。这部分作家构成了一个长篇小说大军,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倾诉自己的情怀。他们甘于寂寞,坚守故土,笔耕不辍,形成了不菲的创作成果。endprint

陈钟石,兴化合陈人,1942年出生,中国传记文学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水乡抗日儿童传奇》、长篇历史人物小说《吴王张士诚》等十多部作品集。

沈光宇,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新闻、文化工作,出版长篇小说有《水性杨花》《兴化民间故事》等。

王凤祥,兴化大邹人,1942出生,退休干部。先后出版了四部长篇小说《海边风云录》《智斗飞马帮》《血战兴化城》《解放兴化城》,散文集《靓丽人生》。《海边风云录》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山图书奖和第五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奖。

钱国怀,笔名谷怀,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兴化市作家协会主席。1980年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200多篇,出版长篇小说《南瓜花》,中篇小说《儿子中专毕业》《行路难》《梅花三弄》,小说集《日月之梦》《水流千转》等。

朱道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吴承恩》《阿凡提》等,《吴承恩》获泰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刘春龙,1964年12月生于兴化垛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业余从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深爱至痛》与《无意插柳》并获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散文集《乡村捕钓散记》获得江苏省第四届紫金山文学奖。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垛上》,洋洋40万字,入围了《当代·长篇小说论坛》“三十强”。与“香河三部曲”一样,《垛上》所展现的也是一部跨越数十年的里下河“变迁史”和“浮生绘”。多年来,刘春龙一直以“垛上人”自称,这部以其家乡垛田为地域背景、以里下河方言为叙述语言的《垛上》,既讲述了主人公林诗扬从高中毕业到最后履任县人大主任的奋斗经历,更浸染了刘春龙对垛田这片土地“太多的乡愁与理想”。在书中,刘春龙还用大量笔墨展现了垛田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可以这么说,《垛上》还是一张宣传垛田风景的“新名片”、一部记载垛田文化的“百科书”。

顾维萍,笔名残阳,1968年4月生于兴化大顾庄,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学时代发表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走出伊甸园》《水香》《荡漾》,诗集《走过青春》,小说集《雨季校园》《花开的声音》《乡村红城市白》。现供职于江苏省兴化中学。

周飞,1968年4月生于兴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沧浪之城》。

李冰,兴化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兴化民间刊物《纯小说》副主编,有多部中短篇小说发表于《小说选刊》《青春》《雨花》等刊物,著有长篇小说《寻找传奇》《奇异世界的漫长旅程》等。

王锐,笔名喜宝儿,女,1980年生于兴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青年文学》《大学生》等杂志、报纸发表短文若干,出版长篇小说《别让阳光照到我》《我爱“吸血鬼”》《别有深情一万重》等。长篇小说《谁说那些年的青涩不是爱》荣获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特别奖。

近10年间,兴化市作家出版的文艺类图书就已达100多本。其中,以长篇小说居多。2014年以来,先后还有本地作家夏峰的《爱情制造故事》,吴岳华的《东西》《双刃剑》,李文良、李志纯合著的《水堡纪事》,开屏的《一路迷惘》,卢兆璋的《错位》等作品问世,兴化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2016年,年仅十七岁的高中女生季力刚刚出版了《梦女孩》。另外,2015—2016年,仇党玉的长篇小说《反猫眼》、唐应淦的长篇小说《只有影子剪不断》、单玫的长篇童话《灵蛇灰灰》、夏晓芹《娘已嫁人》等十多本书接连问世。

总体看来,目前仍坚守在兴化本土的长篇小说作家群们创作势头很足,创作状态良好,正在为兴化文学的新潮涌动蓄势。

结语

对兴化地域性长篇小说现象进行地域性研究与总结很有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我们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⑨习总书记在“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加速度”,是弘扬中国精神的“源动力”,是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是坚持中国道路的“稳定力”。⑩具体到兴化长篇小说现象而言,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学资源,为兴化这一地域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学创作与评论,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开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兴化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

植根于江苏兴化这块广袤无垠而充满水乡风情的苏中里下河地区,从上世纪中期以來崛起的蔚为大观的作家群,形成较为醒目的地域文学现象。兴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重镇”和“中国小说之乡”。这一显著的地域文化与文学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兴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的闪现,是寓外和驻留兴化的作家们弘扬传统、开拓创新的结果,也是兴化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视文学创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曾有评论者指出,在兴化,文学绝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作家实现自我的一种精神追求、提升自我的一种生存方式。作为“兴化作家群”精神追求的写照,是不甘寂寞的灵魂和共同的文字理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激情和对故乡深切的爱,让作家们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兴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大量不同文体的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对弘扬兴化文化、树立兴化开放、繁荣、文明进步的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在具体考察调研兴化长篇小说现象后,就充分肯定了兴化作家群坚守地方性写作的意义。他认为:“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地方性写作还有无必要?我以为是有的。第一,地方依然存在,经验的差异依然存在;第二,地方性写作作为一种民间或准民间写作是地方文化生产的重要渠道,它也构成一个重要的写作类型与写作风格,并且可以为二次写作提供基础;第三,就中国目前的地域文化与民间经验而言,地方写作显示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地方性写作不是采风,不是他者的田野调查,而是由当地文人书写的当地经验。所以,它在地方文化书写的保真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的结构元素,首先是书写对象的兴化地域文化特征和乡土人情风貌的基本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作家来说,有着无法摆脱的影响,如在毕飞宇的创作中表现为“故土”情节,或在刘仁前和刘春龙那里成为少年“记忆”也罢,具体而言,兴化作家的文化之根都深深埋藏在兴化地域文化的沃土中,其文学创作中以里下河地区的兴化水乡为主要表现对象,描写兴化地域的风土人情和地域风貌,创作了大量充满兴化地域色彩的乡土风情作品。兴化的作家们所取得的创作成就是令人敬重的,他们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endprint

当然,兴化长篇小说现象虽然在文坛引起不小的轰动,兴化作家群的创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要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学群体,还需要兴化作家们清醒认识和高度重视自己创作上存在的不足,比如多凭激情和毅力写作、知识面还不够广、视野还不够开阔、创作气度还不够大、体验生活还不够深入、读书与思考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解决好关注苦难现实与抒写五彩人生、建立宏大叙事与展现兴化文化底蕴的关系问题,还缺少数量更多的有影响的作品等问题。必须意识到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风格才是文学作品取胜的根本,创新永远是创作不竭的活力,也是作家创作生命的源泉。形成和彰显特色才是兴化文学创作的灵魂,更是兴化文学名家佳作不断涌现、继续辉煌的法宝。

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兴化长篇小说现象形成的原因、自身特色,进一步思考兴化长篇小说创作的走向与发展空间,近年来,江苏省作家协会曾邀请和组织了一批全国各地的学者和批评家们对“兴化长篇小说现象”作了集中深入的研究。如2010年10月19日,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泰州市文联主办的刘仁前作品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乡村捕钓散记》作品研讨会2010年12月在泰州举行,江苏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范小青,《文艺报》总编阎晶明,省作协副主席周梅森,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王飞,以及叶延滨、蔡翔、王干、费振钟等专家参加了研讨会。80后女作家王锐的长篇小说《别让阳光照到我》《我爱吸血鬼》研讨会,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毕飞宇、《诗刊》主编子川等多位作家、评论家,对作者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及指导。《香河》作品研讨会2006年6月在兴化举行,来自江苏和上海、北京等地20多位作家、评论家,对这部充满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及作者的创作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倡导与激发。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兴化所属的地级泰州市正全力打造、提升以“兴化长篇小说现象”为代表的“里下河文学流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泰州市一是成立了里下河文学研究中心,聘请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吴义勤,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温潘亚等20名专家、学者为中心顾问和特约研究员;二是2013年以来,已连续四年组织召开全国性的里下河文学流派专题研讨会,并在国家级重点文艺报刊进行深入宣传报道,持续扩大里下河文学流派在全国的影响力;三是编辑出版了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小说卷一套10册、散文卷一套8册、诗歌卷一套6册;四是办好一份刊物《里下河文学》年刊,2013年以来,共推出学术研究文章100余篇;五是策划一批研究课题。与《文艺报》《小说评论》合作,开设了“里下河文学研究”专栏,每年推出6篇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文章。2016年,启动了里下河文学流派长篇小说资助项目。2016年7月15日下午,“里下河文学流派长篇小说资助项目”签约仪式举行。著名评论家、施耐庵文学院院长、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费振钟和我会主席、著名评论家、泰州学院院长温潘亚应邀担任了评委,庞余亮、沙黑、顾坚、徐晓思等10位作家入选。入选作家中,兴化籍作家达6位。

2014年9月28日,在由《文艺报》社、江苏省作家协会、泰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里下河文学流派”区域的界定、作家概况、文学成就和特点、审美属性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全面揭示其文化特质、文化内涵,揭示其存在之由、变迁之故,并就其进一步繁荣发展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如作家鲁敏的思考是,对于已经离开或超越了里下河写作的作家,里下河地域的乡村伦理对他的浸淫、渗透、滋养,到底是彻底的不相干?还是有着必然的内部的联系?如果有,又有什么方向和多大程度上的?她认为,从地域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不管是昭通文学、西海固等地——这种胎记式的生而随形的阿喀琉斯之踵正是每一个地域写作者、每一代写作者的特征与最大辩识度所在,如果足够强烈足够成熟足够系统的话,实则可能也是对当代文学的一个贡献。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说:“里下河文学作家群为中国文学大家庭提供了许多好作家好作品。这是中国作协一直在关注的。我非常赞成專家们提出的许多观点,加大对里下河文学流派的研究力度,不仅向内研究其特点,向下追溯其起源,更应该向外、向上研究,把这个文学流派层次提升再高一些,向文化、人类学、哲学等领域深入。”

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与兴化本土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景象并不完全一致,在兴化地区,大多数关注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的评论家均非本土人士。除了为数不多的在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几位批评家外,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工作的批评家和学者们,仍相对较少。作为泰州地区唯一的公办本科高校,同时作为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长驻单位,当前泰州学院与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正积极组织省内特别是泰州地区文艺批评家们,走出高校,走向沉潜,关注遍布于兴化各地实际上又蓬勃丰富的兴化基层文学创作,深入研究当代“兴化地域长篇小说”的特殊风格,进一步从地域文化的影响、民间文人传统的延传、乡土叙事话语的集体选择和作家的身份体认、群体共性与作家个性的共融诸方面切入。在此基础上,力争通过泰州市文评协会与兴化文学界二者的对接与交流,做到既有益于基层的文学创作,又能够发现和提供评论与研究的对象。

由于当前对“兴化长篇小说现象”本土性的相关研究刚刚开始,并且很少是从了解泰州和兴化本土传统的研究者视角出发的(这对于研究地域文学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优势),该课题亟待深入。若能从兴化本土研究者的视野及对泰州悠久文脉的了解出发,在第一手的访谈调研基础上进行,那么最终的研究成果既能提供贴切的阐释,又能提供纠正既定理论偏颇的机会,进而推动理论研究与文学现象的良性互动。这对于泰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自身来说,实际上也有着接触地气和焕发生机的重要意义。同时,这更是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兴化、泰州乃至全省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举措。endprint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范小青曾在第二届“里下河文学流派”研讨会上曾提出:“由泰州牵头召开这样的研讨会,说明泰州的里下河文学氛围相当浓厚,有条件探讨这样的话题。这样的会议很有意义:通过文化和文学现象的研讨、宣介,可以提高一个地方的社会影响力,让外部的地区对泰州产生新的认识。”2012年4月22日,专程来给兴化授予“中国小说之乡”的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则指出,授予兴化“中国小说之乡”称号主要有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兴化有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值得继承;二是对当下兴化文学创作的一种肯定;三是面向未来,通过“中国小说之乡”的命名,带动兴化地区文学的繁荣。同时,吴义勤强调,“中国小说之乡”不仅仅是一个荣誉,而是作为一个起点,把它作为推动和繁荣长篇小说创作的举措,相信通过把兴化打造成一个作家的生活和创作基地、文学的活动基地,以及文学的研究基地之后,也希望每年的小说年度排行榜能在兴化推出、评比、发布。有了这样的表率后,对小说的创作和理论研究,也将有推动作用。

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对被人们誉为“里下河文学流派的重镇”和“中国小说之乡”的“兴化长篇小说现象”的研讨、宣介,进一步加大对以兴化文化核心区为代表的标志性作家群的研究,除进一步打造具有兴化地域特色的地域文学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整理兴化鲜明的地域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兴化的社会影响力,让外部世界对兴化和兴化长篇小说现象产生新的认识。

注释:

①尹哲:《在永恒的方式下——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之间的一种联系》,《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②胡颖峰:《地域作家群现象的空间批评》,《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7日。

③缪钦:《兴化被授予“中国小说之乡”称号》,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4/22/013190507.shtml。

④顾国华:《明代宗臣为学为官问题探析》,《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⑤李才栋:《白鹿洞书院考略》,《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第1期。

⑥毕飞宇:《推拿》,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页。

⑦李雅妮:《近时文坛“兴化现象”刍论》,《大众文艺》,2010年第20期。

⑧周卫彬:《关于里下河文学的几个关键点》,《文艺报》,2016年7月22日。

⑨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党建》,2014年第10期。

⑩李月明:《文化自信的意义、来源及表征》,《实事求是》,2015年第5期。

王侃、刘琳:《“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余华的“线索”》,《文艺争鸣》,2015年第3期。

汪政、晓华:《新世纪江苏散文论纲》,《南方文坛》,2014年第4期。

曉华、汪政:《里下河文学的多样性与阐释空间——兼谈文学流派研究的观念与方法》,《小说评论》,2015年第5期。

舒晋瑜:《江苏泰州“里下河作家群”崛起文坛》,《中华读书报》,2013年10月16日。

袁开建、顾日升、顾秀文:《兴化成为全国首家“中国小说之乡”》,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 04/23/013194432.s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里下河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扬州里下河蜂业科技有限公司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