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学霸一样去战斗吧

2017-10-11 18:09罗灿
求学·理科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浙大填空题状元

罗灿

学霸,一个光辉的名字。他们有让人颤抖的成绩,他们有过人的头脑,他们有别人的倾慕,他们也有别人想象不了的辛苦。而我们这些“非学霸”,总是想从他们的世界里挖掘些什么,也梦想着有一天能跻身学霸的行列。

学霸的世界并不神秘,他们也要吃饭睡觉,也会哭,也会笑。那么,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又在哪儿呢?是勤勤恳恳的汗水,是神来之笔的灵感,还是咬紧牙关的坚持?

没有经历,怎么能够找得到答案?《求学》在对2017年各省(区、市)的状元采访中总结了几个他们的相似之处,本文没有又臭又长的说教,只是想告诉你如何才能接近学霸,甚至变成学霸。

每一个关键词,就是一把利剑,直刺你平庸的最深处。

以自律为师

勤奋、努力、天赋……这些我们常常看到的学霸标签,其实总结下来只有一个词语:自律。

浙大竺可桢学院的学生胡一捷在高中时的成绩并不好,只排在年级的第132名,后来一路追到年级第19名。最后,他被浙大医药试验班录取。随后为了转专业,他又成了大一年级里最努力的学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大一,比高三还要苦。”他制作了40多张精准到分钟的作息表,晚上10点睡觉,凌晨3点起来学习。晚上10点钟,正是很多同学在外面吃夜宵或者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他强迫自己入睡。凌晨3点钟,他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一学期过去后,他顺利考进了浙大最优秀的学生聚集的竺可桢学院,也顺利转到了他喜欢的建筑设计专业。

近乎自虐的作息安排,是他的个人选择,是否可取暂且不提,但是,我们感受到了自律的可怕力量。有句话说得很好,不怕自己不努力,而是怕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自律是最简单但又是最难的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早起,那么每天就都会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虽然小,但是可以积累,就跟背单词一样,即便你今天只背了几个单词,也不会觉得碌碌无为,至少,你背了。小小的成就感足以滚出巨大无比的雪球,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

以规划为师

我们常以为,学霸是“晚晚修仙到凌晨,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而通过对状元们的观察,我们发现很多状元也并不喜欢熬夜苦读。

吉林省理科状元曹宇涵同学晚上10点半之前就会睡觉,江西省理科状元刘浩捷同学看书到11点半就会休息,还要保证每天40分钟的午睡,贵州省文科状元刘昱旻同学也是如此。那么,为什么我们挑灯夜战还是比不过他们?原因很简单,在差不多的时间单位里,他们的管理更加有序,从而获得了更高的效率。

重庆市理科状元杨馥伟同学从高三上学期开始,就根据高中的各科知识点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细致到哪一天的哪一节课复习哪一个知识点,并且在整个高三严格执行。到了高考前两天,他都没有加大复习力度,反而比较轻松,“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并且要有自制力和执行力”。

四川省理科状元黎雨佳同学,每个星期都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湖北理科状元肖雨每天都会给课间拟一个计划,可能是背英语单词,可能是背成语,然后每天晚上再给当天的课间打一个利用率的分,再反思怎样才能提高这个利用率,充分地利用边角料时间。

他们没有挤出更多的时间,只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完了应该做的事情,高效就是这么简单。

除了管理时间,还要管理进度。从490分到690分的清华学霸高旭豪在提分时,前期只做选择题和填空题,巩固基础,并未试图攻克难题;随着选择题和填空题越做越多,自己的水平也有所进步,再尝试攻克难题,然后对最后两道大题发起挑战。高旭豪从年级的前50名进步到全省的前70名(他所在的陕西省一共有39万名考生),靠的就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把简单的选择题和填空题吃透后,再去做大题自然就能够举一反三了。

以心态为师

学霸会遇到学不下去,干脆把桌子掀了不学了的情况吗?当然也会。但是,他们能够用合理的方式迅速调整,比我们更早地回到学习状态。

四川文科状元涂涴童的办法是从做题量和做题类型两个方面去调整。如果感觉到比较累,就减少做题量,然后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轻松题目,或者是一些另类的、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还有,考前可以做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和家人、同学交流,在网上找一些心理学的资料来自我开导。最重要的是,当你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方法,而不是抱着糟糕的心态消极面对。

当然,兴趣爱好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压办法。我们发现,现在的学霸已经不再是以前死读书的形象了。福建理科状元陈汜玄会跳街舞,重庆理科状元杨馥伟爱打LOL,吉林理科状元李牧阳早在高一时就谈起了恋爱……状元和我们一样有着非常平常的减压方式,但是他们能够收放自如,只是把它当成释放压力的手段,而我们则有些沉迷其中,或者说是把它当成逃避压力的手段了。

以钻研为师

学霸们理所当然都是应试环境里学习能力最强的人,不过,也许他们真正关注的并不完全是学习。

甘肃理科状元肖智文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位同学,倒不是因为他成绩不好,而是太好了——每当下课,肖智文就跑上讲台,一股脑地抛出问题要求老师回答。肖智文从小爱玩航模,抱着“飞机为什么能飞”的问题,他从刚开始只是玩玩纸飞机,到后来越玩越“高级”,上初中时开始学习做飞机模型,甚至还做了一台无人机。至于理科状元,自然是在一个个追问之下手到擒来。

福建理科状元陈汜玄则对其他人视为瑰宝的错题本嗤之以鼻,他平时也不做错题本,但每次有做错或忽略的地方,他都会把问题提炼成一句话,然后记录下来。考试前翻一翻,就像是“准备考试的自己”和“平时的自己”聊聊天,颇有左右互搏的味道。

我们发现,正是因为有钻研、有乐趣,学习就成了一件美差事。

刷题和死磕课本固然是提分的法宝,可是,你也得有兴趣做下去才行。如果你极度厌恶化学,还天天让你配平方程式,极刑也不过如此吧。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比起答题的速度和刷题的数量,我们应更注重挖掘自己的兴趣点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只是记住老师或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原来知识还有这样的用法,培养这种小小的满足感,自然能够像学霸一样深入钻研问题了。

以天下为师

最近,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的一个视频引起了很多讨论,并不是因为他分享了什么学习方法与笔记,而是他说的一席话。

他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自己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如果这是一道“如何看待高考状元”的政治题,熊轩昂的回答足以拿到满分。为什么?熊轩昂作为一个还没有踏入社会的中学毕业生,跳出了一般人的视野,站在了整个教育界,甚至站在了国家的高度去审视中国的教育。他不再关注什么状元笔记与学习方法,而是意识到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是一种更大的认知格局。他在努力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保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才是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所谓的视野并不一定是在课本之中,更多的是在生活里。这是一种气魄和胸怀,也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浙大填空题状元
浙大,你是我永恒的南极星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功”练习
状元商品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练习
白发状元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