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旭辉,黄锦祥,李振武,廖善评,张仁涛,应朝阳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红壤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建 福州 350013;2.宁化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福建 宁化 365400)
宁化县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罗旭辉1,黄锦祥2,李振武1,廖善评2,张仁涛2,应朝阳1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生态研究所/福建省红壤山地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福州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建 福州 350013;2.宁化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福建 宁化 365400)
水土保持;产业发展;对策;宁化县
针对宁化县水土流失及治理实际,基于生态产业理论,借鉴新时期长汀县水土保持发展思路,提出了宁化县水土保持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一是高起点谋划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建设,二是以绿色发展引导产业提升与转型,三是坚持分区分类差异化水土流失治理,四是发展复合功能的现代循环农业。
宁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地处闽江、汀江、赣江三江源头,是福建省水土保持一类县。长期以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全面规划、发动群众、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的水土保持治理方略,但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始终存在治理资金不足、产业发展滞后、人地矛盾突出等问题。为此,我们基于生态产业理论,借鉴新时期长汀县的水土保持发展思路,对宁化县水土保持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了认真思考。
经过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轻度、强烈侵蚀面积稳步减少,中度、剧烈侵蚀面积有起伏,极强烈侵蚀面积不断增大。这与开发建设项目引发的人为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据统计,2011年宁化县有水土流失面积351.98 km2,占全县土地面积2 377.36 km2的14.8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72.9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9.15%;中度流失面积125.04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5.52%;强烈流失面积49.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4.05%;极强烈以上流失面积4.4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27%(表1)。
2000年以来,宁化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兴县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将西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点民心工程,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任务长抓不懈,牢固树立打水保总体战、持久战、攻坚战的责任意识,不断加大治理力度,坚持社会治理与部门治理、封禁治理与工程治理、生态治理与开发治理、整体治理与局部治理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治理成效。10余年来,全县共投入治理经费2 725万元,其中国家和省投入1 716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投工折资1 009万元,已成功治理了杨边、陂溪、寒江、江溪、桃溪、罗溪、风溪、溪背、水东、杨溪、水茜、石壁溪等12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 km2,其中:封禁治理5 267 hm2,造林1 000 hm2,种草533 hm2,坡改梯400 hm2(坡改梯结合低产油茶园改造266 hm2,种植铁观音茶树134 hm2),新建防洪蓄排水沟3.5 km、蓄水池45个、护岸1.1 km、道路5.7 km、沼气池5 700口。治理成功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30%左右提高60%以上;山地涵蓄水源、截留降水能力明显增强,江河水质明显改善;小气候得以改善,生态环境逐渐向良性发展,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使山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治理区内年新增产值587万元,受益农户达1.9万户。
表1 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 km2
2012年以来,宁化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水土保持的重要批示精神,学习借鉴长汀经验,确立了“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誓把荒坡变绿洲”的目标[1-2]。围绕目标,宁化县水土保持部门创新治理理念,积极推行“五个结合”,一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油茶产业相结合,二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农村耕作条件相结合,三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四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五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农村造福工程相结合;创新治理主体,推行“五大转变”,一是向建立生态公司治理转变,二是向组建国有林场治理转变,三是向引入大户承包治理转变,四是向引导农户入股治理转变,五是向成立合作组织治理转变,引导群众自愿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水土流失治理。根据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五种技术模式开展水土流失治理[2],成效显著。
但是,实现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仍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众水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水保科技管理体系有待完善;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还显不足;四是水土保持科技含量低,水保精品工程难以建成;五是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缺口大,水保科技经费比重小;六是林下水土流失普遍存在,治理手段仍显不足[1]。治理资金缺口大是当前的重要问题,这与宁化县经济发展落后有关。据相关部门统计,宁化县紫色土流失的治理成本为180万元/km2,远高于省级核定的治理标准(35万~50万元/ km2),每年的资金缺口在5 000万元以上[2]。再就是老区农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缺乏燃料能源,砍伐薪柴现象普遍,植被自然恢复困难。
实施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的共识,更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在人口众多且资源相对紧缺的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既是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农业界与科技界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就农业生态学而言,有关生产实际的热点问题包括:如何培肥农田地力,怎样防控水土流失;如何有效恢复植被,怎样合理开发山地;如何发展生态经济,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所有这些都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与农村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王如松[3]认为,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担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与有效转化,使物质能量可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的企业应当保持多样性与优势度的有机结合,开放度与自主度的有机结合,力度与柔度的有机结合,速度与稳度的有机结合,有力促进污染负效益向经济正效益转化。
生态产业在解决人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时具有很多的优势。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生态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协调发展。所谓的生态环境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生活环境、设施环境)、区域发展生态环境(包括材料供给、产品生产、废物消纳等)和生态文化发展环境(包括体制机制、思想氛围、先进技术、文化创意等)[3-4]。环境系统与人一起构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事实上,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不仅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而且还有人的生产;不仅有成品的生产,同时还有废物的生产。尤其重要的是系统反馈作用与生态服务功能,包括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环境的持续容纳能力、自然的持续缓冲能力及人类的自组织、自调节活力。据估算,全球16类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的下限为每年约33万亿美元,大约为全世界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3],数值可观,价值巨大。
就脆弱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生态修复产业化是发展的重要途径[5-6]。当前,纵观国内发展,生态修复产业化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经济基础好的生态修复产业化,如江苏宜兴张渚镇以废弃采石场为生态修复背景发展休闲农业,北京门头沟以矿山修复为背景发展集生态果业、生态修复技术咨询培训、休闲疗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产业[7];二是政府高度重视的生态修复产业化,如福建长汀以水土流失治理为背景发展集科教观光、技术培训、绿色工业为一体的生态产业;三是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的生态修复产业化,如贵州晴隆以治理水土流失、提高人民收入为背景的草-畜生态平衡模式。这些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类型,其经济基础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差异,因此宁化县要发展生态产业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生态产业发展方向。
就生态修复产业系统的总体设计而言,大体包括自然生态修复产业、经济生态修复产业、人文生态修复产业3个部分。自然生态修复产业包括侵蚀区治理、耕地保育、林地抚育等,经济生态修复产业包括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绿色工业、物流平台等,人文生态修复产业包括休闲、旅游、特色文化活动等。
宁化县地处“三江”源头,是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区内有糯薏米、淮土油茶、擂茶等特色产品,借鉴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的经验与做法,发展水土保持产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以宁化县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按照生态示范县建设的标准,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整体生态保护、人民生活改善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科技、模式、机制、管理的创新,用项目化推动、区域化治理、园区化运作的理念,做好未治理流失区和已经治理区域的生态修复[2]。尤其要注重紫色土退化系统生态修复经验的总结与模式构建,形成以紫色土水土流失治理为背景的集科研、科普、观光、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基地。
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让群众从山上转得下,实行生态移民让群众从山里转得出,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让转出群众留得住,发展以生态工业为主的二、三产业让转出群众能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承载压力,最终达到治理与发展齐头并进、发展与惠民同步并行的效果。继续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发展富有宁化特色的薏米、油茶等特色农业,引进光电、农副产品加工等绿色工业,发展以传承客家文化为主题的人文产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加快推进小城镇、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以“造福工程”搬迁为主的生态移民工程,为水土流失区群众的转移创造条件;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组织实施一批农业、林业、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民生社会事业项目,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和全过程。
水土流失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因此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就是全面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评价宁化县各区域人口、自然资源、水土流失程度等因素,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分区分类治理,全面提升小流域治理水平。为此,应根据不同的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将县域划分为治理核心区、重点保护区、优先开发区,制定不同的治理开发策略,最终实现治理、保护、开发同步并进,同步见效。
核心治理区包括尚未完成治理和原来已经开展初步治理但还未取得治理效果的区域,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强化治理。
重点保护区主要包括通过“三江”源头封禁和水资源保护初步取得治理成效的区域,这里林分结构比较单一、环境比较脆弱、容易造成生态破坏。应在封禁保护的基础上,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观赏园、农业观光园等,进行更为严格、更为有效的保护。
优先开发区包括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较优越、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重点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平台、绿色工业、客家文化活动平台、紫色土生态修复科教园等,大力发展具有宁化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工业及旅游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新一轮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宁化县生态脆弱、资源缺乏,发展循环农业是重要途径。新时期的循环农业,应当紧密结合生态县建设,实现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复合的生产、生态等综合功能的转变,不能简单停留在秸秆还田、果-草-牧-沼阶段。它的应用范畴可以是微观尺度(如庭院循环农业系统、多组分相互联系的温室大棚等)、中观尺度(如复合经营的农牧生态系统),也可是宏观尺度(如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景观尺度)和区域水平(如以村庄园区、县域为单元)的生态系统等。
[1] 刘明香,李振武,钟珍梅,等.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J].农业灾害研究,2014(11):49-51.
[2] 刘恒.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6,28(1):34-36.
[3] 王如松.从农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方法[J].中国农村观察,2000(1):1-8.
[4] 贲克平,黄正夫.立足现实开拓未来——“走向21世纪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高级研讨会述要[J]. 农村研究,1999(5):47-50.
[5] 王如松.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转型[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5):24-32.
[6] 王如松,骆世明,蒋菊生,等.生态学研究和应用生态的新动态[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2007环境科学技术学科研究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90-206.
[7] 石垚,王如松,黄锦楼,等.生态修复产业化模式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国家生态修复示范基地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60-66.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7)10-0066-03
罗旭辉(1979—),男,福建顺昌县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2017-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