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销瓷装饰中的西方审美趣味

2017-10-16 11:54:33赵成清
艺术设计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外销瓷器装饰

赵成清

⊙ 艺术家与设计师

中国外销瓷装饰中的西方审美趣味

赵成清

外销瓷是中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种类。16世纪以降,中国外销瓷贸易在欧洲日益繁盛,外销瓷的独特审美意蕴除了反映在造型、技术、风格、观念等方面外,其装饰纹样同样五彩纷呈,既保留了传统的中国意象,又体现着欧洲趣味,它见证了欧洲制瓷业的不断发展,同时充分显示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外销瓷;装饰;中国意象;西方趣味

Abstract: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is one of the key porcelains in the world,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as booming since 16th century.the Uniqu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the Export Porcelain is reflected through the modelling, techniques, styles and ideas,it also showed diverse and splendid decorations. These decorative images not only stemmed from Chinese tradition, but combined the European’s Interest with Chinese fantasy.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has witnesse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porcelain industry,meanwhile,it demonstrated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Key words:The Export Porcelain; Decoration; Chinese image; The Western taste

一、外销瓷装饰的溯源

瓷器(china),与英译中首字母大写的中国一词形音相同。英国汉学家波西尔曾说到:“瓷器确发明于中国,此则英国人亦承认之。故英文China之义,等于Porcelain。即在波斯,羡慕中国瓷器而仿制者已数百年;且有人称其国之瓷艺,乃由本土人发明,而非师仿他国者,然波文Chini,亦兼摄瓷义。”①在古代,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从意大利画家安德烈·曼坦尼亚的作品《博士来拜》(图1)与乔万尼·贝里尼的作品《诸神的盛宴》中,都可以看到对中国瓷器的描绘。在18世纪的英国,鉴于瓷器的精美外形与易碎特质,上层社会甚至将之比喻为女性,从而将瓷器与饮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形成独特的审美趣味。

在西方人的眼中,瓷器是中国文明的象征。中世纪时期的西方甚至认为中国陶瓷可以免受毒药的侵害。②在1298~1299年的《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可·波罗描绘了一个繁荣发达的中国,它的文明在那些精美的瓷器中可见一斑:“这里有最精美的瓷器,无论大小都质量极佳……在德化,能见到比其他城市更精美的陶瓷制品,它们从这里被运往世界各地。而且货源充足,十分畅销。只要花三个金币你就可以买到三个精美绝伦的瓷碗。”

外销瓷,是中国古陶瓷的重要种类之一,又称洋彩。《陶雅》中记曰:“乾窑瓷器不但画碧眼睛棕发之人,其于楼台花木,亦颇参用界算法,命曰洋彩。”在这里,“洋彩”主要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外销瓷。此外,在《陶录》中介绍外销瓷时也专门说明其目的是为了与西方商人“互市”。③中国瓷器的输出与贸易,在唐宋时期即已开始,中国瓷器早已在亚非等地开辟出艺术市场,虽然马可·波罗描述了物美价廉的中国瓷器,但葡萄牙人哥伊斯1541年却指出,中国瓷器的价格非常昂贵,一件瓷器的价格相当于数个奴隶的售价。

17~19世纪,虽然中国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对外政策上趋于保守,但与西方的交流并未阻绝,其体现在文化艺术领域,尤具代表性的当属外销瓷的输出和贸易,其中的著名事件即1792年英国政府遣华使马嘎尔尼携仿造中国的瓷器访华,最终,当英国使团返程时,乾隆皇帝又赠送了400余件珍贵瓷器作为礼物。外销瓷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景象,既反映出该时期欧洲的审美趣味,又能通过外销瓷的装饰折射出欧洲的政治经济与历史文化。这些外销瓷主题多样,其装饰风格的灵感来源既包括宗教神话,包括对纹章、钱币、工艺的想象加工,大致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航海、肖像、地理、狩猎、宗教、欧洲室内与室外景象、神话、名流、情色以及日常生活等十一类。

外销瓷的起源显然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既有官方的礼物馈赠,也包括中西方的各种贸易。据统计,自1602年至1682年的80年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输入西方的中国外销瓷多达一千六百万件以上。在早期,中国瓷器由阿拉伯通往波斯与埃及转运至欧洲,但15世纪末,葡萄牙开辟了经过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道,最终于1517年抵达广州,这为外销瓷输出到西欧国家开启了一扇窗口。在最早的记录中,明代嘉庆时期(1522~1566年)就有专门为葡萄牙市场定做的装饰图案。在一件蓝色釉下瓷上面,描绘有葡萄牙皇家纹章、圆环、拉丁文与葡萄牙文,以及由荆棘冠冕围成的耶稣符号,这种纪念性的标志与光洁的中国瓷器相结合,流溢出一种中西结合的特殊趣味。因而,自16世纪晚期开始,一些耶稣会及其他团体就开始向中国陶瓷厂订制产品以庆祝宗教仪式与集体活动,在很多外销瓷的装饰中,都能看到耶稣会的礼拜日场景以及普通的日常生活。截至17世纪下半叶,在清朝康熙皇帝统治期间,来自英、法、荷兰的许多私人开始在巴达维亚④订制成套盘碟器具,上面绘有纹章,这些纹章图案多源于欧洲的绘画、素描与藏书票等。有一段时期,纹章瓷销售在欧洲大获成功,西方的商人很快意识到,一方面应该重视陶瓷的功用,另一方面,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对于市场的开拓也尤为重要,因此他们开始尝试将更多的西方图案应用于中国陶瓷装饰中。

外销瓷的装饰风格很大一部分基于对西方艺术作品的模仿,如明代外销瓷上的装饰图案多取材于16世纪至18世纪西方的素描、油画与版画。在18世纪早期,欧洲商人甚至开始将素描与模型送给中国窑厂拷贝,以要求装饰风格与陶瓷的对应。

图1:安德烈·曼坦尼亚《博士来拜》(1495~1505年),布上油画,高48.6厘米,宽65.6厘米,洛杉矶盖蒂中心

图2:青花人物纹盘,直径33.8厘米,1700年

图3:青花描金耶稣受洗图,直径50.8厘米,约1715 ~1725年

在外销瓷的装饰色彩上,白瓷、骨瓷与粉彩瓷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与不同阶层的审美风尚。在18世纪初,外销瓷的种类主要可归为景德镇生产的蓝色釉下彩。发展到康熙年间,外销瓷的许多装饰内容都以中国本土的图案为主题,如宫廷生活与山水园林,当然,这一时期,粉彩也应时而生,这些色彩斑斓的景象多是对西方绘画的模仿。18世纪20年代粉彩珐琅的引进促进了欧洲版画中的景象在中国瓷器上的广泛出现,这些作品光泽亮丽、色彩多样,包括有玫瑰红、黄色、紫红色、绿色、褐色、黑色、白色,忠实再现了欧洲绘画风格。从雍正(1723~1735年)到乾隆(1736~1795年)大部分时期,这些色彩都十分流行,并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

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与审美趣味的变化,新的装饰风格同样在18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即英国硬质骨瓷。在欧洲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版画后下,中国工匠改良了传统的陶瓷装饰,他们以精细的线描勾勒出欧洲版画的轮廓,继而,以单纯的墨色进行装饰。毋庸置疑,与风格华丽的珐琅彩相比,骨瓷创始人托马斯·弗莱在瓷器配方中掺入牛骨为主的动物骨灰,使骨瓷的色彩和装饰显得别具一格。溯源历史,中国外销瓷既向西方输出了崭新的工艺与审美,同时,其装饰风格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来自于对西方绘画技术的学习与改进,例如,这些陶瓷中所展现的焦点透视、明暗阴影及三维空间。更为明显的例子是白瓷,白瓷中的重要成分—锡产自欧洲,中国艺术家则将之与其它色彩混合,从而制造出欧洲绘画中的阴影效果。

图4:阿喀琉斯浸礼图餐盘,釉上彩绘描金,直径42厘米,约1737 ~1740年

图5:釉上彩绘描金,直径36厘米,高15厘米,1795年

二、外销瓷装饰的中国意象

在中国外销瓷装饰中,主要包括东亚风格、阿拉伯风格与欧美风格。其中,输入欧洲的外销瓷装饰特色明显,夏鼐曾依照题材将中国外销瓷分为四类:1、纹章瓷;2、人物画瓷;3、船舶图;4、花卉。⑤16至18世纪,随着外销瓷贸易业在欧洲的发展,其技术与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在外销瓷的装饰上,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图像,并表现出了审美趣味。

18世纪初,中国与日本的白瓷以及一小部分青花瓷开始出口欧洲,随后,欧洲对部分瓷器进行丰富的装饰或描金,为了扩大市场,中国与东方主题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外销瓷装饰中,如荷兰的陶瓷厂一度模仿了日本的柿右卫门风格以及伊万里风格,而中国的五彩瓷与粉彩瓷同样被仿制与革新,这些传统瓷器熟为人知,在荷兰为阿姆斯特丹的邦特瓷,而在英国则是“捶打”(clobbered)瓷。

在外销瓷各种装饰题材中,中国意象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中,山水、植物、花卉、动物、隐士、僧侣、士大夫的生活以及吉祥图案都是装饰的主要内容。出于对瓷文化的迷恋,具有浓厚中国象征意味的龙、孔雀等物也出现在外销瓷的装饰表面,但西方显然缺乏对这些形象的深入了解,而对于游鱼与蝴蝶等鱼虫所隐喻的濠梁之辩和蝶恋花等典故,他们更无从得知,这种审美隔膜还体现在以服装、宗教等题材表现的艺术品中。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执政期间,其情妇芳丹伊公爵夫人在宫廷中掀起了一股时尚的潮流,主要源于对中国装饰风格的迷恋。由当时的法国绘画与服装中,可以见证这场流行的时尚运动,中国的陶瓷画家则依据西方传来的美术原作对外销瓷进行了装饰。在一件青花瓷盘上,其装饰内容复制了欧洲艺术家罗伯特·博纳尔兄弟的版画与雕塑《音乐会》,盘的中央是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欧洲乐师,环绕人物四周的八片花瓣中再现了中国的古典山水画特征(图 2)。

同样糅合的中国意象还出现在基督教主题的外销瓷上,早期进口或定制中国瓷器的欧洲国家多信奉基督教,因此,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装饰图案广泛见于外销瓷中。1712年法国传教士殷宏绪在中国写了一封信,信中提道:“在良莠不齐的商业废墟中我买到了一件小盘,我对其珍视程度超过以往千年的精美陶瓷。在这个盘子的中间画着一个十字架,它介于圣母与圣约翰之间。我获悉这种陶瓷有时候被运往日本,但在16或17年前,此类商贸被勒令停止。很显然,日本基督徒在受迫害时期利用了这一艺术制作以获得西方绘画的秘密,这些器具与其它物品一道被装进板箱以逃避基督教敌人的警戒。这种虔诚的技巧最终被发现,他们视之为虚设之物,这也导致了景德镇后来停产此类器具。”在一件康熙年间景德镇御窑制作的青花碗上,一位牧师的父亲订制了基督教主题的装饰物(图3)。在碗身的图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之上,两侧分别为圣母与圣约翰,但其中的神却是东方的人物造型,当神圣肃穆的宗教象征—十字架由岩石中升起时,十字架的上方出现了几片云彩,可以看出,无论是岩石或云彩都体现着十足的中国审美趣味,此外,在碗底还有一个灵芝的标志,这种中国传统中长生不老的象征被运用于此,使得原本的悲剧氛围被冲淡了许多。无疑,这正是文化转译时中国工匠对西方“神”的理解。在中国的绘画中,画家从不致力于渲染悲剧,因而在另一件以“施洗”为装饰主题的外销瓷盘上,基督赤脚奔来,姿势滑稽。在基督的上方,圣鸽伫立于飘带之上,在盘子的边沿装饰上有四个长着翅膀、相貌奇怪的裸体儿童,无疑喻指着天使。他们中的两个手执花篮,另两个则拉动着字母卷页,上面写的字母是“Mat.3.16”,这一场景描绘出自圣马太福音的第三章。⑥显然,中国的工匠并未意识到该题材的严肃性,因为在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目中,诸如“观音菩萨”、“弥勒佛”、“道教三星”这样的“神”总是令人快乐的。不过,虽然宗教题材在外销瓷装饰中占据重要位置,但该类器物多用于宗教仪式的场合,其祭典和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功能,因而,也鲜有外销瓷餐具以耶稣受难等主题为装饰内容。

中国外销瓷,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装饰内容,晚明时期,山水、花鸟、戏曲、小说、神话故事等主题都在外销瓷的装饰中得以体现,部分文人甚至参与瓷器的设计和生产。而在西方向中国订制的外销瓷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宫廷场景抑或宗教神话都打上了中国工匠的主观印记,尽管他们尽可能去真实描摹订户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对外在文化与历史的深入了解,这种表现经常转变为一种奇特的糅合、西方面孔与中国服饰的结合、中国山水装饰着西方的故事主题等。这些装饰风格是多样且新颖的,却又难免良莠不齐。

图6:釉下蓝瓷盘,直径27.1厘米,1710年

图7:釉上彩绘描金碗,直径15厘米,高7厘米,1740年

三、外销瓷装饰的西方题材

外销瓷装饰中固然再现了许多中国主题的景象,但真正满足西方市场的仍以西方题材为中心。其中,一类是宗教与神话题材;一类是纪念性题材,如肖像、纹章;另一类则是生活题材,既包含了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海洋国家的航海题材,也包括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题材,如狩猎、游玩、劳作等场景。

在中国外销瓷中,宗教与神话主题的装饰陶瓷非常受欢迎。荷兰与东印度公司曾大量订购茶叶、餐具以及基督教主题的陶瓷,这些瓷器上复制着天使报喜、基督受难、基督复活、耶稣升天、牧人来拜等场景,让人想起16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在一只墨彩描金的盘子上,表现的主题为“末底改的胜利”,该主题源自“以斯帖记”,描绘了末底改由宰相哈曼在前引路,骑马凯旋的场景。在另一组1710年左右的咖啡壶上,花瓣形的面板围合着一个涡卷装饰,图案的主题描绘着“欧罗巴与公牛”的神话。神话与寓言故事之于西方人,正如诗歌哲学之于中国人,它能够体现出智慧与反思,在一件外销瓷的装饰上,图像是意大利艺术家弗朗西斯科·阿尔巴尼所描绘的伯吉斯宫殿,该画再现了古希腊的“四元素”,而另外一幅陶瓷作品表现了“阿喀琉斯之踵”的由来(图4)。在强调寓言的诙谐性方面,动物经常会被西方艺术家作为诉说与表现的主题。有一件外销瓷上面,描绘着一只困于陷阱中的狐狸,正遭受着身旁观看的鹅的嘲笑;另一件制作于1795年的作品上,陶瓷艺术家以蓝色珐琅装饰瓷器的边沿,以墨色描绘着一只狐狸在一只母鸡和四只小鸡面前攻击着一只公鸡的故事,绘画的线条简洁、情节生动,趣味十足(图5)。

肖像艺术创作,是西方美术史中重要的传统,体现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类型的艺术中,外销瓷艺术经常巧妙地将肖像创作融于其中。在外销瓷装饰图案中,西方权贵的纪念性肖像十分常见,这些作品或根据版画复制而来,或仿自于油画作品。在一组制造于1725年的外销瓷上,装饰图案的主题是“达夫与妻子”,该作品的装饰来源来自荷兰版画,据说主题中的达夫与妻子是对1729年至1731年荷兰V.O.C总督杜文与妻子安娜的再现。另外,在大英博物馆、利摩日的阿德里安国家博物馆,马萨诸塞州的科普兰收藏中心,一些单个或群组的陶瓷肖像雕塑亦屡见不鲜。

由于早期海上贸易的兴起,许多海洋国家都萌生了对航海与地理题材的极大兴趣,因而,外销瓷装饰主题还包括了海船、航运、海战的图景。在“南海一号”、“黑石号”等考古打捞的沉船中,大量向外输出的瓷器展现了中国古代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但这些外销瓷中,又体现了历史沿袭下来的风格转译。例如,在一件康熙年间的仿日本伊万里风格的青花瓷盘上(图6),其边沿装饰图案分成六块,包括花瓣、网纹以及在花丛中嬉戏的婴孩,盘子的中央描绘着正在航海的欧洲商船,这种船只极具程式化,经常表现在日本伊万里瓷器而非中国外销瓷中,但恰恰这种相对罕见的图案表明中国外销瓷在对外交流中所呈现的多变性。例如,该作品并非完全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所订制,而是融入了具有日本经历的贸易商的个人思想。而在另一件瑞典东印度公司订制的广彩船纹碗上,除了绘有主题的船舶之外,碗上还特意题写了船舶名称、航海时间以及船长姓名,以此旌扬其海上霸权。

在记录生活场景的外销瓷中,运动、娱乐与休闲的图像更为常见。18世纪后半叶,运动主题的油画与雕塑在英国与美国广为流行,上层阶级对于渔猎、赛跑与斗鸡十分崇尚。当时,英国艺术家詹姆斯·薛穆描绘打猎的版画被广泛模仿,并用于装饰粉彩珐琅,官窑颜色的釉上彩,这些极具特色的外销瓷一度在贸易中倍受青睐。而相对于英法等国艺术家对狩猎、渔钓题材的强调,荷兰艺术家似乎更擅长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种自然的诗意。如图7所示,在许多中国瓷坯上,都可以看到诸如“采樱桃”与“摘苹果”的浪漫景象。

四、外销瓷装饰的艺术特征

明清以降,外销瓷器出口量巨大,与内销瓷器不同,外销瓷折射出欧洲顾客的消费观念与审美趣味,却并不为中国文人阶层所看重,《景德镇陶录》称外销瓷“虽然炫彩华丽,而欠雅润精细,可供闺阁之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⑦事实上,由于外销瓷的商业特征,制造之初便决定了其消费图像的内容。在西方向中国订制外销瓷的过程中,传教士将西方素描、版画、地图等范本带到广州,西画中的透视、构图、色彩等创作手法也随之传入中国,从而使外销瓷在中国工匠手中生发出新的面貌。

在透视方面,部分外销瓷装饰图像中不仅采用了散点透视,还汲取了焦点透视的优长,这些透视的组合有时运用的不尽正确,但却富有创意。在构图上,“堆砌夸张、开光填充”的连续纹样极具代表性,《饮流斋说瓷》曰:“洋彩之中,尤以开光中绘泰西妇孺者为至精之品。至于花鸟,亦喜开光。又有不开光者。所用颜色,纯似洋瓷。”⑧清代中期以来,中西合璧的图案构成在外销瓷上屡见不鲜,画工们多以开光填充的方法协调中西方的图像,由于未谙西方画稿的深意,难免留下各种错漏。除了要求中国工匠尽可能按要求绘制外销瓷装饰图案,欧洲人还对瓷器的外在形式作了进一步的美化,为了进一步衬托外销瓷的名贵,他们用镶金嵌银及安置底座等方式进行修饰,从而使得外销瓷的装饰更显华丽。

在色彩上,外销瓷装饰同样发展出新的意趣,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设色,多追求“水墨至上”的墨色,但在外销瓷制作中,情形则大不相同,制瓷工匠的审美虽受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仍以外在的需求为创作基础。伴随着珐琅彩的传入,宫廷造办处在烧制瓷器时,能够将欧洲铜版画和蚀刻画所追求的明暗与光阴真实再现出来,西画创作中的物体固有色、环境色和光源色也开始为中国工匠所了解,按照欧洲铜版画的样式,外销瓷创造出金彩衬托的墨彩珐琅,另以铁红彩装饰瓷器,由此改变了以往单纯墨线勾勒的单调与乏味,而代之以高雅绚烂。如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清乾隆开光西洋风景图碗”,碗外装饰中色彩写实却不乏神韵、以平远的透视与简洁的笔法描绘了西洋城堡和人物。

清代康熙时期,粉彩作为一种釉上彩瓷开始出现,它在五彩蓝绿、红黄、黑紫色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珐琅彩中的胭脂红与锑黄,从而丰富了外销瓷装饰的色彩,在摹绘欧洲油画、水彩画或版画方面,它能够细致入微地将西画技法表现出来,如《西风之神劫掳走花神图盘》《帕里斯的审判纹盘》等作品。

总之,由中国外销瓷装饰技法中可以看出,明清画家和工匠已经开始主动学习西洋画的明暗、透视与色彩,如广州十三行对西方美术图像的大量复制,但恰如美国学者科比勒在《中国贸易瓷器》中所说的那样:“买主有目的地特别订制的瓷器,发展了东西方的联系,即使是完全由西方人提供的设计亦常常下意识地表现出中国风格的影响”⑨,该言论正表明了外销瓷中西方审美趣味的中国化特征。

结语

元明时期,西方的中国瓷器收藏较少,但17世纪以后的海上贸易将异国风情的中国外销瓷带到了欧洲。1664年,法国成立了第一家中国公司;1670年,路易十四以青花和五彩瓷修建了“瓷宫”;1700年,安菲特里特号从法国拉罗切利港口远航至中国并带回181箱瓷器,中国的瓷器逐渐为西方人所热爱。从购买、定制到仿造,中华文明以外销瓷的传播途径促进着西方的启蒙,从象征意义上说,外销瓷代表着中国艺术对西方艺术的观照与改造,同时,它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欧洲社会的生活习惯及审美理念。从“中国风”对欧洲绘画、服装、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影响,到外销瓷在文学、历史、宗教、神话以及现实生活等装饰题材上的表现,“东风西渐”开始汇成一股潮流,中国外销瓷贸易在西方市场日益繁荣,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在不断追求着对中国外销瓷的进一步润饰,在此基础上,他们最终成功制作出属于本土的精美瓷器,美第奇、代尔夫特、迈森、韦奇伍德等瓷器开始享誉欧洲世界。

在《华丽的罗可可艺术》一书中,胡德智如此说道:“罗可可艺术无所不在的曲线趣味,其模范正是中国工艺品,特别是极柔软的瓷器的曲线”⑩。将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归于中国瓷器的影响,结论未免过于草率,但二者显然有着类似的形式和趣味,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指出中国古代美术素以装饰艺术见长,“法国当十八世纪流行罗可可式,于装饰美术上,很采取中国体式”⑪。在18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笔下,《中国花园》《中国捕鱼风光》等作品无不反映了中国美术的审美趣味,在罗可可艺术家的中国风景中,充满了异域想象,同时也可以看出以中国陶瓷为代表的装饰艺术的影响。

中国古代外销瓷装饰,是艺术史中的一个断面,其形式构成、装饰主题以及审美意趣都见证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并生动再现了航海贸易时期中西方的社会发展状况。在外销瓷的制作和流通过程中,其装饰图像的传播充满着文化的融合、想象和误读,但正基于这些认同与差异,中国瓷器文明才真正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口。20世纪20年代,欧洲汉学家与中国美术收藏家的审美鉴赏趣味开始由绘画转向陶瓷,在1909年,R.L.霍布森就发表了《宋元时期的瓷器》一文,到了1929年,他已经能够对元青花做出鉴定。此外,早在1921年,英国伦敦就创办了东方陶瓷学会,其中的十二名成员中,包括九位收藏家和三位博物馆专家,均对中国瓷器有着深入的了解。

迄今为止,中国外销瓷广泛收藏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中,它们以新颖的形式,复杂的造形、繁多的色彩,以及强烈的西方审美趣味,吸引着各国观众。在西方人眼中,外销瓷优雅、美观、实用,能够满足不同阶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购买外销瓷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与现代时尚。在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外销瓷装饰中,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对现实生活与理想目标的审美体验,这些政治、宗教、历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景象,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由于中国外销瓷在世界各地的不断流转,使早期的全球化时代也开始来临。

注释:

① (英)波西尔:《中国美术》,戴嶽译,蔡元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年,第203页。

② (英)让·米歇尔·马桑:《从马可波罗到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欧洲早期的中国陶瓷热》,张敢译,《装饰》,2009年第1期,第48页。

③ [清]兰浦、郑廷桂:《景德镇陶录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第80页。

④ 今印尼首都雅加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所属地,自此开始了两个世纪的海上贸易。

⑤ 夏鼐:《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文物》,1981年第5期,第7页。

⑥ 《马太福音》第3章第16旬的场景:“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⑦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嘉庆二十年(1815)刻本。

⑧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杜斌校注,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⑨ 胡光华:《18世纪中国外销瓷绘西洋画装饰的发展》,《艺术探索》,2016年第10期,第82页。

⑩ 胡德智:《华丽的罗可可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85页。

⑪ 高平叔编:《蔡元培美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81页。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M590885)阶段性研究成果。

The Western Taste of the Decoration in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Zhao Chengqing

J18; J527; J05

A

1674-7518(2017)03-0098-06

赵成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博士后

猜你喜欢
外销瓷器装饰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古今农业(2022年2期)2022-08-15 01:40:30
鲤鱼旗装饰坠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34
装饰圣诞树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58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44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中华戏曲(2019年2期)2019-02-06 06:54:28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财富堂(2016年7期)2016-05-14 08:55:25
DIY节日装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