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民
向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
孙德民
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在戏剧创作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漫长的五十多年,不管时代的更迭,戏剧创作观念的千变万化,我都恪守着创作需要紧紧地与生活融合在一起,至今,我仍有自己的农村生活基地,有众多经常联系的农民朋友。近年来,我写的所有农村现实题材的剧本,几乎都是在生活中捕捉的戏剧种子,在生活中发现的人物、故事和捡拾的语言,甚至剧中有张力的人物关系,有情感烈度的矛盾冲突,也都是在生活中选取的。我相信,生活永远不会重复,戏剧,永远是生活对作者的震颤,也永远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层开掘。因此,要提高戏剧的原创力,有写作技巧问题,有作家的艺术积累和文学积累,但是更需要的是生活积累。只有鲜活的生活,才能让我们的原创有驱动力,让我们在创作中做到对寻常生活的不寻常表现,对熟悉的人物做“陌生化”的表达,我们的创作才能有创新、有突破、有个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把自己的身心融入人民,在深入生活中,挖掘最鲜活的题材,在与人民的交往中体悟最真挚的情感,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和丰富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
论坛现场(曹志钢摄)
我想举一个例子。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修改电影《青松岭》,我和张仲朋去燕山深处的青龙县七道河村深入生活,在那里大约住了七个多月,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特别结识了当时的村支部书记张平义,他是全省著名的带领群众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勤勤恳恳,朴朴实实,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从“土改”时就当干部,多少年来,没有多吃集体一粒粮食,没有多拿集体一根秫秸,我就住在他们家,除了满墙的奖状,就是一个装米的纸盒子,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带领全村修坝开了上千亩的稻地,植了五千亩松杉,还有层层叠叠的梯田,七道河村成了全省学大寨的典型,《河北日报》用一整版篇幅宣传他的事迹,为此,他又兼任了县委副书记。但是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村的支部书记,不可能不抓阶级斗争,不可能不与“阶级敌人”“四类分子”和“资本主义尖子”斗争,不可能不与群众产生诸多的恩恩怨怨,再加上农村的宗族、家族关系十分错综复杂,作为一个村的基层干部,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不可能不说过头话、错话,不可能不办过头事、错事……后来,所有埋下的种子,所有的不满和反抗都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爆发了,张平义的支部书记、县委副书记都被撤掉了,人们对“极左”思潮的不满,对“四人帮”的仇恨,一股脑地发泄到他的身上,不仅他所有的成绩都成了错误路线的产物而被否定,他也不得不挂着牌子天天挨批斗,当时有人想杀害他六岁的儿子,后来,在他死去的时候还险些发生拦棺的事……
当时,我在承德话剧团当团长,知道这个情况后,在一个深夜,用汽车跑了四百多里路,把他接到了承德话剧团,给他改善生活,给他看病……他天天泪流满面,感到委屈、不平……后来我调到省里,知道他几年后带着满腹哀怨,带着与乡亲们深深的裂痕死去了。当时,他的儿子离开了家乡,进到城里,而且发誓永远不回七道河村。
然而,隔了三十多年,当我又回到这个村的时候,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十年后,恰恰是张平义的儿子当上了支部书记兼村主任,而且在“海选”中连选连任,威信非常高。我真的很奇怪,前些年人们怨恨他的父亲,甚至有人想杀他,人们与他们家有着深深的矛盾,前些年,他曾发誓永远不回来。而今,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我一连去了四次,住了近两个月,一户一户地采访,一个人一个人地长谈,我惊疑地发现,这个刚刚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太不一般了,太了不起了!他懂得面对,懂得低头,懂得赎过,懂得承担,他没有轻轻地翻过那页历史,没有回避当年与乡亲们深深的矛盾,他从历史的自省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他直面困局,背起了个人与父一辈的历史责任,甚至背起了政策的责任,他决心要弥补父一辈的过失和与乡亲们的裂痕……整整两年,他走遍了全村的家家户户,访遍了所有被父亲伤害过的人,低头也是大勇气,承认也是大智慧,他用自己的真心、热血和深情消解了过去的矛盾和积怨,其间,他经历了许多内心的痛苦,母亲的斥责和威胁,妻子的哀怨,对方的冷遇和讥讽,甚至被父亲当年伤害过的人痛打……最难的时候,他默默地坐在父亲的坟前,倾诉自己的委屈,是啊,父亲当年把天捅个窟窿,如今冰雹都砸在自己身上,然而,他最终走过来了。于是,我根据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群人物创作了话剧《雾蒙山》,开始我是写主人公忧患和谐的意识,写他父债子还,就像中国有句俗话,“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想团结一切人,消除仇恨,在后来与这个人物的不断接触中,发现他在困惑中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农民的不满总要有个发泄的对象,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主人公在历史的反思中渐渐地有一种自省和责任。于是,他不仅面对,更重要的是承担,他偿还的不仅仅是感情债,而且是路线债、政治债,他在替我们党承担责任,这是主人公精神价值的提升,只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正是因为塑造了这样一个主人公,塑造了一群当年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 ,《雾蒙山》才成为一部真正从生活中产生的原创作品,它获得了“五个一”“文华奖”“十大精品工程”“曹禺戏剧文学奖”等等荣誉。
生活和创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充满波澜壮阔、起伏矛盾的新农村的现实中,去寻找、捕捉和发现这一代农民的“魂”,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才能找到反映这一代农民的戏剧种子,只有生活才是戏剧创作的原动力,正是这个原动力,才让我们发现了主人公在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中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一种艰苦历程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让我们发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一种精神和灵魂的高度。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身心紧紧地贴在裸露的大地上,深深地向生活弯下腰去。
孙德民:河北省文化厅原巡视员、河北省演艺 集团艺委会主任、国家一级编剧
责任编辑:蔡郁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