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A+复合趋向动词”研究综述

2017-10-11 17:08孙蓉蓉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义结构

摘 要: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表义丰富。“V+趋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而“A+趋动”往往少有涉及。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前人对“A+起来/下来/下去”的四大研究方向:结构及语义、语用、A的选择限制、组合搭配。

关键词:A+趋向动词 结构 语义 选择限制 组合搭配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X+趋向动词”表意丰富、用法灵活。其中,“X”大部分为动词“V”,小部分为形容词“A”。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一直是“V+趋动”结构,而对“A+趋动”结构的研究往往很少涉及或仅作为“V+趋动”的补充来论述。“A+复趋”具有其独特的语义内涵和语用价值,对它的深入分析能够促进我们对“V+复趋”以及汉语语法语义系统的观察和理解。

二、“A+复趋”的结构及语义研究

我们发现,前人对“A+复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起来/下来/下去”。这是由于趋向动词没有完成语法化的历程,在表达时间等虚义上还不太成熟,因此并非所有的趋向动词都可以和形容词结合。这三者也恰恰是高频使用结构。

覃远雄《试析“A+趋向补语”格式》(1993)认为只有三种格式:S1:A+起来;S2:A+下来;S3:A+下去。根据杉村博文(1983)①对下1、下2的划分,将S2分为:S2a:负向A+下1来[+起点];S2b:负向A+下2来[+终点]。解释了S2有时表示起点,有时指向终点的原因,并认为S1与S2a相似。将S3分为:S3a:负向/少数正向A+下1去[+继续];S3b:负向A+下2去[+终点]。所以S3格式可以加少量正向形容词,且只能进入S3a中。

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中》(1994)“A+复趋”作为形容词动态化的一种,包括:“A起来”(兴发态);“A下来”(垂临态);“A下去”(延展态)。文章认为“A+复趋”具有时间性、度量性和抽象趋向性,并比较了三者语用价值的不同。从使用范围看,A起来>A下去>A下来。

张国宪《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表现》(1999)、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1997)都将“起来”“下去”作为汉语体系统的一部分,前文又增加“下来”,认为三者是非典型的体形式。作者首先对形容词进行了语义上的分类,以此为基础为三者对形容词的选择限制进行了描述。

文中对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进行了描述,包括方始、前续、后续、中续结构,分别对应体标记“起来”“下来”“着”“下去”,因此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形容词体表达系统。

段益民《“形趋结构”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特点》(2001)以“单音反义形容词(长、短)+趋向动词”为研究对象,指出影响其组合状况的相关因素,包括时间性、度量性、否定性结构。在时间性中,作者指出“A起来”带有“起始”的特点;“A下来”蕴涵时间延续时的终点,因而带有“(阶段性)完成”的特點;“A下去”不指向终点,因而带有“延续”的特点。

学者关于“A下来”语义理解的变化较为明显。覃远雄(1993)认为既可以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并继续发展,也可以理解为从某一状态到另一状态的变化,另一状态的完成是终点,整个结构指向终点。张国宪(1999)指出它对应着续段结构中的前续结构,前续结构表现为无起始点,有续段和有终止点。因此“A下来”表示新状态的继续,可以有终止点。覃远雄(1993)和张国宪(1999)都认识到“A下来”并不完全表示开始,在这之前可能有一个“-A”到“A”的变化阶段。但是覃文忽视了“A”完成后变化可能继续,张国宪的表述似只表现“A”的静态。因此,我们认为段益民(2001)较之两者表述更为准确精炼。

段沫《“A+复趋”格式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2004)“A+起来”表示性状A从无到有的变化,是起始阶段,在程度上不断增量;“A+下来”表示变化持续并达到某一个标志点,并且因为达到这一个量级标志点而产生质变。动态变化可能终结,也可能继续,但这是质变后新一轮量变的开始。“A+下去”分为“A+下去1”和“A+下去2”,前者表示性状“A”随着时间发生量的变化,后者表示性状A的保持。

段沫(2004)对“A+下来”的表述较之覃远雄(1993)、张国宪(1999)、段益民(2001)来说,更为深入全面。他将“另一状态的完成”称为“临界点”而非终点,“-A”到“A”是量变的过程,最终到达质变,即“-A”的消失和“A”的完成。并指出质变完成后有两种可能:一是量的变化的终结;一是量变的继续,这是由于没有达到量级顶点而进行的新一轮的量变。

三、关于“A+复趋”的语用研究

多数学者都发现了“A起来”和“A下来”语用上的对称性。张国宪(1999)认为“起来”有凸显异常态的作用,因此常和心理/情感类形容词组合。“下来”正相反,表常态。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2000)认为形容词后的“起来”多为由常态转化为非常态,“下来”表示非常态转化为常态。两位学者都认识到了“起来”在语用上表现了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出乎意料的情状。

刘月华《表示状态意义的“起来”与“下来”之比较》(1987)则更进一步将形容词分为四类:A.正向一般意义形容词;B.负向一般意义形容词;C.表示光线、声音、速度、人的情绪、态度等意义的正向形容词;D.表示C类的反义词。认为“起来”和A、B、C、D都可以组合。和A、B、C类结合时,主要表示合乎常规的变化。表示不合常规的变化时,必须是有标记的,结构前要出现“倒、却、反而、突然、忽然”等词。和D结合时只能表示不合乎常规的变化,是无标记的。“下来”只能和D结合,只表示合乎常规的变化,因此两者在和D结合时是不能够互换的。

关于“A下来”和“A下去”的比较,邢福义(1994)认为A下来是垂临态,A下去是延展态。“‘A下来,表明客体事物的性状向主体人物的主观辖域之内垂临;‘A下去,表明客体事物的性状往主观人物主观辖域之外延展。”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1998)中指出:“‘下来通常表示近距离的、眼前的变化,而‘下去更适合表现远距离的变化”。endprint

应晨锦《“A下来”与“A下去”在表示状态变化上的差异》(2007)中则更为明确指出:“A下来”表示的变化与叙述者的主观感觉似很近,叙述者似乎参与了这种新状态的变化,因此倾向于描述如意的、期望的变化;“A下去”表示的变化与叙述者的主观感觉似较远,叙述者似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来形容状态变化,因此常描述不如意的、不期望的变化。另外,有些形容词可以同时和“下来/下去”搭配,那么当“A”表示的状态不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时,“A下来”和“A下去”可以互换;当叙述者对“A”表示的状态带有主观评价色彩时,两者一般不能相互替换。

四、关于“A+复趋”中“A”的选择限制研究

邢福义(1994)中认为一对反义形容词无论是消极义还是积极义,只要语义上“有级差,可加强”,都可以和起来组合。和下来组合的形容词没有明显地积极、消极之分。

刘月华(1987)覃远雄(1993)都认为“A+起来”中的“A”主要是正向形容词(积极意义),少数为负向形容词(消极意义)。刘月华对可以和“起来”组合的形容词做了数据分析,455个常用形容词中,只有不到50个形容词不能与之结合。能进入“A+下来”的形容词很少,都是负向形容词。刘月华进一步总结“下来”只能与表示光线(“暗、黑”)、声音(“低”)、速度(“慢”)、人的情绪(“冷静、冷、平静、松”)、健康状况(“弱”)以及人的态度、语气(“软、暖和”)。覃远雄指出:“下去”主要和负向形容词组合,也和少数正向形容词组合。

关于和“起来/下来”组合的形容词的选择限制,段沫(2004)与刘月华(1987)、覃远雄(1993)的观点一致。关于“下去”,段文更加细化,认为“下去”应该分为“下去1【变化】”和“下去【继续】”,前者只能和负向形容词结合,后者则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张国宪(1999)认为,将形容词分为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对于形趋语的选择限制解释力不足,因此他从量幅的角度将形容词分为正量和负量。认为“起来”倾向于与正量形容词组合,“下来”“下去”倾向于与负量形容词组合。作者根据三者的负向性,得出一个等级量表:下去>下来>起来。关于这个等级量表,张谊生(2000)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邢福义早在1994年就已经认识到与“起来”结合的形容词具有“有级差、可加强”的特点,即具有量的特点。张国宪(1999)、张谊生(2000)则明确指出进入“A+复趋”结构的形容词具有量幅的特性,定义为正量形容词、负量形容词。他们对“起来/下来/下去”的负向性进行了等级比较,得出了一个等级量表。

在上述学者论述的基础上,应晨锦(2007)认为负量形容词这个名称易造成人们的误解。从量级上看,“小、弱、暗”等形容词处在量级的低处,但不可能小于零,因此改成“大量—小量”的说法。

五、关于“A+复趋”的组合搭配研究

覃远雄(1993)发现S1:A+起来常出现在补语的位置上,因为“A+起来”也可表示某种变化的结果。

邢福义(1994),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1995)都指出从时间上看,“A+起来”前可以出现“已经、开始、渐渐、逐渐、一天天”等词。邢福义还认为从动态化的角度看,“A起来”前可加“变得”,中间可以出现“了”,即“A了起来”。从量度的角度看,可前加“很是、更加、愈发、无比、有些”等。但他认为“A下来”前面不怎么出现“变得”。龚千炎(1995)补充了“下去”,认为“由于‘下去通常表示动作或状态先前已经存在,因此句中常要用到“再、又、还、依旧、这样、那样”等词语。”

张国宪(1999)认为延续性形容词表示极大的量,但也可以用于瞬间情状句,必须前加“一下子、顿时”等,是有标记结构。刘月华(2003)表示同样的观点,“下来”可以表示新状态的开始,也可以表示新状态变化到终点,前加“完全、一下子”。同时还提出,当“起来”表示非常态的变化时,句中出现“倒、却、反而”或“突然、忽然”等词。

段益民(2001)认为就时间性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表示递增性,前加“渐渐、慢慢、逐渐”等;一类表示突转性,前加“突然、忽然、忽地、一下子”等。也指出“A+形趋”结构前加成分可以具有程度量级。甚至发现形趋结构本身也可以进行结构扩展,如:热辣辣起来、瘦下去一圈等。

前人的研究已经说明“A+复趋”的前后出现成分和其本身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由于“A+复趋”具有时间性,因此前面可以出现时间词,而时间词又分为缓慢变化的,如:渐渐、逐渐,或突然变化的,如:顿时、一下子。由于它具有量级,前面也可加程度词“更”等。又由于它表示量变,前面可加“变得”,中间可出现“了”。但我们发现,学者们关于“A+复趋”的组织搭配的论述相当零散,难以窥其全貌。

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2002)从将“A+复趋”纳入形容词动态性的范畴之下,分析了其在不同前加成分下的语义特征。作者認为“渐渐+A+(了)起来/下来/下去(了)”表示的是显性缓慢质变,其中“渐渐”还可以是“逐渐、日渐、日趋、慢慢”等。“已经+A+(了)起来/下来/下去(了)”是隐性缓慢质变,其中“已经”还可以是“已”。“一下子+A+(了)起来/下来/下去(了)”是语境条件突变,“一下子”可以是“顿时、忽然、瞬间、立刻、突然、马上、蓦地”等。“更+A+起来/下来/下去”表示过程性量变,“更”可以是“更加、越发、愈发、愈加”等。“越来越+A+起来/下来/下去”是结果性量变,“越来越”还可以是“一天比一天、一年比一年”等。“一直A下去(了)”表示未完结持续中从现在到未来的持续的典型格式,前面可以是“一直、永远、再、这样、那样”等。

童燕《“使”字句和“把”字句的异同分析》(2007)提到“把”字句中形趋式出现的比例是1.2%,“使”字句中是5.2%。可见,形趋语前还可以出现“把、使”。endprint

刘楚群(2002),童燕(2007)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给我们较为详细地展现了“A+复趋”前后可出现的成分。

注释:

杉村博文.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文中认为“下”分两种,“下1”与“上”相对,“下2”与“起”相对。

参考文献:

[1]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2]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4]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段益民“形趋结构”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特点[J].青海民族学院

学报,1995,(4).

[6]段沫.“A+复趋”格式的句法语义特点研究[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5.

[7]刘月华.表状态意义的“起来”与“下来”之比较[J].世界汉语

教学,1987,(1).

[8]刘楚群.形容词的动态性及其语法形式[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2.

[9]杉村博文.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

[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10]覃遠熊.试析“A+趋向补语”格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3,(3).

[11]童燕.“使”字句和“把”字句的异同分析[D].上海:上海外

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邢福义.形容词动态化的趋向态模式[J].湖北大学学报,

1994,(5).

[13]应晨锦.“A下来”与“A下去”在表示状态变化上的差异[J].

首都外语论坛,2007.

[14]张国宪.延续性形容词的续段结构及其表现[J].中国语文,

1999,(273).

(孙蓉蓉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10097)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义结构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半包围结构
汪曾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