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钢|中西音乐关系论
描述西方音乐比描述东方音乐更容易。理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音乐是泛指四百年以来的西欧古典及浪漫派延续至今的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而东方音乐的外延要模糊得多。首先,没有一个以中国或日本或印度为中心的统一的音乐体系。其次,一百年来,东方(东方国家无一例外)的创作音乐(音乐发展的原动力)基本是建筑在西方音乐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将东方的传统音乐与西方的创作音乐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可以说:东方音乐是以线条为主,西方音乐更讲究和声。东方音乐注重气息,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东方音乐创作注重感觉,西方音乐创作更讲究理性。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更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法。同是弦乐器,二胡与小提琴的运弓及揉弦方法是截然不同的。琵琶与吉它的不同更无须多言……。
向西方学习不但是我们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也是今天的现实。全世界几乎所有非西欧国家的音乐学院都是以欧洲音乐教学体系为范本。包括在经济上已经超过西欧的日本也不例外。科学地实施音乐教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普及和推广音乐的好方法。
但存在几个问题:
1,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了解无论从理论到实践,远不象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理想。
2,不重视对自己传统音乐的保护。
3,用自己对西方音乐肤浅的知识来“改造”中国传统音乐。
发展中国音乐的基本前提是对传统音乐形态的了解、保护和推广。中国音乐的发展必定要以中国传统和民间音乐为本,以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为基本素材。其次是进一步健全音乐教育与研究体系,对中国和西方的音乐历史和现状不但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有真正的了解。了解了谈借鉴与发展和不了解就谈借鉴和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两种结果。而过去近百年的借鉴与发展(由于历史的限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或者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者是盲目地妄自尊大,或者是武断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大多数民族器乐作品是出自那些对中国传统和西方创作音乐一知半解的作曲家,特别是演奏家之手。
西方音乐的理性特点,与东方音乐的感性特质,是极为矛盾的对立面。但西方音乐的理性构思方式对逐步调整和规范中国感性音乐创作,标准化地推广中国音乐起到积极作用。
西方音乐的发展和普及是与西方的工业化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的。随着西方社会的经济,伦理,社会形态对于全世界的影响,西方的音乐也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中心艺术。近十年,有一批中国作曲家在国外走红,这是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他们不但在技巧上,也在理念上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他们不但对西方音乐有与前人不可比拟的更深的了解,也对本民族的遗产有更深切的爱好。在他们的创作中越来越少前人那种洋和声与土调调的表面结合,而更注重发挥东方文化遗产中的鲜明个性。应当说,发展是积极的。但也不应当忘记,这批中国艺术家搭的也仍是西方音乐的车,没有西方人的认可,他们就几乎没有其他退路。他们以中国艺术家的名义创作,但更多面对的却是西方听众。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批音乐家与国内受众有一定距离的原因。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中国音乐和中国音乐家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善,但我不认为在将来的20年,中西音乐可以平等对话。如果那时的中国人还是认为高雅艺术也必须以文养文,不能为艺术家提供必要的条件,建立持久稳定的委托创作制度,前景照样不容乐观。因为不能赚钱而不学,因为不能赚钱而不教,因为没有实用价值而不予赞助……,最终留下的不会是高雅,只能是低俗。更可怕得是低俗了还以为是高雅。
有生命力的艺术一定是高雅的,高雅艺术的发展是需要大量投资的。伟大的贝多芬,莫扎特如果没人出钱请他们写作,可能早就改行了。现今的巴黎歌剧院,每年法国政府拨款一亿美元,目的是保留传统剧目,推动新创作,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在这个大前提下为法国观众服务。他们是完全不可能盈利的。英国的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他们的理论是,国家的收藏就是每一个公民的收藏,老百姓要看自己的收藏还要钱吗!
中国音乐的发展前途,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