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昱
[摘要]近十年来,对八七会议的研究不断深化。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八七会议的研究进行整理,从对八七会议的评价、共产国际与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在党的建设方面、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和中共五大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关键词]八七会议;综述;评价
一、对八七会议的评价
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中,有从新角度探讨八七会议的意义。
有学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探究八七会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在八七会议中被真正的拉开了。首先,在会议中,毛泽东详述了有关统一战线中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问题,这些成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在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出了符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新方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核心内容。在八七会议中,毛泽东所表达的意见、想法被采纳,意味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实践。①
还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自八七会议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探索也得到了启发,对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军梦、强国梦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更加要求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②
二、共产国际与八七会议
有研究者指出,八七会议与共产国际关系紧密,正是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共产党才召开了此次会议,并帮助了中国共产党由大革命的失败转向土地革命阶段,共产国际还从反对武汉国民政府、武装工农、建立苏维埃政权这三个对华政策上做出了改变。但是共产国际代表带来了“左”倾思想,浓厚的“左”倾情绪,这为八七会议之后的革命发展埋下了祸根。③
还有研究者深入分析了八七会议召开的前因后果,指出八七会议的召开离不开共产国际和聯共(布),而且共产国际在起初的革命运动的过程中过分重视中国国民党,轻视中国共产党,没有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瞎指挥,对于大革命的失败直接推诿给了陈独秀个人,并且八七会议的召开实际也是为了推卸责任,为共产国际的“无责”寻找“托辞”。④
三、八七会议在党的建设方面
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加强,对执政规律的深入,八七会议中关于党的建设方面也成了研究者研究的对象。
有研究者研究指出,在八七会议前,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薄弱,组织涣散,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思想,会议上党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表现为思想上建设党奠定了基础,同时武装斗争路线的制定为党的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土地革命确立了政治路线,这为党的建设由城市工人暴动到工农武装起义的转变提供了保障,党的建设也就随着党的革命由城市向农村而展开。研究者还分析指出,八七会议是党在自身建设、发展的一次反思和尝试,它对毛泽东建党理论具有启发、指引的作用。⑤
四、党的主要领导人和八七会议
(一)陈独秀与八七会议
有学者研究指出,“共产国际不愿承认对中国革命失败的错误,以及斯大林的绝对权威,大革命失败只能由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来承担,正好通过八七会议的召开来达到莫斯科的预期目的”。⑥
近十年有关陈独秀和八七会议的文章不多。总的来说,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种错误使得党对领导权的放弃,致使大革命的失败。陈独秀是那个时期党的最高领导、最高的决策者,对大革命的失败固然要负责,不过,对于陈独秀的批判,还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1927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十年都不到,组织、政治、思想等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又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因此,在多方面的因素下,要以宽容、公平、公正的方式看待陈独秀在大革命失败问题上的错误。
(二)毛泽东与八七会议
近十年来,有关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积极推动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问题上受到重视。
有研究者指出,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批评了党放弃对军事领导权的错误及对农民的忽视。毛泽东还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论断,同时,在八七会议之后,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八七会议上的决议,他实际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情的革命道路,为以后的革命发展打下了基础。⑦
也有学者研究指出,虽然八七会议确定了革命的总方针,可是在政策上,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因此,毛泽东在践行八七会议精神,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在理论上慢慢解决了在八七会议上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政策,完善了八七会议中没有制定具体土地政策的空缺,解决了“没收谁的土地,如何没收土地,如何分配土地”等一系列土地革命的难题。同时还指出,八七会议中对陈独秀的批判过重,不应该将大革命失败责任直接归咎于陈独秀个人。⑧
(三)邓小平与八七会议
有研究者研究指出,邓小平积极参与了八七会议,负责了会议地址的安全选择从而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同时邓小平对会议消息的传达做到了谨慎细心,并且负责了代表们的食宿,做到了无微不至,邓小平不愧是会议的幕后英雄。⑨
还有研究者以邓小平作为八七会议的亲历者的身份来研究,指出邓小平作为当时的政治秘书,积极筹备会议,最早到达会场,最后离开,坚守了整整六天,这也为邓小平与湖北结下了缘分。⑩
(四)瞿秋白与八七会议
有研究者对瞿秋白和八七会议的关系做出了分析,指出在八七会议前,有关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瞿秋白就进行了初步探索,他在农民问题上提出了四项具体方法,这与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相承接。同时,瞿秋白阐明了农村游击战争、提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设相结合的“农村割据”概念,还具体分析了现阶段的革命形势。不难看出,当时以瞿秋白为代表的第二届党的领导人就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探索,这为后来的毛泽东形成系统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打下了基石。但是,瞿秋白在此方面的贡献并没有得到历史教材等方面的体现,该研究者认为这是不公平的?。endprint
也有研究者写了专门研究瞿秋白对八七会议的贡献的文章,指出,瞿秋白是最早阐述无产阶级领导权理论的人,坚持党对武装的掌握,同时还不断的对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诠释和强调,从而来警醒中国的共产党人要时刻牢牢地抓住武装的领导权,否则中国的革命就会面临着失败,处于危险之中。?
还有研究者研究指出,“瞿秋白是八七紧急会议召开的有力支持者,协助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基本实现了中共高层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也是紧急会议筹备工作的主持者,协助罗明纳兹起草会议文件,翻译工作,既承担着罗明纳兹的翻译角色,又代表臨时中央常委会作了报告,这实际上意味着瞿秋白成为了八七会议的‘主角”。?
五、八七会议和中共五大
有研究者认为,中共五大提出的争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南方坚持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强调武装工农的思想,为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奠定了基础。同时,八七会议继承了五大的基本精神,更加明确的表明武装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党的领导责任。但是五大中党内对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的阶级属性的错误判断,致使党内存在着左倾错误观点,这一错误观点还延续到了八七会议,助长了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思想,为后来的革命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也有研究者从这两次会议的变化,分析了中共中央领导核心的变化,研究指出:随着大革命的不断发展,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的突出,还有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以陈独秀为核心的党中央不能够应对新的局势,大革命的失败以致共产国际和斯大林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误,而完全转嫁给陈独秀个人,而瞿秋白个人的学习经历和突出表现受到了共产国际的肯定,继而中共中央领导核心从陈独秀转移到了瞿秋白,实现了领导核心的变化。?
还有学者认为,将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这两次会议放在一起研讨,十分有创意。研究指出,当时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趋势以及当时共产国际对党的两方面的影响,通过这两次会议,显的更加清晰;可以更加了解大革命失败的必然结果以及八七会议作为历史转折的必然性。?
八七会议是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相比较党历史上其他重大的会议而言,对八七会议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就需要学者继续深入挖掘;其次,对相关人物的研究,集中在毛泽东、陈独秀等上,还缺少对其他历史人物的研究,如蔡和森、任弼时等等;同时,有关瞿秋白和八七会议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挖掘,探究瞿秋白在八七会议上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注释]
①林华俤.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纪念八七会议召开80周年[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
②刘新.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N].战士报,2013.
③舒少泽.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八七会议的召开[J].党史博采(理论),2016.
④⑥李良明.联共(布)、共产国际与八七会议—八七会议召开原因之我见[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
⑤谭献明,文斌.白色恐怖下党加强自身建设的新指向—试论“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J].甘肃理论学刊,2007.
⑦许汉琴.“八七”会议前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
⑧张运洪,马风实.论毛泽东对八七会议的理论贡献[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⑨郭玉亮.“八七”会议的幕后英雄—邓小平[J].党史纵横,2007.
⑩邓小平——“八七”会议的亲历者[J].中国地名,2011.
?刘洪英.八七会议前后瞿秋白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
?范立洋,杨镇.瞿秋白对八七会议的贡献[Z].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2007.
?张秋实.解密档案的瞿秋白与八七会议[Z].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七辑),2013.
?项晨光.论中共五大与“八七会议”的关系[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姚金果.从中共五大到“八七”会议:中共领导核心的转移[J].甘肃理论学刊,2009.
?石仲泉.从党的五大到八七会议—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转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