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目标的半山村景观环境设计实践

2017-10-13 02:33,
关键词:山村景观旅游

,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目标的半山村景观环境设计实践

吕勤智,杨欣雨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具有良好生态资源和悠久人文历史的浙江省南部山区的半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优越的自然与人文条件。针对半山村在乡村景观环境建设中如何定位与确立发展建设理念与方法,进行了设计研究探讨与建设实践的指导。阐述了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传统村落更新与转型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更新的设计方法发展建设乡村旅游景观环境,着重突出半山村生态性特征的地域性景观建设;突出历史文化感受的半山村体验性景观建设;突出服务为目的的半山村功能性景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研究与建设实践,为半山村乡村旅游发展确立了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方法与建设内容。

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景观环境;设计实践

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浙江省深化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要求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不断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深化新农村建设内容,完善新农村建设体系,打造浙江新农村建设品牌。浙江省进一步针对地域资源特色提出在乡村建设中,发展全域旅游为统领,万村景区化工程为基础,打造“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产业融合乡村发展,对全省旅游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全域乡村旅游品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已获得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半山村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高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水平,更好地促进这座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村落在当下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整合、优化村庄各方面的旅游资源,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形成自然、生态、优美和富裕的乡村旅游产业,努力创造乡村发展的新增长点。

观念的转变是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旧突出。要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传统门类出现生产过剩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得不到有效供给。农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中央文件指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

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宜居宜业特色乡村,努力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1]。半山村“乡村建筑与景观环境”系列方案设计与建设工作,正是针对半山村传统风貌保护与发展,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协同创新设计实践研究,目标是实现半山村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统村落旅游景观建设对策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开创半山村建设新局面

半山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被誉为“温台古道千年古村”,村庄具有优美的景观格局和发展山村休闲旅游的物质与人文基础,保护和延续半山村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开创山村建设的新局面。半山村如何在乡村保护更新中走向美好富裕,确立正确的建设理念和建设路径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是全方位考虑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利于将人类生存的环境和自然的关系恢复到平衡状态的方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指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半山村的发展建设要建立在这样的理念和原则基础之上,探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在传统村落景观环境风貌保护和发展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半山村的环境品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通过运用景观元素和景观设施对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整体设计和建设,结合半山村丰富的景观资源,对沿半山溪两岸主轴线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环境进行重点设计研究,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基础和打造平台。

从供给侧的角度思考半山村乡村旅游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强调以引领未来乡村旅游者的行为为目标,以旅游活动项目引导旅游环境场所的建设。遵循的设计原则是运用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自然古朴、绿色生态的设计原则,以推动村庄发展为目标,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目的。旅游景观建设突出运用以当地石、竹和木等材料为主要元素进行整体景观设计与建造,提高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着重从沿溪两岸重要景观节点设计入手,实行小规模渐进式推进村庄改造建设的模式,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将村落的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空间环境、建筑环境、视觉环境和游憩环境等进行有机更新改造与延续发展建设。

(二)半山村乡村旅游景观建设发展的思路与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是指以农业生产生活为基础的人类聚居地,历史悠久的村落大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物质资源和文化沉淀。“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能够给人最直接真实的感受,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不同的乡村景观面貌会产生不同的景观感受,给旅游者的身心、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思路。

半山村的村庄规划确定了“梨源古驿·隐逸半山”,建设全域景区化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的目标定位。依托黄岩西部的长决线美丽乡村发展带、环长潭湖生态休闲圈,利用与富山大裂谷景区的紧密依存关系,植入相应的旅游功能业态,实现保护与开发、老村与新区、景观格局相统筹的具体发展路径。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对村落整体空间格局、空间肌理、建筑风貌、建筑高度和视线通廊等方面加以控制和引导,有效指导村庄山水、田园与建筑的空间形态关系,以及节点景观、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设计与建设工作。

在村落整体格局方面,保护群山环抱、谷地溪水、梯田花海特征的山地形态与风貌;村落建筑格局方面,保护依山就势、逐水而居和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村庄机理控制方面,保护具有空间秩序与意象的村庄肌理特征,灵活自由的村庄布局形态,保持层次清晰的村落街巷结构;在半山村的景观环境塑造方面,着重打造沿半山溪的景观空间轴。针对半山村沿溪主轴线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村庄现有环境,丰富景观层次,使村域内各个组团景观节点的打造形成了一条贯彻整个村落的景观轴线,将沿溪景观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而提升半山村的整体景观形象。

(三)半山村旅游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基本原则

半山村旅游景观设计与建设要遵循目标人群为本的原则,一方面是针对村民,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针对来乡村旅游的特定游客,满足他们对乡村旅游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为目标;要遵循满足旅游服务功能性建设的原则,景观的优化和提升不仅能够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还能为旅游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平台;遵循提高乡村经济效益原则,景观环境建设突出经济、美观和实用,力求以地域性的材料打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遵循美观性设计原则,在沿溪主轴线景观的设计与建造中,以品质追求为目标,打造优美的乡村景观环境;遵循个性化设计原则,打造独具半山村特色的沿溪景观轴线,体现和反映村庄的风貌特色,改善景观单一平庸的现状;遵循生态可持续性原则,高度重视对现有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维护村域内现有的生态系统,丰富半山村的季相景观。

二、基于生态保护与发展的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更新

(一)倡导生态保护与发展观念下的乡村旅游

从对资源保护角度出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以往的过度依赖资源和追求量的需求,到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追求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转变。探索半山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首先需要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评估,在此基础上引入旅游生态学的方法与体系,对乡村旅游环境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构建乡村旅游生态景观系统,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的实践。乡村旅游的主体,包括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其中旅游者的心理和活动需求是主要研究内容。旅游者到乡村的目的就是体验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欣赏秀美的山村景色,前提是要保证乡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活力。旅游客体: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物环境等,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满足旅游功能需求的物质环境,更需要精心打造与经营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生态旅游大环境。

半山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对景观环境建设提出“旅游”与“生态”结合的模式和发展方向,乡村旅游的兴起及发展使人们慢慢产生了尊重自然、与环境共融的思想。旅游生态学因融合了旅游学和生态学的理念而逐渐被认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旅游环境对游客身心和行为的影响。乡村旅游活动本身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与地理学、环境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同时还有许多相关学科,例如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旅游资源学等,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综合性及应用性[3]。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需要统一在倡导生态保护与发展观念下的乡村旅游环境建设基础之上。

(二)生态景观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关系

旅游已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趋势推动着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乡村旅游是基于自然环境为主体,以乡村地域为背景支撑,以乡村的农林景观、田园风光或是独特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吸引点。乡村旅游者以观光度假、休闲游憩、健身运动等为目的进行的体验式行为。传统的乡村生活是以农耕活动为主,主要基质是农田、自然山林,以旅游发展为目的乡村建设发展,使乡村的景观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满足旅游活动的新要素融入到原有的环境中,必然带来新的功能与景观形态的新变化。在构建乡村旅游景观系统时,将新功能与乡村景观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以旅游生态学的观念奠定整个乡村旅游系统,构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满足旅游者旅游目的中求异的心理,充分认识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质是生态与自然,乡村旅游就是体验生态,走进自然的生活。从供给侧的角度考虑乡村旅游者及旅游活动的可能性,强调创造性引导乡村旅游者的行为与体验,创新未来乡村旅游活动的具体内容与形式。对应不同旅游者对体验乡村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或作用,营造更加适合的旅游环境,使乡村旅游地的娱乐休闲、愉悦身心和增长知识等旅游目的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内容规划与设计,要加强与心理学、行为学的结合,找出乡村旅游景观和景观格局对旅游者身心、行为影响的方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高乡村旅游的质量[4]。乡村旅游是联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契机和纽带,使三产之间“相融相盛”,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对旅游方式、旅游服务与旅游产品等旅游产业链上的供给与需求等方面,把握好生态景观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关系。

(三)半山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旅游景观环境建设

乡村旅游资源是游客旅游体验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对旅游景观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与评价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也是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第一步。半山村生态环境建设引入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与建设中,通过对山村的调研与分析,重新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与评估,在评价乡村旅游资源的过程当中,强调资源对乡村旅游者的吸引功能,并且注重资源的生态功能,强调对乡村旅游资源可利用程度的评价,从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资源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同步建设,营建乡村旅游的基础环境条件。以生态学作为理论指导,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在对景观道路、景观节点、旅游设施和传统建筑改造等具体景观建设中,突出生态恢复、资源整合利用等建设方面的工作。倡导乡村旅游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其实质是对乡村旅游生态资源的保护、再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建设。乡村旅游需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由注重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换,从观光型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和康体等多元化、多层次旅游产品转变,以此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5]。

三、服务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环境设计与营造实践

(一)突出生态性特征的半山村地域性景观建设

半山村拥有丰富的生态性旅游景观资源,千百年来黄永古道上的这座小村庄依山形地貌运用当地山石材料沿着半山溪建造的古建筑、古桥和古驿道形成村庄聚落的生活环境机理。这些石建筑、石桥、石道与植物和溪流一起构成了半山村特有的景观环境风貌,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基础,保护风貌是半山村地域性景观建设的原则与底线。发展乡村旅游半山溪是半山村的灵魂;黄永古道是半山村的命脉;石屋、石桥和石道是半山村的精神;植物是半山村的肌肤,这些构成了具有生态性的乡村有机生命体,是半山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就是半山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基本路径。

半山溪水景观构成乡村旅游环境的主体框架,在村内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上游段河谷窄、比降和流速大、水量小、侵蚀强烈和纵断面呈阶梯状并多急滩和瀑布的河段;中游水量逐渐增加,比降和缓,流水下切力减小,河床位置比较稳定,侵蚀和堆积作用保持平衡,纵断面成平滑下凹曲线;下游河谷宽广、河道弯曲,河水流速小而流量大,淤积作用显著,多处可见沙滩和沙洲。针对半山溪水景观要保护梳理古河道,保持自然天成水景环境(见图1、2)。

植被是打造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植物结构与分布、丰富的植物群落组成和良好的生态演替,是乡村景观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条件。半山村地处山区,由于海拔,坡度和坡向等环境条件,形成一些小气候,植物的栽种和配置需要考虑温度和喜阴、喜阳等因素。在特定的山区自然地理环境下,半山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分为组团造景植物、房前屋后植物和沿古道与沿溪植物三部分。组团造景结合具体场地特点,以花境、绿篱和地被为主,增加花卉和色叶灌木,从平面和竖向上丰富植物的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房前屋后植物造景以盆栽和组景形式增加花卉的种类,并将花卉草本植物与竹、石和木等材料结合,形成相应的景观小品;沿溪、沿古道植物造景强化沿溪轴线,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变化丰富沿溪景观。半山村植物的选取与配置以地域植物为主,从村域的整体景观出发,考虑整个村落在四季中不同植物景观的呈现(见图3)。

半山村的传统建筑就地取材,以山石砌筑为主,现有建筑的年代可以分为四类:明清时期建筑、民国时期建筑、解放后至1980年代建筑和1980年代以后建筑。由于建造年代差异较大,半山村村落建筑的结构体系呈现多样化,大致可分为木结构、石(砖)+木结构、石(砖)结构和砖混结构四类。石建筑是半山村的主要特征,与石砌筑道路一起构成半山村的石文化特色。半山村的石建筑形成了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但大多数由于年久失修,建筑质量较差,需要进行保护修缮。这些建筑将通过保留、维修、改善、整修、拆除和新建等不同层级的手法对建筑风貌景观进行保护性再利用的建设工作。

(二)突出乡村生活文化感受的半山村体验性景观建设

乡村生活文化是乡村旅游提供的特殊产品,都市人在城市高速膨胀发展的生活环境和节奏中,开始追求和向往体验自然、慢节奏的乡村生活,乡村文化体验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基本内容。以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多样化的人文景观资源作为吸引都市游客对体验田园风光、乡村闲休和养生度假等方面需求的旅游产品,打造半山村体验性建筑环境与景观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体验乡村设计文化为目的的“浙江工业大学半山村产学研基地展示与设计工作室”建设项目;以满足山村乡野住宿体验的半山Hostel青年旅社建设项目;以体验山村茶饮文化为目的的“半山溪茶楼”建筑与环境改造建设项目;以感受乡土民风为目的的“半山村民俗生活体验博物馆”建设项目、“黄永古道文化博物馆”建设项目;半山书院项目;以及乡村休闲体验的民宿建设项目,包括老乡政府建筑与院落改造和老中学建筑与院落改造等老建筑环境保护和再利用项目。

(三)满足旅游服务目的的半山村公共设施系统设计与建设

通过公共环境设施与景观节点工程提升半山村环境品质。首先进行半山村“乡村Ⅵ”视觉形象传达系统设计,以此引领半山村沿路、沿溪风貌整体景观环境提升。“乡村Ⅵ”视觉形象传达系统设计可以统领村庄环境的整体性视觉元素,形成统一、规范的导引标识系统。运用特定的元素和当地的乡土材料,将路牌、路灯、垃圾桶、座椅等公共设施的造型进行设计,使其与村庄风貌相协调。

夜景观是乡村旅游环境打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半山村沿溪主轴线夜景观设计方案以挖掘乡村夜景观资源,塑造半山乡村夜景观特色,提升夜景观品质,丰富夜景观文化。遵循节能环保、体现视觉美观、注重整体统一、传承历史文化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与改造,努力将乡村文化与夜晚景观相结合,日景景观与夜景景观相结合,功能景观与照明景观相结合,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思路进行功能性、景观性、商业性照明的设计与建设实施。

满足旅游服务目的的半山村公共设施系统设计与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半山村“乡村Ⅵ”视觉形象传达系统与环境设计应用项目;村庄道路入口(长决线)景观形象建设项目;沿路、沿溪两侧街具设施与道路景观节点建设项目;半山村沿路、沿溪两侧照明与夜景观建设项目等。

四、结语

探索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乡村发展方向的关键,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半山村依托自然的景观风貌,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村落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力争探索一条能够使半山村的景观形态、生态功能与其风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中得以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延续半山村生态自然、人文历史、社会经济的生命力,建设半山村全域化旅游环境,形成处处是风景,时时可旅游,家家做服务,全方位的乡村旅游大环境,建设突出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山村。

乡村旅游资源的基底是绿水青山,千百年来形成的建筑与聚落文化形态与生活是附着在基底上的灵魂,打造具有体验性、文娱性、知识性为特征的沉浸式乡村旅游生活,对发展差异化旅游产品起到重要作用。半山村乡村旅游的核心是“生态与休闲”,保护与梳理自然风景,挖掘传承人文底蕴,建设民俗风情氛围淳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业态丰富,公共服务系统完备的乡村旅游环境,使游客能够融入村民生活,体验当地人浓厚的休闲氛围。守住乡土,留住乡愁,将乡村景观中的各个要素按生态学方法与标准组织成一个完善和具有持续再生能力的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以此实现半山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EB/OL].[2017-02-05].http://www.gov.cn/zhengce /2017-02/05/content_5165626.htm.

[2] 吕勤智,丁于容.论传统村落景观形态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7(1):17-21.

[3] 章家恩. 旅游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

[4] 晋秀龙.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J].生态学报,2009,29(2):903.

[5] 董凤丽.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J].农业经济,2017(4):37.

Abstract: With excellent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long-standing history, located at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southern Zhejiang Province, Banshancun village has an outstanding natural and cultural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countryside tourism. This research explores the design plans and guides the practical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of positioning and the developing of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anshancun’s village view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ountryside guided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 by insisting a methodology of conservation, and region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at emphasizes ecological features of Banshancun Village. It stresses experienti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functional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services. The design research and practice helps with erecting concept, methodology and details o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side tourism in Banshancun Village.

Keywords: countryside tourism;ecological conserv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landscape environment; design practice

(责任编辑:王惠芳)

A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Banshancun village for 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industry

LV Qinzhi, YANG Xinyu

(College of Ar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J026

A

1006-4303(2017)03-0259-07

2017-09-01

吕勤智(196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杨欣雨(1993—),女,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乡环境设计及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山村景观旅游
景观别墅
山村日出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山村之晨
山村晚归
旅游
偏僻山村有个“五老”帮扶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