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咪
“提起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和了个三哥哥,他是奴的知心人……”高亢的唢呐,激荡的乐曲,嘹亮的信天游。是谁在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坡上用最纯真的声音拨动我们的心弦!
陕西榆林,一个普通而又响亮的名字。这是一个沉淀了数千年历史文明而又重新演绎着现代文明的神秘地方。走进位于中国大西北的陕西榆林,这里历史文物遗存虽然没有陕西关中地区丰厚,山水风光也没有陕南那样秀丽,但它浓郁且独有的边塞文化和如诗如画的大漠风情却让人难以忘怀。
夜色中的榆林城墙
榆林独韵的历史文化遗留和浓墨重彩的自然风景都被世人啧啧称奇,它是黄土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水乳交融之地。有蜿蜒逶迤的明长城和“天下第一台”镇北台,有“沙海明珠”之称的红碱淖,还有名冠边塞的红石峡、道教圣地白云观、以及浑然壮丽的毛乌素沙漠……人们总是留恋于她俊美的风光和深沉的历史气息,却常常忽略了她深沉的背后埋藏的无数历史故事。以史而论,上溯秦汉,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榆林属上郡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使京城咸阳与北疆保持联系,在沿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修筑直道,即今“秦直道”遗址。当时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长子扶苏忧虑。扶苏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不同意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今绥德一带监督蒙恬的军务。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临终以前,曾嘱召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合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望月台,后葬于今绥德县老城区疏蜀山顶。墓冢很大,形成小山丘,人们后又在墓顶建一木质小楼,称八角楼,民间又称“太子冢”。
往事如烟。今日的扶苏墓,静静地安卧于此,但那段令人欷歔的历史,仿佛发生在昨天。
秦太子扶苏墓
底蕴深邃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文人雅士观摩品鉴,吟诗作赋,榆林也不例外。唐朝诗圣杜甫的诗《塞芦子》,唐朝另一位诗人韦庄的诗《绥州作》,还有宋代范仲淹镇守延绥时写下的《渔家傲·麟州秋词》,每字每句都寄托着对榆林无限的深情。而榆林名气崭盛,当首推康熙帝。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大帝亲征噶尔丹叛乱驻跸榆林时,有一首《出塞》诗写道:
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
冰泮长河堪饮马,月来大野照移营。
邮签纪地旬余驿,羽辔行边六日程,
天下一家无内外,烽销堠罢不论兵。
诗文表达了康熙决心平定叛乱、统一天下的志向。凭借一代帝王之威,榆林(即诗中驼城)便以军事重镇,为天下更多的人所知晓。
毛泽东在榆林清涧写下《沁园春·雪》
然而,榆林真正名气大振,更应归于中国革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1936年2月,大雪纷飞。长征初到陕北的毛泽东,征尘未洗,便在东征途经榆林的清涧县高家洼村,写下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千古名句,如雷贯耳,独领风骚至今!1942年,榆林的佳县民歌手李有源,写出了“东方那个红,太阳那个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曲《东方红》,唱遍全中国!1947年重阳节,毛泽东在佳县道教圣地白云观真武大殿,据说信手拈出一支“日出扶桑树”,也传遍民间。1948年3月23日,在榆林8个县辗转了一年零五天的毛泽东,从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柏坡。站在船头,回头眺望,毛泽东只说了一句话:“陕北是个好地方!”一阕词,一首歌,一支签,一句话:“震古烁今,名冠榆林,何其煌煌也!”自此开始,榆林便同毛泽东紧紧地连在一起。这词,这歌,这签,这话,成为毛泽东留在榆林的四段佳话。
先贤趣闻轶事,帝王诗篇流传,领袖四段佳话,让榆林声名大噪。
榆林的传奇人物
榆林的博大精深来源于居住在这片风情边塞上勤劳睿智的人民,民间有三国貂蝉,米脂人,吕布绥德人,于是榆林便有了“米脂婆姨绥德汉”之美誉。然而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魅力远非一句“米脂婆姨绥德汉”所能包括。
壮美阳刚、粗犷苍凉的榆林,陶冶了无数极富英雄情结的人物,政治的、军事的、科技的、文化的,具有雄才大略者何其多也。在此仅列数位,便可窥见一斑:
一代闯王李自成——米脂人。有联概括其一生:“十世务农,一朝奋起,屡经挫折,再接再厉,喜观驰驱中原,兵临湖广,到处开门迎降,父老争颂救民恩;莫信天命攸归,十八子当主神器。百战经营,万姓仰望,连获胜利,愈进愈勇,终得定鼎长安,马踏幽燕,沿路关河无阻,君臣忙演登基礼;应叹人谋不藏,九宫山空留悲风。”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位推翻明王朝的农民起义领袖,称颂其乃“陕人的光荣”!
忠勇大将杨继业——神木人。神木古称麟州,北宋时,杨继业等杨家诸将就战斗在这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古战场。杨继业抗击契丹,精忠报国,世有英名。杨家将的故事,至今见于戏剧舞台,妇孺皆知。可谓一门忠烈,万世流芳。
建筑奇才宇文恺——靖边人。隋文帝时兴建大兴城(即长安),宇文恺任营建新都副监,负责规划设计。该城规模宏大,布局齐整,奠定了唐长安城的基础。炀帝兴建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规划设计,宫殿更为富丽堂皇。宇文凯在设计大型宫殿建筑时,使用了比例尺,绘有平面图,并制定立体模型。此技术放到今天,也居先进。
报界宗师张季鸾——榆阳区人。其毕生从事新闻事业,曾为孙中山起草《大总统就职宣言》,成为“中华民国”建立的第一条新闻。其后出任《大公报》总编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被尊称为“政论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35年作《寿张季鸾》誉其为:“日日忙国事,时时念国仇。豪情托昆曲,大筆卫神州。”他病逝后,毛泽东亲致唁电,周恩来、董必武唁电日:“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矜式”。
纵观榆林之人杰,或大闯大干,或大忠大勇,或大智大慧,或大笔大书,此大气质代代传承,在当今治沙英雄石光银和治沙女杰牛玉琴的创业史上,依然大放光芒。
人文榆林甲天下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端,衔接晋蒙宁甘四省区。面积43578平方公里,人口360万,辖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子洲、清涧、吴堡12县区。榆林境内,从东到西,长城如巨龙而舞;自北向南,黄河似天河而泻。以长城为界,北望大漠风光,南眺黄土风情。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神奇壮美,雄浑苍劲。
历数榆林人文景观,多达2000余处,可圈可点者,亦不在少数。
榆林之大,辽阔无垠。地上,羊枣薯豆,应有尽有;地下,煤气油盐,国内罕见。中国最大的煤田、气田、盐矿在榆林;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煤田矿井在榆林;西气东输最大的首发气源、西电东送最强劲的后发电源在榆林;榆林拥有全国第一产煤大市的头衔,被国务院列为唯一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是一个源源不竭散发着光和热的地方。
榆林矿产资源之博大,一组数据,更加对榆林了然于胸:以土地面积和矿产资源总储量来计算,榆林每平方米地面下,平均有煤6吨,有天然气100万立方米,有岩盐140吨;按全市人口来平均,其价值人均1370万元。缘此,“榆林是中国的科威特”“榆林是中国的加油站”的说法,便不胫而走。
榆林,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更是文化的圣地、民歌的富矿。特色文化源远流长。悠扬顿挫的信天游,奔放豪迈的大秧歌,气吞山河的腰鼓。还有千姿百态的石雕,惟妙惟肖的剪纸。恰如生活中最真实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
像《三十里铺》《赶牲灵》等经典信天游,蕴藏于民间,辐射于神州,代代相传,久唱不厌,长盛不衰。究其原因,答案是:根基之深,深不可测;源头之远,远难丈量。东到山西,西去宁夏,北上内蒙古,南下延安,虽有同类文艺样式,但皆为流而非源,皆为毛而非皮。源之不涌,流将必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榆林文化的精深,正在于此,它是榆林这块宝地的气与脉、灵与魂。
物华天宝,榆林的魅力无限,好似一个磁场,吸引你去追溯,去挖掘,去感动,去收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