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摘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了不同的计划生育制度,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也因时代不同而截然相异。如何在“文化一认知”层面构建合法性,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语言学的话语分析手段,使用系统功能语法的主题推导、情态系统和语义评价作为研究手段,分析了我国两个时期计划生育制度背后的制度逻辑与文化一认知合法性构建。研究显示:不同的时期国家试图通过言语构建不同的认知逻辑,通过词汇选择折射出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判定,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以推动制度合法性构建。
【关键词】文化;认知合法性;系统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评价
一、引言
计划生育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项人口控制制度。新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采用了不同的人口政策,具体经历了鼓励生育时期、生育酝酿阶段、计划生育发展阶段和计划生育调整阶段(林瑶瑶,2015)。理查德·斯科特(2010)认为“制度包括为社会生活提供稳定性和意义的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要素,以及相关的活动和资源。”作为一项至上而下的国家制度,计划生育制度通过政府立法,颁布各项规章制度等方式来获得极高的规制合法性。同时,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来获得较高的规范性合法性。那么,这项制度该项制度如何构建文化一认知合法性呢?20世纪80年代倡导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6年起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两者之间的要求大相近庭,完全相悖,对于同一事物,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如何在“文化—认知”层面构建合法性,得到大众认可呢?
本文选取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普遍两孩”何时水到渠成》两篇文章进行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话语中的制度逻辑,找到内在规律以为其他的制度实施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2.1制度的三大要素与合法性构建
不同的社会理论学家先后把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一认知性系统分别确定为制度的关键要素。合法性是组织社会学制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Suchman(1995)认为,“合法性是指在一个由规范、价值、信念和定义组成的某些社会构建体系中,认定一个实体的行为是预期的、恰当的或者是合适的等一般性的感知和假定。”按照Scott的分类方式,合法性可以从规制、规范和认知三个方面来阐述。规制合法性来源于政府、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相关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规范合法性来源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认知合法性来源于有关特定事物或活动的知识的扩散,当一项活动渐渐被人们所熟悉时,它就逐步开始具备了认知合法性。
2.2话语分析与制度逻辑
话语分析可以探寻制度背后的逻辑。制度逻辑意味着每一个(或套)制度都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为行动者提供行动和解释的“组织原则”,并且提供动机和身份的词汇表,因为每个主导制度都“具有解释世界起源的世界观体系以及他们用来理解世界的语言”(Friedland & Alford,1991)。不同的制度逻辑就会有不同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陈述制度的理念和行动,与此同时,话语以修辞的方式对制度逻辑产生构建性效应。制度建立在语言基础上,语言在制度的构成中具有关键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话语就有什么样的管理实践,即话语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而可以从组织话语中看到管理实践背后的制度逻辑(彭长桂、吕源,2016)。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和《“普遍两孩”何时水到渠成》两个文本进行案例研究,来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如何通过话语构建制度的文化一认知合法性。本文将采用3个层次的语法分析。首先是小句之上宏观结构中的主题推导,分析不同时期针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考察其观点呈现背后的行事逻辑。其次是通过分析小句语法中的情态系统来发掘组织行动者对事件的“评价”、“态度”或“判断”。第三是小句之下:词汇语法中的语义评价。通过这3个层次的语法考察我们可以了解两个文本背后的制度逻辑和认知框架,进而解释文化一认知合法性的构建过程。
四、案例发现
4.1主题推导
与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类似,主题推导从命题开始的话语主题结构分析开始,遵循删略、概括和组构3个宏观规则。主题推导从小句语义的初级主题开始,到语义群组的中层主题,再到语篇主旨的宏观主题,形成语篇语义的层级宏观结构(Glaser & Strauss,1967;van Dijk。1988)。
由表2所展示的主题推导可知,对生育政策这同一主题,两篇文本有着截然不同的阐述视角。文本A强调人口过多不容易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人们的生活水平很难提高。人口增加,会导致增加社会公用事业经费,同时会使自然资源消耗过大,加重环境污染。其背后的论证逻辑是“人口多——消耗多——社会公用事业投入大——生活水平难于提高”,強调人作为消费者的属性,资源是整个论证逻辑的核心。减少人口可以降低消耗,人均占有资源多,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加快现代化进程。文本B从数据出发,指出中国当今老龄化问题已经日趋严重,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很不合理。同时认为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放开生育政策不会带来人口暴涨,生育意愿和实际的生育行为之间也有鸿沟,众多因素会制约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其背后的论证逻辑是“更改政策≠人口迅速膨胀”,所以放开政策不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却可以逐渐改变人口结构,利于经济社会发展。
文本A发表的历史时期,人们还在为温饱而努力,各项公众事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资源不足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公开信从民众普遍关心的资源作为切入点,认为人少,消耗资源就少,人均占有量会增多,生活水平就能提高,这样能够引起长期处于物质匮乏状态的广大群众的共鸣,从认知上构建自己新政策的合法性,提高民众的接受度。其次,树立反面标杆,认为“没有生育男孩子就不能传宗接代”等思想是一种错误的封建思想,应积极摒除。克服这种思想是移风易俗,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的行为,应该大力发扬。通过树立反面典型,一破一立,使得民众在认知上彻底接受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倡导。文本B发表的时期,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控制人口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大家普遍对于生育更多孩子存有疑虑。虽然,国家先后颁布了“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夫妻双方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二胎”的新生育政策,但是民众反应并不积极,与一直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的新政还没有取得广泛的认知合法性。因而,文本B采用非常谨慎的做法,列举了对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各方所持的不同观点,以及观点背后的原因。这样的观点陈列可以与观众内心的纠结进行对话,更容易获取信任,引导受众按照作者的思路思考。endprint
4.2小句语法:情态系统中的态度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认为,语言是社会人的有意义的活动,是做事的手段和动作,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话语的轮次选择做出规定,或是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出现的频率表示自己的判断和估测,或是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讲话者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成功性和有效性所作的判断,或在命令中要求对方承担的义务,或在提议中要表达的个人意愿(胡壮麟等,2008),即命题和提议。前者包括说话人对命题发生的概率和频率的判断,称为情态(Modality),后者包括说话人提出的义务或意愿,对提议不同程度的判断,称为意态(Modulation)。表2和表3统计了2个文本中的情态类别和情态值。
文本A在对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时,较多使用中值情态词,来表达对可能发生的事情的一种预测,使受众温和地获得话语传递者的信息。在表达实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要求时,大部分使用高值意态词,来表达生育政策的决心,和政策的不可抗特点。在谈到可能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时,较多使用低值意态词,表达有待商榷,可以解决的劝导,达到话语传递者的目的。
文本B多使用中值情态词对普遍二孩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推测,来搭建与受众的亲切沟通。意态词全部为中低值,体现了作为政府门户网站的文章核心是与受众沟通,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探讨开放普遍二孩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文本B仅有2次使用了高值意态词,这两次都是在谈及做好开放生育政策相应的社会医疗、教育、就业等客观配备条件时使用的,表明对做好相应配套条件的重视。
文本B和文本A形成鲜明对比,文本A中的高值意态词较多,中共中央态度坚决肯定,在一个传统生育思想主导的时代,推行一孩的生育政策采用的是强硬的措辞和严苛的措施。文本B中几乎没有高值意态词,体现政府与民众积极沟通,试探性的话语策略。
4.3小句之下:词汇语法中的语义评价
评价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8),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彭长桂与吕源,2006)。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分级(graduation)(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8)。其中,态度又包括情感、判定和鉴别(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8)。表4中统计了2个文本的语义评价统计结果。
表4中文本A所展示的态度主要是中共中央关于“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的评价,用了很多正面的词语,要求广大党员“积极负责地”、“耐心细致地”对这一政策进行宣传。形容人民时用了“通情达理”、“顾全大局”,认为人民可以“体谅”国家的困难,为子孙后代着想。而在说明人口过多对人民生活改善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时,用了“很难”、“相当困难”、“很坏”、“很难改善”。
文本B中所展示的对开放二胎的态度是“水到渠成”、“应势而出”。表明二胎政策与“与亿万家庭息息相关的”,说明“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改变、“多胎常态”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也有很多家庭认为生育二胎“成本太高”、“很头疼”,“有一定难度”,所以二胎政策是时候正式放开了。
此外,两个文本都大量地使用介入,来提高自己所陈述命题的可靠性和说服力。二胎政策是对之前政策的修正和更改,因而B文本中作者采用大量直接引语的结构,引用各方权威机构的意见,如“中国人口形势分析与展望研讨会显示”、“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等一系列权威机构、权威人士的观点来构建自己信息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文本B更是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的结构,来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极差可以看作是对横跨整个评价系统人际意义的润色,通过态度的增衰来形成语势(Foroe)的上扬和下降:强势或弱势。两个文本中,都大量使用强势语言,如A文本中的“这样快”、“越来越大的”、“尤其严重的是”、“最快”、“大大增加”、“多么大的”、“最少应该”等;B文本中的“跳跃式上升的”、“大幅度攀升”、“大量出现”、“持续衰减”、“不断萎缩”、“还有一定难度”、“已有大幅改变”等。通过语势强劲的词语来表达形式的严峻,政策施行紧迫性,从而促使受众按照文章的意愿采取行动。
五、讨论与结论
本文通过对《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和《“普遍两孩”何时水到渠成》两个案例文本的话语分析,考察了话语在制度正当性构建中的独特力量,通过小句之上的主题推导、小句语法中的情态系统的态度和小句之下的词汇语法的语义评价完成了三角测量,展示语言在观测制度逻辑和管理认知上的重要价值。文章通过对比两个时期国家在建立不同生育制度之前所公开发表话语文本,探讨对同一事物,国家试图传递给民众的不同认知逻辑,截然不同的制度策略如何有效的构建合法性而不互相冲突。本文的研究发现能深化对制度三大要素的文化一认知要素的研究,对管理和制度实践有一定的启示意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