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6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10-11 07:16薛志伟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骨外科辽宁凌源1225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5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出血量

薛志伟 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骨外科 (辽宁 凌源 122500)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6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薛志伟 辽宁省凌源市中心医院骨外科 (辽宁 凌源 122500)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本院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有122例。随机均分成基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指标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低,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髋的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有助于减少手术的时间、降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对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具有积极作用。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临床疗效 康复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目前的临床治疗多采用髓内钉固定学技术进行,且该治疗技术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越发成熟,在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创伤小、固定可靠、感染低等特点是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方法的显著优点,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1]。本研究对本院近两年收治的12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回顾性分析,探究了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的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22例。所有患者均经X射线和CT扫描诊断为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61例,男29例,女32例,年龄68~78岁,平均(73.5±5.6)岁,Evens分型:Ⅱ型20例,Ⅲ型32例,Ⅳ型7例,Ⅴ型2例。观察组61例,有男30例,女31例,年龄66~78岁,平均(73.8±5.3)岁,Evens分型:Ⅱ型21例,Ⅲ型31例,Ⅳ型7例,Ⅴ型2例。均排除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其他疾病导致的活动障碍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全麻后去侧卧体位,根据X射线和CT扫描结果、患者的实际骨折粉碎程度等判断手术的方案,常规消毒铺巾后,选择髋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做弧形切口。将转子间骨折充分暴露出来以后,进行骨折块复位。复位完成后采用钢丝捆扎,应用标准的骨水泥技术,将骨水泥填充到髓腔内部。如果患者的骨距比较完整,可适当保留1.2~1.5cm。以向前倾斜12~15˚的方式置入股骨柄。采用长度适当的双极人工骨头进行复位,并保持复位后的形态。随后放置引流管并进行伤口缝合。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 术中出血量(mL) Harris评分(分)观察组 61 51.12±10.19 9.12±2.15 12.02±2.03 151.12±20.19 86.35±4.15对照组 61 92.93±13.32 9.48±2.29 13.25±2.23 298.93±31.32 84.65±4.70 P<0.05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取仰卧位进行闭合复位。在X射线透视下做切口,位置从大转子顶端始向近端方向,长度为5cm左右,将股骨大转子暴露出来。选择大转子顶端或偏外侧为至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扩髓。选择合适的PFETA主钉并调整其深度,操作完成后将导针从近端瞄准器下方插入,并用螺旋刀片沿导针扩孔后导入并锁定。随后将远端锁定螺钉打入到关节面下方5mm的位置,完成后在髓内钉近端拧入主钉尾帽。随后对切口进行处理与缝合。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2d给予相关的运动指导和功能锻炼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均进行为期12个月的跟踪调查访问。评价患者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恢复情况、并发症的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低,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而两组髋的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1例出现尿路感染,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8%;对照组有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1例出现尿路感染,1例为肺部感染,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群当中,临床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新显著特点。在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该手术治疗的方式具有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且患者能够早日下床活动等有优点,在临床治疗当中的应用也比较多。但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并不适合所有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特别是老年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大多存在骨质疏松症、身体机能差等特点,在手术完成后容易出现内固定失效的状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而动力髓钉固定作为另一种比较常用的固定方式,也具有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的特点。在老年患者中容易出现术后关节脱位、感染等,对患者的康复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2]。因此,需要在临床治疗中选择适当的方式,给予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恰当的治疗。

近年来,髓内钉固定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是一种微创型的髓内固定手术方式,创伤小是其显著的特点。另外,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稳定且效果良好的优势作用[3]。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了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而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说明该治疗方式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低,说明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能明显降低术中的出血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术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式[4]。

[1] 李海斌.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6,36(9):2312-2313.

[2] 刘万周,程相阁.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33(9):795-797.

[3] 沈翔,张淑云.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置入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双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10):1319-1320.

[4] 廖振臣,苏卫松.改进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Ⅱ置入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6个月随访验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31):4989-499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roximal Femoral Intramedullary Nail in the Treatment of 61 Elderly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XUE Zhi-wei Department of Bone Surgery, Lingyuan Central Hospital, Liaoning Province (Liaoning Lingyuan 122500)

1006-6586(2017)15-0113-02

R687.33

A

2017-03-14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出血量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脊髓型颈椎病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形态与颈椎后路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肱骨近端骨折髓内钉治疗—浅谈并发症形成原因及对策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