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啸虎
第三次英阿战争简史
众所周知,1838—1842年和1878—1881年,英国曾两度发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结果都以实际上的失败而告终。1881年,英军撤出阿富汗,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随即通过内战重新统一起四分五裂的阿富汗王国。紧接着,这位国王聘请外国专家、引进工业机器、建立工厂、改组军队,进行起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后人普遍认为,正是在阿卜杜尔·拉赫曼统治时期,阿富汗作为现代民族国家才渐具雏形。
杜兰德线
阿富汗始终处于英国和沙俄“大博弈”的中心,如何处理与这两大帝国的关系,决定着阿富汗的命运。阿卜杜尔·拉赫曼明白,两大帝国争霸中亚的格局不允许阿富汗完全不偏不倚。他不惜与英国人签订《甘达马克条约》,将阿富汗的外交事务交由英国控制,借英国势力遏制沙俄在中亚的扩张。尽管阿卜杜尔·拉赫曼多次与英国意见不合,但联英制俄始终是他外交政策的出发点。通过联英制俄,阿卜杜尔·拉赫曼解决了阿富汗与沙俄的边境危机,暂时避免了沙俄对阿富汗的军事威胁。然而,英国人不会轻易忘掉两次战争的失利,他们时刻准备对阿富汗卷土重来。
1893年9月,英印当局向阿富汗派来外交使团,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划定边境线。划界问题由时任英印当局外务大臣莫蒂默·杜兰德主持,他作为英国国王全权代表,与阿富汗国王阿卜杜尔·拉赫曼的两位全权代表具体划定了著名的“杜兰德线”。这条长达2640千米的邊境线将普什图人聚居的普什图斯坦地区一分为二,一半位于英属印度境内,另一半位于阿富汗境内。那部分英属印度领土后来被巴基斯坦所继承。所以,普什图人至今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边界一侧,另一半在阿富汗边界一侧,普什图斯坦地位问题始终悬而不决。“杜兰德线”是否有效,一直受到争议。自“杜兰德线”出台以来,阿富汗的18届政府中只有4届政府接受该划界协定。
谈判过程中,阿卜杜尔·拉赫曼曾表示:“如果你们(指英国人)把这些地区与我们同族同教的边境人民割裂出去,将有损于我在臣民心目中的威望,将削弱我的地位。而我的被削弱,也将有害于你们的政府。”他在喀布尔举行的宗教人士会议上呼吁边界各独立部族进行“圣战”,驱逐异教徒的占领。他还写了号召“圣战”的小册子,在普什图斯坦地区秘密散发。1897年6月,普什图人爆发反英大起义,阿富汗境内部族乃至阿富汗军队士兵都有参加。英国人指责阿卜杜尔·拉赫曼与之关系密切。阿卜杜尔·拉赫曼辩解说,参加暴动的阿富汗人是晚上偷越边境过去的,“边界如此广阔,谁能防得住呢?”
普什图人的反英大起义历时一年之久。英国人虽镇压了起义,仍有4万多英军驻扎在普什图斯坦地区。1899年,寇松勋爵出任英属印度总督,开始撤走英军,代之以当地部落武装。1901年,寇松在当地设省,将普什图斯坦地区分为英国人直接管辖区和自由部落区,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暂时缓和了普什图斯坦地区的紧张局势。
1901年10月1日,阿卜杜尔·拉赫曼中风去世。临终时,他依然对英国人通过划定“杜兰德线”夺去阿富汗大片领土和三分之一人口的行径愤慨不已。他的长子哈比布拉在和平的氛围中继位——宰相将阿卜杜尔·拉赫曼的王冠戴在哈比布拉头上,宣布他为“埃米尔”;亲王们和大臣们一致赞同,一一跟他握手,并向他效忠。这是阿富汗王国建立以来第一次和平的权力转移,应该归功于阿卜杜尔·拉赫曼这位被称作“锡拉吉-乌尔-麦勒特-瓦-艾德-丁”(意即“民族与宗教之光”)的伟大人物。后世认为,阿卜杜尔·拉赫曼凭借再度统一阿富汗的功绩,足以与开国君王艾哈迈德·沙并列。
新君登基
哈比布拉是一个性情温和的开明君主。他努力稳定阿富汗国内局势,从阿富汗社会的闭塞中看到了新思潮从域外涌来的阻力所在。他主动向英属印度总督寇松写信示好:“我的责任就是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我尊敬的父亲所固有的那种作风,我将以他的朋友为朋友,避开他的敌人。”寇松遂邀请哈比布拉访问印度。访印期间,哈比布拉检阅了英国军队,参观了英国在印度建立的近代工业,考察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大开眼界。在孟买,这位阿富汗国王形容大海是一个“大水池”。他在那里安排了大炮射击演习,亲自用1门10寸(254毫米)口径的大炮瞄准5000码(4572米)以外的移动靶进行射击。哈比布拉登上英国军舰,参观了轮机间,观看了舰炮操演,事事问得仔细。他亲自发射了1枚鱼雷,命中了移动靶;最后还施放了1颗水雷。薄暮时分,他观赏了舰队五光十色的灯影。结束了访问,哈比布拉还特意发给英国路透社一份签名电:
“以真主的名义,1907年3月7日发自贾姆鲁德。在我从印度访问归来重新进入阿富汗境内之时。
我在印度长达六十四天的访问,使我这样的愉快,以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印度政府、总督阁下、总司令以及印度的其他军官和民政当局对我都表示亲切友好,所以,我觉得他们全都是朋友。
我可以这样说,这次短期访问印度期间,我已经为阿富汗政府和我本人所结识的真实朋友,较之我呆在阿富汗而不到印度的二十年内所能结识的还多。”
回国之后,哈比布拉大力修建道路、延长电报线、引进现代机器。他是阿富汗宫廷欧化的积极倡导者,聘请外国工程师建造了阿富汗第一座发电站,为王宫和喀布尔的主要建筑装上了电灯。他喜欢汽车,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已经拥有不同品牌的私人汽车57辆。由于这个嗜好,他特别关心从喀布尔到“杜兰德线”的公路桥梁建设。他喜欢摄影,特意进口照相机,还鼓励足球、板球、网球、高尔夫球和曲棍球等欧洲体育运动,组织比赛,为优胜者发奖。
虽然仰慕欧洲风情和现代化的生活,哈比布拉比起他的父亲却更加强硬,在同英国的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原则。他反对同英国商谈新条约,拒绝英国将铁路修进阿富汗。1905年3月,阿富汗与英国的新条约签字。在哈比布拉的坚持下,英国承认他是“阿富汗及其属地的国王”。这只是指内政而言,外交上阿富汗仍然没有独立自主权。1907年,欧洲大陆的政治空气逐渐紧张起来,英俄两国建立了军事同盟。为进一步协调国家利益,英国和沙俄缔结了重新划分中亚势力范围的协约。沙俄在波斯获得了较大利益,作为交换同意让阿富汗保持“在沙俄势力范围之外”。这标志着沙俄暂时退出了对阿富汗的争夺。endprint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8月24日,哈比布拉在喀布尔宣布对英国保持中立的友好政策。1915年3月给英属印度总督的信中,哈比布拉写道:“只要至高无上的真主恩赐的阿富汗政府继续得到安全与和平,我今后仍将一如既往地恪守我同卓越的英国政府之间的友好条约和协定。愿真主保佑,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绝不会让愚昧无知和目光短浅的人们的虚伪的想法,置于我的国家的利益和福利之上。”
1916年1月,他在致英国国王的回信中再次重申:“我很感激陛下深信由真主恩赐的阿富汗政府的中立,陛下为此曾向我表示谢意和欣慰。在将来,只要阿富汗不遭到危害或损失,至高无上的真主恩赐的阿富汗政府还将继续保持中立,并将满意地和尊敬地珍视陛下政府的友谊。”
另一方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英国宣战,土耳其苏丹、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向全体穆斯林发出“圣战”呼吁,这在阿富汗国内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德国外交使团和土耳其使团经过波斯来到阿富汗,试图以金钱和武器援助为诱饵,吸引阿富汗参加对英国的“圣战”。初到阿富汗的德国使团一度对前景表示乐观,德国外交官在信中写道:“如果有携带机枪的大约一千名土耳其人和我们的远征队已经开到这里的话,我们相信把阿富汗拖进战争是很有可能的。也许我们将发现,开始时必须组织一次政变。由于道路均被敌人扼守,由宪兵队伴同我们的远征队从伊斯法罕开到边界上那是绝对需要的。”
精明的哈比布拉采取拖延谈判战术,既不与英国发生冲突,也不同国民的反英情绪相对抗。他的真实意图,是观望欧洲战场上的变化,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决定阿富汗该如何站队。对于德国和土耳其使团,哈比布拉表示愿意同他们合作,同时又强调自己的困难,另一边还不断将谈判的情况通报给英国人。德国外交使团的成员哀叹:“第一天,埃米尔说,他是拥护我们的;第二天,埃米尔又说,他是反对我们的。”
1916年1月,哈比布拉表示愿意同德国结盟,条件是得到10万支步枪、300门大炮和价值2000万磅的黄金。在当时的情况下,德国根本无法满足哈比布拉的要求。德国使团曾两度决定要离开,哈比布拉却又给他们积极的保证,把他们挽留下来,但回头就撤销了那些保证。1916年,欧洲战局的天平向英国方面倾斜,德国和土耳其使团相信进一步的谈判不会有任何结果,只得撤出了阿富汗。
德国和土耳其使团的使命失败,让哈比布拉完全站在了英国一边。他发表《告伊斯兰教长老会议诏书》,号召国民对英国忠诚。这时印度与阿富汗邊境的马苏德部落爆发反英起义,哈比布拉命令阿富汗军队不得协助起义者,甚至要阿富汗军队配合英军行动。马苏德起义因而遭到镇压,这在阿富汗国内引起了普遍的愤怒。爱国者不能宽恕哈比布拉对同胞的背叛行为,普通阿富汗人也谴责自己的国王叛国卖教,甚至由此发生了对哈比布拉的未遂行刺。
1916年,哈比布拉向英国人提出,战后的“和平会议”中应该有阿富汗代表参加。1919年2月,战争结束两个多月后,哈比布拉再度给英印当局写信,要求巴黎和会承认阿富汗的“绝对自由、自由行动和永久独立”。他还没有收到答复,变故就猝然发生。1919年2月20日,哈比布拉从贾拉拉巴德王宫出发去拉德曼山区打猎。次日凌晨,一个无名刺客潜入国王的帐篷。哈比布拉在熟睡中被刺客用手枪打穿了头颅。这一事件标志着阿富汗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争取独立
早年为稳国内局势,哈比布拉曾宣布自己的弟弟纳斯鲁拉为王位继承人。如今,陪伴国王出猎的纳斯鲁拉立即在贾拉拉巴德宣布即位,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哈比布拉的第三个儿子、喀布尔总督阿马努拉则起来争夺权力,在首都宣布称王。他激烈抨击纳斯鲁拉未能及时追捕刺客,承诺提高军饷。阿马努拉的支持度顿时高升,连纳斯鲁拉等人都被迫向他效忠。阿马努拉任命从前支持纳斯鲁拉的大臣穆罕默德·纳迪尔为国防大臣,阿卜杜尔·昆都斯为首相,马赫迈德·塔尔齐为外交大臣,只有纳斯鲁拉被指控教唆刺杀哈比布拉国王,遭终生囚禁。1919年2月28日,阿马努拉正式加冕为王。加冕典礼上,他不是向毛拉们,而是第一次向国家和军队发表公告:
“光荣高贵的国家啊!勇敢的军队啊!当我的伟大的国家正给我加冕之际,我大声疾呼地向你们宣布:阿富汗王国无论对内对外都应该自由,这就是说世界上其他独立国家的政府的各种权力,阿富汗也应全部具有。”
阿马努拉将争取阿富汗的完全独立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他向英属印度当局写信,要求重新修订1905年的阿英新约,遭到英国人的拒绝。另一面,阿马努拉以灵活手段展开独立外交,联络了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俄。苏俄急欲打破列强封锁的外交僵局,宣称奉行废除帝国主义不平等条约、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外交政策。1919年3月,苏俄致电阿马努拉,宣布承认阿富汗王国的独立与主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阿富汗独立的大国。阿马努拉致函列宁和加里宁,提出两国建立友好关系,也得到积极答复。与苏俄建交,阿富汗得到了一个潜在的强援。阿马努拉清楚自己掀起了一场风暴,且时机有利。如他自己在信件中所写:“英国人由于欧洲的战争而心乱如麻,因而没有力量来进攻阿富汗人。印度人民对英国人的暴政和压迫也是万分不满。他们只要找到机会,就毫不犹豫地起来反抗。因为在英国人的手里他们的心血已被吮吸殆尽了。”
1919年5月,阿马努拉在喀布尔伊赫加德清真寺召开大会,宣布对英国人发动“圣战”。他向阿富汗国民发布了“圣战”的公告:
“我的虔诚和勇敢的国家啊!我的忠诚的雄狮般的军队啊!高贵的声望、光荣、勇敢和顽强,就是你们固有的素质。爱国主义、虔诚和德行,就是你们的天性。
我现在向你们全体——朕的忠诚的臣民们宣布,那个奸险诡诈的英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耍弄着恶魔般的阴谋诡计,把许多可耻的压迫强加到我们头上。
我要求我的虔诚而勇敢的王家军队努力奋斗,竭尽你们最大的力量,我同时要求我的忠实的臣民不惜他们的生命和财产,踏着真主的道路献身于‘圣战!”endprint
下面的阿富汗人随即热烈地呼喊:“雅·马尔格·雅·雅思提克拉尔!”(意即:“不自由,毋宁死!”)
英国与阿富汗之间的第三次战争就此爆发。当时,印度河以北可以投入作战的英印军队总数多达34万,甚至还装备有飞机。一方面,大批久经第一次世界大战锻炼的英军仍在海外服役,另一方面,驻印英军也饱经各种问题的困扰。英国的官方记录称:“英籍人员已开始退役,在无人接替的情况下大批返回英国去了。各技术部门缺乏熟练工人和机械师的情况特别显著。整个印度部队暂时缺乏效力了……而且,自从1914年8月以来,大批印度籍官兵第一次被批准休假。”过去只能从英国本土获得的飞机零部件、铁路机车和军需品早已消耗殆尽,因缺乏运输船只而无法得到迅速补充。运输畜力,特别是骡子的来源完全中断,甚至在野战部队也不得不使用非常蹩脚的小马。由于疾病的原因,骆驼也很缺乏。不过,英国人在印度西北边境修建了完备的公路,军粮储备也很充足。
英军情况不佳,阿富汗人则更加弱小。阿富汗军队总数不过6万,装备陈旧的步枪、火炮和刺刀。这场战争乃是一场勇气与意志的较量。
激烈厮杀
5月3日,阿富汗军队总司令赛里·穆罕默德率先下令进攻,攻入英属印度领土。英军紧急派援军乘坐卡车赶来,阿富汗军队被迫撤回。5月9日,英军开始反攻,进入阿富汗境内。5月11日,英军攻占巴格,阿富汗军队遭遇重大伤亡,英国皇家空军以飞机轰炸扫射溃散的阿富汗军队而获得胜利。第二天,英军轰炸达卡要塞,迫使阿富汗军队撤往贾拉拉巴德,英军随即占领达卡。面对英军的反攻,阿富汗军队分三路在开伯尔、瓦济里斯坦和坎大哈三个方向抗击英军。鉴于上个世纪的教训,英军没有深入阿富汗境内,战事主要在边境地区进行。
东线方向,纳迪尔召集了一支由3.5万人组成的部落武装,于5月14日兵分三路向英军发动攻势。5月24日,纳迪尔的弟弟瓦里汗率军攻占了英军在瓦济里斯坦的两个据点,26日又占领了英军在该地区的司令部所在地托奇。纳迪尔的另一个弟弟马赫迈德先后占领了卡尔佩和瓦纳。纳迪尔亲率第三路大军,沿着一条不适于野战炮通过但由大象和骡子驮着可以通行的道路,于5月26日到达塔尔城下。
按照英国人的描述,塔尔要塞的工事只是为防备仅持有步枪的阿富汗部族武装而建,如今临时加固,分设内外两道防线,由4个印度步兵营、2门山炮和2门3英寸(76毫米)口径战壕榴弹炮防守,从该要塞东北300码(274米)的一口井中取得饮水供应。阿富汗军队占据优势,有3000名步兵、2门3.8英寸(96.5毫米)口径克虏伯野战榴弹炮、7门小口径克虏伯马驮炮,另外还有大批赶来为纳迪尔助战的部族武装。
战斗开始后,阿富汗军队的火炮射程超过了英军,炮弹给英国人的要塞造成了不小损失。英国皇家空军的两架飞机对阿富汗人的炮兵阵地进行了轰炸,才让塔尔要塞得到了片刻喘息。5月28日,阿富汗人的炮弹击毁了要塞内的汽油池、弹药库和粮仓,无线电收发站也因起火而暂时无法使用。当天早晨,阿富汗军队占领塔尔的村镇,继续向要塞发起攻击。塔尔之战是第三次英阿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此战阻止了英军向贾拉拉巴德继续推进,对白沙瓦的英军构成了直接威胁。直到6月3日双方签订停火协议,阿富汗军队才停止了进攻。
南线方面,5月29日,英军包围边境地区的斯平-巴尔斯克要塞。英军用大炮轰塌要塞城墙,两个步兵旅冲入防御工事,阿富汗守军全部战死。坎大哈省长闻讯,竭力阻止当地驻军司令下达动员令。首相昆都斯抵达坎大哈,径直解除了坎大哈省长的职务,亲率阿富汗军队和部族武装出击,占领了英军据点巴格拉,切断了英军的水源,威胁到设在基达的英军指挥部。南线战事同样因停战协议的缔结才告终结。
“杜兰德线”边境两侧普什图部族的抗英起义此起彼伏,印度的反英民族解放运动也不断高涨。战争爆发之初,白沙瓦的阿富汗邮政局即大量散发由阿马努拉签名、激励全体穆斯林向英国人发动“圣战”的宣言书,以及有关德国已经重新采取军事行动、印度已经发生革命的传单。紧接着,阿富汗邮政局长与印度革命委员会共同谋划,准备在白沙瓦城内发动起义,破坏英军的流动仓库,纵火烧毁火车站和兵营。英军事先得知了情报,突然包围白沙瓦城,关闭城门,逮捕了阿富汗邮政局长和其他革命领袖,提前镇压了起义。后院起火,加之苏俄的外交支持,让英军在战场上无法获得有效的进展。这条战线的英军同样动用飞机参战,结果却只是使这场战争的无望结局更加直观。
英军飞行员回忆道:“瞩目俯视,尽是一些硬纸板似的棕色土山。那些土山外形并不庞大,而岩石豁露之处,仿佛就在这硬纸板上出现了点点黑斑。在开伯尔上空,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地面轮廓不够细致……在山头移动的任何东西都难于辨别。那些土山正是利用这种依稀难辨作为掩护,无怪乎飞机的用处很小。就是在五百尺(152米)上空,一个观察员要发现埋伏在光秃秃的山顶上的大批部族人民,也是很困难的。”
不过,英国飞机的参战还是给阿富汗人造成了巨大震撼,其在战场上对阿富汗军队进行轰炸扫射,帮助英军取得了几次胜利。5月中旬,英国皇家空军对贾拉拉巴德进行了集中轰炸,该城的军事区大半被炸毁,整列的军队也遭到轰击。就在这一片慌乱之中,附近的部族百姓趁机抢劫了武器、弹药和金库。有来自印度的目击者形容自己所见:“一两架飞机来到了贾拉拉巴德上空,一连轰炸了几个小时,有两枚炸弹就在离我住处几码的地方爆炸了。这次轰炸无论在市区还是在军事区都引起了惶惑和混乱……逃跑的士兵们想要超过他们的将军,将军则想要超过他的士兵。”
5月24日,英國人轰炸了喀布尔,炸弹落在阿马努拉的王宫和喀布尔的兵工厂。又有印度目击者说:“上午6时,1架飞机第一次在喀布尔上空出现……有3门大炮从山顶向它开火,军民们用许多步枪和少数无聊的手枪进行射击。飞机消失后,城中立刻发出一片喧嚷,表明公众已陷入恐怖,以及在几分钟死一般的沉寂以后的骚动。为了安慰这些惊慌失措的群众,军乐队立时奏起乐来,有一个团就在这十分不平常的时刻被带到阅兵场呆了几分钟。”
阿富汗人开始惶惶不安,要求国王停战。英国人也因军事行动受挫、印度局势不稳而认为终止战争是唯一的选择。阿马努拉提出,停战的前提是英国承认阿富汗的独立。经过谈判,阿马努拉同意签署停战协议,双方军队自边界各自后撤20千米。6月3日,阿马努拉宣布停火。
1919年8月,经过一个月的谈判,英国与阿富汗在印度的拉瓦尔品第草签和约。合约规定,英国和阿富汗维持原有边界(即“杜兰德线”),英国获得对开伯尔山口两段边界线的裁定权,并暂时中止阿富汗进口军火在印度的过境权和对阿富汗提供的补助金。英国首席谈判代表汉密尔顿·格兰特爵士在信中承认:“阿富汗在内政和外交事务方面,正式地自由和独立。”
1921年,英国和阿富汗正式签订了条约。两年的谈判中,英国人原本对条约内容仍多有坚持,谁知阿富汗随即于1920年批准了与苏俄的友好条约作为回答。这对英国有如一道晴天霹雳,只得做出让步,尽快与阿富汗签约。英阿条约规定,正式承认阿富汗“内政和外交独立的一切权利”;同意阿富汗进口物资在印度的自由过境权,在对英属印度当局怀有“善意”、并不威胁后者的情况下,可以进口武器;任何一方在边界地区进行军事行动前须通知对方;双方同意对方在自己的领土上设立对方的公使馆、领事馆和贸易机构,阿富汗可以直接在伦敦开设公使馆。阿富汗也同意在原则上接受英国人划定的开伯尔山口以西边界。英国从此正式承认阿富汗完全独立的国家地位。
经过这次战争,阿富汗终于在与英国的抗争中赢得独立。阿马努拉宣称要用利剑实现阿富汗独立的梦想最终得以实现。阿富汗人每年举行庆典,纪念阿富汗的独立。喀布尔建起一座独立纪念碑,碑座上是一头用铁链拴着的狮子,代表大英帝国。纪念碑的含义直白:这头狮子已经上链,再也不能用牙齿和爪子来威胁阿富汗了。
(编辑/一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