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不良贷款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阻力,不良贷款的产生,既有宏观经济的外部因素,也有银行自身不可推卸的内部因素。随着中国经济逐步步入新常态,研究如何灵活运用现有处置手段、借鉴国内外不良贷款处置经验,进一步提升处置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贷款 处置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国内经济承受了较大的下行压力,逐步由改革开放以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以转换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为重点的经济“新常态”阶段。面对这一转型,伴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银行间竞争愈演愈烈,在客户服务、金融产品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而资产质量以及不良贷款处置能力成为了决定一家银行能否在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竞争力。不良贷款处置能力的提升,将大幅提高银行的营运能力、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也能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因此,对不良贷款处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现状
不良贷款指借款人或保证人无法按时履行还本付息的义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认定为次级类、可疑类、損失类的贷款。
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纷繁复杂,从银行角度出发,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趋紧、国家政策调整、信用体制不健全、行业周期性质等几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有银行贷款风险偏好结构性原因、风险防控体系不够完善、内控管理及风险意识缺乏、人员与技术配置存在漏洞等几个方面。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快速增长,始于2012年底。截至2016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1%,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不良率的峰值。
三、国外不良贷款处置模式借鉴
不良贷款是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随经济发展而动态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发展早于我国,也经历过不良贷款的阵痛,积累了丰富的处置经验。
美国的不良贷款处置基本是“政府引导+市场”的方式。上世纪末,美国处于飞速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导致利率高企及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爆发。为了应对危机,帮助银行走出困境,美国政府成立了援助性质的资产管理公司,旨在通过重组、收购、债转股等市场化手段,实现银行不良贷款的重组和剥离。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通过直接资金援助方式,也有通过公开市场剥离。同时,银行内部也逐步加大处置力度,通过不断摸索前行,逐渐形成一套市场化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比如,部分银行高度重视不良贷款处置的专业性,成立独立的部门,专职处置不良贷款;部分银行成立特殊部门,既为出现不良贷款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优化财务结构,也通过市场化方式,通过重组、出售等方式实现现金回收。
国外不良贷款的处置经验,可供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在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快速攀升的阶段,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银行自身也要不断增强不良贷款处置能力及风险防范意识。银行可以根据自身运营情况,选择最为有利的模式来处置不良贷款。
四、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研究
国内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有多种方式,包括不良贷款重组、债权减免、司法追索、以物抵债、批量转让、证券化、呆帐核销等。在灵活运用上述处置方式的同时,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转变处置理念
在认清不良贷款本质的基础上,不能讲不良贷款完全当做包袱,要认识到通过积极的处置,不良贷款也能产生效益。首先,不良贷款是随着经济周期不断变化的,只要银行自身做足功课,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处置方式,实现不良贷款全额或大部分回收也并非不能实现;其次,要抓住不良贷款处置价值最大化这一关键点,综合运用处置手段,现金回收、以物抵债等处置方式相结合,实现不良贷款的价值;最后,要积极拓展思维,运用创新手段,在充分运用大数据的基础上,做到不良贷款精准营销、最优处置。
(二)行动上积极主动,完善处置机制
银行要进一步加强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完善处置机制,首先要有一支专业化的不良贷款处置队伍,从经济、法律、个人综合素质等各方面,不断培养人才。同时加强不良贷款处置人员在谈判、数据分析、估值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其次,要善于运用行内资源,采取各部门、各条线联动,从不良贷款出现苗头,到处置完毕的整个周期内,运用信息共享、大数据平台等技术,各方面形成合力,实现不良贷款处置的价值最大化。
(三)模式上不断拓展,把握市场化处置方式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以及激烈的竞争,在给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银行提供了不断前行的动力。银行在处置不良贷款上,除了运用好原有的平台外,紧跟金融市场改革发展步伐,建立市场化的处置平台尤为关键。尤其是淘宝网等互联网平台,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其人气聚集的效应,营造不良贷款公开拍卖的良好环境,有效减低成本、节约时间、扩大客户群;同时,除四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外,国家批准成立了多家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这一领域的充分良性竞争,也有利于银行进一步拓展处置途径,实现不良贷款现金回收最大化;此外,银行还应该充分利用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利用或打造共享经济平台,寻找不良贷款潜在客户,拓展处置途径。
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置上仍需不断创新,但开源节流更为重要,做好风险防控,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贷款的产生,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虽然,银行无法控制大环境以及经济周期造成的不良贷款,但可以从深化行业制度改革、加强对经济及行业预测能力、加强内控管理等方面,对不良贷款从源头上加以遏制。
作者简介:邬建谷(1960-),男,汉族,浙江宁波人,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分行,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