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近10 a初夏暴雨形成机理分析

2017-10-12 07:50吴古会郑丹宣王文勇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7年4期
关键词:黔西南云团黔西南州

王 芬,吴古会,郑丹宣,王文勇,吴 静

(1.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气象局,贵州 兴义 562400;2.贵州省气象台,贵州 贵阳 550002)

黔西南近10 a初夏暴雨形成机理分析

王 芬1,吴古会2,郑丹宣1,王文勇1,吴 静1

(1.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气象局,贵州 兴义 562400;2.贵州省气象台,贵州 贵阳 550002)

该文利用黔西南州2006—2015年8县站初夏(5、6月)逐小时降水量、Micaps资料,对近10a黔西南初夏暴雨主要环流背景、物理量及云图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 黔西南初夏暴雨发生时200 hPa基本都为南亚高压控制;500 hPa主要有高空槽、副高边缘、两高切变、西北气流等;700 hPa上主要有切变线及低涡,其中切变线有35次,低涡7次,有14次低空急流得到建立;850 hPa上主要有切变线及低涡,其中切变线21次,低涡19次,有11次低空急流得到建立,急流轴的位置与700 hPa较为一致;地面上的系统多为辐合线、静止锋或冷锋,其中地面辐合线最多23次,静止锋15次;建立4种概念模型:南支槽型、高原槽型、副高边缘型及高空槽+副高边缘型。②暴雨发生前大气中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都是最好的,暴雨发生时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变少,低层辐合变弱,上升速度变弱,大气不稳定度被破坏,空气中的能量、热量下降。③暴雨云团的源地主要位于贵州西部—云南东部一线,发生次数最多的为云南罗平—富源一带及毕节,次之为六盘水;暴雨云团的路径主要有东南路径、偏东路径、东北路径、西南路径等,其中东南路径最多;暴雨云团生命史在3~20 h之间,平均11.4 h;暴雨云团的初生生成时间在11—23时,主要生成时段集中在午后—傍晚;其中典型MCC占所有暴雨过程的52%,其源地主要为毕节西部,有19个MCC的形成是由多个暴雨云团合并加强最终形成的;MCC云团的最早初生时间为13时,主要初生时段集中在14—17时。

初夏暴雨;机理分析;物理量;暴雨云团

Abstract:Basing on the hourly precipitation data and MICAPS data during 2006—2015,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circulation background,physical quantities and cloud were conducted,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91% early summer storm’s pressure at 200 hPa level were controlled by south high in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upper trough 、the subtropical high edge 、main projects shear and northwest airflow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storm system at 500 hPa level;shear line and the low vortex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system at 700 hPa,the shear line 35 times ,low vortex 7 times,14 times low level jets were set up;shear line and the low vortex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at 850 hPa,the shear line 21 times ,low vortex 19 times,11 times low level jets were set up,the position of the jet axis at 850 hPa was consistent with at 700 hPa;the system on the ground were convergence line,stationary front or front,the ground convergence line was the most,there are 23 times,stationary front 15 times.Four conceptual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Southern branch trough type,the plateau trough type,subtropical high edge and high upper trough type,subtropical high edge type.(2)Before occurring heavy rain,the moisture condition、 dynamic conditions and the thermal conditions in atmosphere were the best,with the heavy rainfall ending,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ontent become less,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and rising speed weak,atmospheric stability was destroyed,the heat energy in the air decrease .(3) Storm clouds life was between 3-20 hours,average was 11.4 hours; orphaned convective clouds generated in 11∶00 to 23∶00,occurring at 15∶00 was the most,mainly produce time concentrated in the afternoon to the evening,accounted for 71.4% of the total; the typical MCC accounts for 52%,the most main resource was Bijie,accounted for 50% of all MCC,19 MCC were composed of multiple convective clouds; the earliest time of MCC cloud generating was 13∶00 ,main primary session focused on the 14∶00 to 17∶00,accounted for 59% of the total.

Keywords:early summer storm;mechanism analysis;physical quantities;convective clouds

1 引言

暴雨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有关暴雨的发生机制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陶诗言[1]认为西风带环流、副热带环流及热带系统是影响我国暴雨的主要大气环流。杜小玲[2]等研究表明黔西南州望谟县夏初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原短波槽、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及地面弱冷空气。周明飞[3]认为暖区暴雨形成时,地面均为热低压控制,地面辐合线加强触发暖区暴雨的发生。乔林[4]模拟了2006年6月12日贵州西南部一次暴雨过程,认为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辐合线造成了初始的上升运动,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气流对水汽和热量的输送是对流能够持续最重要因素。杨洋[5]、池再香[6]、吴哲红[7]等也对贵州暴雨个例的发生、发展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杨静[8]研究表明夏季云贵高原东段山地MCC主要出现在5—7月,贵州西部边缘涡是造成对流云团频繁生成的直接影响系统。可见,贵州暴雨天气系统复杂,是大尺度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尺度的风场、湿度和稳定度对暴雨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贵州暴雨着眼点主要为低层辐合线、切变线、短波槽、急流及冷空气,MCC的发展演变也可作为重点监测工具之一。这些研究为揭示贵州暴雨的形成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黔西南州位于贵州西南部,属山地气候,气候复杂多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近年来因暴雨而诱发的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暴雨发生发展成因复杂,定点定量预报非常困难,而黔西南州初夏暴雨更具有局地性、突发性,且来势猛、强度大及夜间频发,它会引起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因此对黔西南州初夏暴雨的研究十分必要。王芬[9]研究表明高空槽和切变线是影响黔西南州望谟暴雨的主要系统,地面上的系统多为辐合线、冷锋或静止锋,冷空气的入侵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及秋季;南支槽主要影响望谟暴雨的时间为5月。李腹广[10]、崔庭[11]、陈晓燕[12]、段荣[13]等针对暴雨天气过程个例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大都是集中在一次过程个例诊断分析上,黔西南州初夏暴雨的主要天气背景是什么?暴雨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物理量如何变化?暴雨云团的源地、特点、结构等如何?这些工作的解决将为预报黔西南州初夏暴雨的强度和落区提供指导性意义,对提高气象灾害的趋利避害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2 资料与方法

根据贵州省预报员手册记载,贵州的初夏大致为西南季风开始盛行—东南季风开始前的时期,平均在5月中旬—7月中旬。武文辉[14]指出,云贵高原暴雨主要分为2个阶段,1个是5、6月份的初夏暴雨及7、8月份的盛夏暴雨。参考以上文献,本文将每年出现在黔西南5、6月的暴雨定义为初夏暴雨,同时参考中央气象台的文件,黔西南州初夏暴雨的强度和范围按以下标准划分:

时间:2006—2015年每一年的5月1日—6月30日暴雨天气过程:全州有2县站及其以上24 h降雨量超过50 mm或1县站雨量超过100 mm为1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选取24 h时段为前日08时—当日08时,如2009年5月3日08时—4日08时期间发生的暴雨天气定义为2009年5月4日暴雨天气过程。

3 结果分析

3.1 初夏暴雨过程雨量、频次分析

按照以上标准,近10 a来黔西南初夏共发生了45次暴雨过程,图表略。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15-16],黔西南州的晴隆为贵州几个主要的暴雨中心之一,但是近10 a来黔西南州的暴雨分布如何?其中心是否发生了变化?初夏暴雨和夏季暴雨中心的位置有何不同?针对这些问题,对黔西南州近10 a的暴雨平均过程雨量及暴雨累积频次进行了分析,具体见图1。

图1 初夏暴雨平均过程雨量及暴雨累计频次的空间分布,累积频次(a,单位:次),平均过程雨量(b,单位:mm)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ly summer storm average rainfall and cumulative frequency,a average rainfall process,unit: mm,b cumulative frequency,unit: frequency

分析图1a可知,近10 a全州初夏暴雨总频次在10~23次之间,安龙最少为10次,望谟最多为23次,有2个大值区,一个以兴仁为中心,另一个以州东部的望谟、册亨为中心,州南部一线的暴雨频次明显少于北部,初夏暴雨中心为望谟、兴仁。分析图1b可知,黔西南州近10 a来初夏暴雨平均过程雨量在71~84 mm之间,兴义最多为84 mm,普安、兴仁最少为71 mm,大值区集中在兴义中南部、晴隆东北部、贞丰及安龙。王芬[15-16]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近48 a暴雨中心之一为黔西南州晴隆,年降水为1 533 mm。但是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黔西南州初夏暴雨中心在望谟、兴仁,与全年的暴雨中心并不一致。

那么黔西南初夏大暴雨的空间分布又有哪些特征呢?对近10 a来发生的大暴雨频次及其所占比例也进行了统计,结果见图2。

图2 初夏大暴雨累计频次及比例的空间分布,累积频次(a,单位:次),百分比(b,单位:%)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ly summer torrential rain,a cumulative frequency ,b the percentage

近10 a来黔西南8县站共发生过22站次大暴雨过程,其中兴义、贞丰发生最多,为4次,分别占该站所有暴雨天气的40%及30%,安龙、望谟次之,共发生3次,占所有暴雨过程的30%及10%,普安、晴隆、兴仁、册亨均发生过2次大暴雨过程,其中兴仁的大暴雨所占比例最少,近10 a兴仁发生的22次暴雨过程中仅有2次为大暴雨过程。从发生比例分析,兴义发生大暴雨的比例最大,安龙、贞丰次之,望谟、兴仁虽然为黔西南州初夏暴雨中心,但是其大暴雨的发生次数少,即黔西南州初夏大暴雨中心在兴义、贞丰一带,这与初夏暴雨中心位置也有明显不同。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表明[15-16],黔西南州暴雨中心在晴隆,但是初夏(5—6月)暴雨中心在望谟、兴仁,大暴雨中心在兴义、贞丰。在大环流背景相同的情况下,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差异可能是导致其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黔西南州海拔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普安1 648 m,而直线距离仅130 km的望谟海拔却只有567 m,地形对天气气候的作用凸显,其复杂山地下的小气候、局地环流频频出现,大的环流背景下因独特的地形条件诱发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当地的天气、气候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可能是造成全年暴雨中心、初夏暴雨中心、大暴雨中心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初夏暴雨主要影响系统及概念模型

3.2.1 主要影响系统 对近10 a黔西南州45次初夏暴雨个例的地面、中高空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表略),有2次过程无资料,共统计了43个暴雨个例。

分析高空200 hPa发现,43次暴雨过程中,39次为南亚高压控制,高压中心常位于孟湾—中南半岛一带,占所有暴雨过程的91%。中空500 hPa上的形势主要有高空槽、副高边缘、两高切变、西北气流等,这43次过程中有9次500 hPa上既有高空槽又有副高边缘的影响。高空槽共有31次,根据位置的不同又分为南支槽、高原槽,其中南支槽18次,高原槽13次。另外,500 hPa上的中高纬背景多为东亚大槽,有多次过程为东亚大槽底部分裂出来的短波槽影响黔西南州。700 hPa上的形式主要有切变线及低涡,其中切变线有35次,低涡7次,有14次低空急流得到建立,急流轴的位置大致位于广西、广东、湖南、江西一线。850 hPa上的形式主要有切变线及低涡,其中切变线21次,占所有暴雨过程的48%,低涡19次,占44%,有11次低空急流得到建立,急流轴的位置与700 hPa较为一致,位置更为偏南。地面上的系统多为辐合线、静止锋或冷锋,其中地面辐合线最多,有23次,占所有43次过程的54%,静止锋15次,占35%,冷锋5次,占12%。

3.2.2 概念模型 为研究黔西南初夏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对2006—2015年间43次暴雨过程按500 hPa进行环流分型,得到以下几种类型:

①南支槽型。依据西风带的建立及北撤的平均时间及对贵州的影响[17],定义80~100°E、18~30°N范围内出现的西风带低压槽为南支槽。200 hPa南压高压中心位于中南半岛北部至云南南部一线,高空急流轴从西至东贯穿我国大部,500 hPa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东压大槽位于中国东北,南支槽东移到90°E附近,槽前西南气流为贵州输送充沛的暖湿气流,低层700 hPa、850 hPa上贵州西南—东北向切变线的配合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700 hPa及850 hPa上急流建立,且两急流位置几乎一致,地面辐合线超前于850 hPa切变线。此类型在43次暴雨过程中出现了12次,占总数的28%。

②高原槽型。高原槽基本是越过高原影响其它地区的高空槽。200 hPa南压高压中心西退至孟湾,高空急流轴的位置较南支槽型偏北,500 hPa四川东部有低槽东移,副高东退至海上,贵州恰位于槽前,南海及孟湾的水汽向贵州地区输送,低层700 hPa、850 hPa上贵州西北部切变线的配合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700 hPa及850 hPa上急流建立,较之700 hPa,850 hPa急流的位置明显偏南,地面辐合线超前于850 hPa切变线。此类型在43次暴雨过程中出现了5次,占总数的12%。

图4 高原槽型(图例说明同图3)Fig.4 Plateau trough type(legends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Fig.3)

③高空槽+副高边缘。200 hPa南压高压中心位于孟湾北部,急流轴呈西北—东南走向,川东500 hPa有高空槽,且东移到105°E附近,受东部稳定少动的西太平洋热带高压阻挡,形成西北—东南向的低槽,槽前西南气流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共同作用为贵州输送充沛水汽。贵州北部低层700 hPa、850 hPa切变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江西、广东一带西南低空急流存在,黔西南恰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地面辐合线仍位于850 hPa切变线的前方。同时贵州南部为不稳定区,T850-T500大于24 ℃。此类型在43次暴雨过程中出现了9次,占总数的21%。

图5 副高边缘+高空槽型(图例说明同图3)Fig.5 Subtropical high edge and high upper trough type(legends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Fig.3)

④副高边缘型。200 hPa南压高压中心位于孟湾北部,急流轴呈东西走向,500 hPa有低值系统存在,黔西南上游以纬向环流为主,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为贵州输送了充沛水汽,低层700 hPa、850 hPa切变线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低空急流位于江西、福建一带,地面辐合线位于贵州南部至广西北部,且仍位于850 hPa切变线的前方。此类型在43次暴雨过程中出现了4次,占总数的9%。

图6 副高边缘型(图例说明同图3)Fig.6 Subtropical edge type(legends are the same as those in Fig.3)

3.3 物理量分析

对初夏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几个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1):700 hPa的比湿在4~12 g/kg之间,平均为10 g/kg,850 hPa的比湿在8~18 g/kg之间,平均为14 g/kg。暴雨发生前,700 hPa的比湿平均为10.4 g/kg,850 hPa的比湿平均为14.1 g/kg,暴雨发生时为分别降为9.2 g/kg、13.8 g/kg,暴雨过程结束后,两层的比湿变化均不大,为10.3 g/kg、13.9 g/kg。即暴雨发生前大气中的水汽充沛,随着降雨的发生,水汽含量逐渐降低,而暴雨结束后比湿并没有明显下降。700 hPa的在水汽通量2~16 g·s-1·hPa-1·cm-1之间,平均为5.6 g·s-1·hPa-1·cm-1,850 hPa的水汽通量在3~20 g·s-1·hPa-1·cm-1之间,平均为7.5 g·s-1·hPa-1·cm-1。暴雨发生前,700 hPa的水汽通量平均为5.5 g·s-1·hPa-1·cm-1,850 hPa的为7.4 g·s-1·hPa-1·cm-1,暴雨发生时700 hPa为5.9 g·s-1·hPa-1·cm-1,850 hPa为7.9 g·s-1·hPa-1·cm-1,暴雨结束后700 hPa降为5.3 g·s-1·hPa-1·cm-1,850 hPa降为7.2 g·s-1·hPa-1·cm-1。700/850 hPa水汽通量散度平均为0.67/-14.9 g·s-1·hPa-1·cm-2,即700 hPa上有弱水汽辐散,而850上有较强的水汽辐合,暴雨发生前700 hPa为1.4 g·s-1·hPa-1·cm-2,有弱水汽辐散,而当暴风雨来临时,变为弱水汽辐合,暴雨过程结束后又变为弱辐散。850 hPa上暴雨发生前水汽辐合最强,达到-21 g·s-1·hPa-1·cm-2,随着强降水的来临,水汽辐合明显变弱,为-10 g·s-1·hPa-1·cm-2,而当暴雨结束之后,水汽辐合又略有增强。700 hPa的垂直速度平均为-14 Pa/s,在暴雨来临前其上升运动最为剧烈,达到-18 Pa/s,随着暴雨的来临,明显下降为-12.7 Pa/s,暴雨过程结束后又继续下降-11.3 Pa/s。850 hPa的假相当位温平均为75.8 K,在暴雨发生前最大,达到78.8 K,暴雨发生时和结束后,相差不大,分别为74 K、74.6 K。K指数平均为36.4 ℃,在暴雨发生前最大,达到37.9 ℃,暴雨发生时降为35 ℃,暴雨发生后又略上升为36.3 ℃。Si指数平均为-0.22 ℃,说明暴雨发生时大气为弱的层结不稳定,在暴雨发生前,大气层结最为不稳定,达到-1 ℃,随着降水的来临,大气不稳定度变弱,为0.17 ℃,暴雨过程结束后,变化不大,为0.16 ℃。

综合分析表1可知,暴雨来临前,大气中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都是最好的,随着暴雨的发生,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变少,低层辐合变弱(但是700 hPa的辐合却加强),上升速度变弱,大气不稳定度被破坏,空气中的能量、热量都在下降,但是暴雨过程结束之后,700 hPa比湿条件、850 hPa低层辐合、K指数却比暴雨发生时略好,这是为什么呢?王芬[9]的研究表明,黔西南州望谟夏季暴雨的比湿条件及水汽通量好于春季,但是水汽辐合的强度没有初夏强,秋季暴雨的比湿条件及水汽通量条件更差,秋季及春季暴雨发生时上升运动更为剧烈,夏季暴雨发生时空气中的能量、动量、热量及水汽更为丰富,盛夏暴雨发生时,层结最为不稳定,秋季暴雨发生时,层结最为稳定。这些结论与本人的研究较为一致,但是暴雨结束之后,水汽辐合、K指数较之强降水发生时却略有增强,这是为什么呢?初夏孟湾偏南气流逐步增强,西南低空急流开始建立,印度西南季风爆发,印缅低槽逐步建立,南支槽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的黔西南影响凸显。孟湾、南海的水汽在南风的作用下不断输送至云南、贵州上空,暴雨过程结束后,大气在短时间内趋于稳定,但是由于水汽输送强、能量积聚迅速,使得水汽、能量、热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重新积聚。

表1 暴雨发生前后平均物理量对比分析Tab.1 Average physical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storm occuring

3.4 云图分析

高时空分辨率卫星资料的应用已成为揭示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机制及物理意义、探讨暴雨的形成机制,进而提高暴雨预报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18]。图7给出了黔西南州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图7 黔西南州的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Fig.7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southwest of Guizhou province

3.4.1 暴雨云团的源地 暴雨云团的源地多而杂乱(图8),具体如下:毕节中西部,云南罗平、富源,文山中东部,广西隆林、西林,安顺或安顺与贵阳交界处,六盘水,六盘水与晴隆、普安交界处,黔西南州内等。暴雨云团的源地大都位于贵州西部至云南东部一线,有14次暴雨云团的源地之一为云南的罗平至富源一带,14次为毕节,11次为六盘水,云南文山8次,安顺或安顺至贵阳一线有6次,广西西北部有4次,州内生成4次,文山与百色交界处有2次。

图8 暴雨云团的初生源地位置分布Fig.8 Primary source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storm rain clouds

3.4.2 暴雨云团的移动路径、方向 分析图9可知,黔西南州暴雨云团的主要路径有东南路径、偏东路径、东北路径、西南路径等。其中东南路径最多,在六盘水及毕节生成的云系通过东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共出现24次,其中毕节14次,六盘水10次,这条路径占所有云系的38%。源地在云南省罗平、富源一线的暴雨云团主要通过东移来影响黔西南州,近10 a共发生过14次,这条路径占所有云系的22%,在广西西北部及云南文山的暴雨云团主要通过东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共11次,其中源地在文山的有7次,源地在广西西北角的有4次,这条路径占所有云系的17.5%。而源地在安顺、贵阳一线的云系也会通过西南路径到达黔西南州,造成黔西南州的暴雨天气,近10 a共发生过4次,占6%。另外,州境内生成的云系发展增强后也能造成黔西南州的暴雨天气,共有4次,占6%。

图9 暴雨云团的移动路径Fig.9 Moving path of storm rain clouds

3.4.3 暴雨云团的生命史及初生时间 暴雨云团生命史在3~20 h之间(图10),平均11.4 h,生命史在6 h以上有34次,占81%,最短为3 h,最长为20 h。

图10 暴雨云团的生命史Fig.10 Life of storm rain clouds

从图11可以看出,暴雨云团的初生时段为11—23时,15时达到高峰,主要时段集中在午后至傍晚(14—18时),这期间生成的初生对流云团占总数的71.4%,其中15时最多,达到10个,占所有总数的23.8%,14时次之,达到8个,占19%。

图11 对流云团的初生时间Fig.11 The generate time of convective clouds

3.4.4 暴雨云团中MCC特征 45次暴雨云团中有3次无资料,共统计到42次过程的云系资料,其中22次为典型MCC,占所有暴雨过程的52%,20次为中小尺度暴雨云团。42次过程中有33次有其它暴雨云团的合并加入,占78.6%,仅有9次为单一暴雨云团的影响,占21.4%。其中22次MCC中有19次有其它云系的加入,占所有MCC的86%,有3次MCC在发展、成熟、消亡过程中都没有其它云系的加入,占所有MCC的14%。

黔西南初夏暴雨云团中的MCC源地主要为毕节西部,有11次,占所有MCC的50%,即造成黔西南初夏暴雨的MCC中有一半的源地是来自毕节西部,其次为罗平至富源一线,有6次,六盘水有5次,安顺至贵阳一线的有2次。其中有19个MCC的形成并不是单一云系,而是由多个暴雨云团合并后加强最终形成MCC的。

这22次MCC的移动路径分为东南路径、偏东路径、东移路径、偏西路径,具体见图12,其中东南路径最多为13次,占59%,偏东路径次之,为6次,占27%,偏南路径及偏西路径最少,仅有1次,分别为2009年6月22日、2011年5月11日。

图12 MCC云团的移动路径Fig.12 Moving path of MCC convective clouds

定义几个暴雨云团合并时的时间为MCC的初生时间,统计了MCC的初生对流云团的生成时间,最早为13时,主要时段集中在14—17时,这期间生成的初生对流云团占总数的59%,其中17时最多,达到5个,占所有总数的22.7%,14时及16时次之,为3个。

4 结语

①黔西南91%的初夏暴雨为南亚高压控制;500 hPa上主要有高空槽、副高边缘、两高切变、西北气流等,这43次过程中有9次500 hPa上既有高空槽又有副高边缘的影响;700 hPa上的形式主要有切变线及低涡,其中切变线有35次,低涡7次,有14次有低空急流得到建立;850 hPa上的形式主要有切变线及低涡,其中切变线21次,低涡19次,有11次暴雨过程中低空急流得到建立,急流轴的位置与700 hPa较为一致,位置更为偏南。地面上的系统多为辐合线、静止锋或冷锋,其中地面辐合线最多,有23次,占所有43次过程的54%,静止锋15次,占35%,冷锋5次。以500 hPa分型,建立4种概念模型:南支槽型、高原槽型、副高边缘型及高空槽+副高边缘型,其中南支槽型最多,其次为高空槽+副高边缘型。

②暴雨发生前大气中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都是最好的,随着暴雨的发生,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变少,低层辐合变弱,上升速度变弱,大气不稳定度被破坏,空气中的能量、热量都在下降,但是暴雨过程结束之后,700 hPa比湿条件、850 hPa低层辐合、K指数却比暴雨发生时略好。

③暴雨云团的源地位于贵州西部至云南东部一线,有14次暴雨云团的源地之一为云南的罗平至富源一带,14次为毕节,11次为六盘水,云南文山8次,安顺或安顺至贵阳一线有6次,广西西北部有4次,州内生成4次。暴雨云团的主要路径有东南路径、偏东路径、东北路径、西南路径等,其中东南路径最多。暴雨云团生命史在3~20 h之间,平均11.4 h,生命史在6 h以上有34次,占81%。暴雨云团的初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这期间生成的对流云团占总数的71.4%。其中典型MCC占所有暴雨过程的52%,MCC源地主要为毕节西部,占所有MCC的50%,其次为罗平至富源一线,有19个MCC的形成并不是单一云系,而是由多个暴雨云团合并后加强最终形成MCC的。MCC云团的初生时段集中在14—17时,这期间生成的初生对流云团占总数的59%。

[1] 陶诗言,等.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225.

[2] 杜小玲,杨静,彭芳,等.贵州望谟初夏暴雨环境场和物理量场合成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5):1 400-1 413.

[3] 周明飞,杜小玲,熊伟.贵州初夏两次暖区暴雨的对比分析[J].气象,2014,40(2):186-195.

[4] 乔林,陈涛,路秀娟.黔西南一次中尺度暴雨的数值模拟诊断研究[J].大气科学,2009,33(3):537-550.

[5] 杨洋,刘益兰.中β尺度地形与贵州冰雹和暴雨的关系[J].高原气象,1997,16(2):197-203.

[6] 池再香,杜正静,赵群剑,等.中尺度西南涡、切变线对“07.7”贵州西部暴雨影响的分析与模拟[J].高原气象,2010,29(4):929-938.

[7] 吴哲红,虞苏青,丁治英,等.贵州地区一次暴雨的数值模拟及不稳定性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08,27(6):1 307-1 314.

[8] 杨静,杜小玲,齐大鹏,等.云贵高原东段山地MCC的普查和降水特征[J].高原气象,2015,34(5):1249-1260.

[9] 王芬,徐啟元,李腹广.望谟近5a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J].贵州气象,2016,40(3):31-36.

[10]李腹广,王芬 .黔西南州一次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分析[J].贵州气象,2006,30(3):3-5.

[11]崔庭,吴古会,赵玉金,等.黔西南州望谟县“6.06”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2 260-2 263.

[12]陈晓燕,周翠芳,杨玲.2004年7月4-5日贵州省黔西南州首场暴雨的物理量诊断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S1):13-16.

[13]段荣,王芬,熊方,等.西南低涡造成连续大暴雨天气个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9(8):4 696-4 699.

[14]武文辉.云贵高原东段初夏暴雨的观测、诊断与模拟[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15]王芬,杨若文,唐浩鹏,等.近48a贵州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总量的关系[J].云南大学学报,2013,S1:236-243.

[16]王芬,曹杰,李腹广,等.贵州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气候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5,34(1):145-154.

[17]段旭,陶云,许美玲,等.西风带云支槽对云南天气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2,31(4):1 059-1 065.

[18]齐琳琳,赵思雄.一次热带低压引发上海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分析[J].大气科学,2004,28(2):254-268.

[19]孙力,隋波,王晓明,等.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暴雨的气候学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0,15(6):778-786.

[20]冯志刚,程兴无,陈星,等.准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13,29(5):824-832.

[21]周慧,杨令,刘志雄,等 .湖南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分型[J].高原气象,2013,32(5):1 425-1 431.

WeathermechanismanalysisofearlysummerrainstormoversouthwestofGuizhouProvince

WANG Fen1,WU Guhui2,ZHENG Danxuan1,WANG Wenyong1,WU Jing1

(1.Meteorological Office of Qianxinan,Xingyi 562400,China;2.Guizhou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Guiyang 550002,China)

P426.62

A

1003-6598(2017)04-0009-08

2017-04-10

王芬(1978-),女,硕士,副高,主要从事短期天气预报预测工作,E-mail:1043006358@qq.com。

贵州省气象科技开放基金(黔气科合KF[2016] 10号)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基金(黔科合基础[2016]1138),黔气科合ZD[2016]01号,中国气象局预报业务关键技术专项(YBGJXM(2017)1A-05),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7-065),黔西南州科技局项目(2016-1-15)共同资助。

猜你喜欢
黔西南云团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安龙县“十四五”石材产业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巴蜀少年齐上一堂云团课
田野里,丰收忙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诗书画苑
壳体形状对云爆战斗部抛撒云团尺寸的影响
风吹黔西南
册安路勾勒黔西南——贵州省打造“畅、安、舒、美”示范路纪实
葡萄牙现明亮橘色云团似握着火球的拳头
“四在学校·幸福校园”活动推进会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