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视链上无赢家

2017-10-11 01:23会赢君子非
记者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学院游戏规则文凭

会赢君、子非

鄙视链上无赢家

会赢君、子非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爱比较。似乎通过比较,再平凡无奇的自己,也会有些与众不同的格调。当事人自我感觉良好,至于客观上是不是真的好,有待商榷。

比较是天性,衍生出鄙视,继而有了鄙视链。人们学会了花样迭出的“看不起”,比如:

中国高校的鄙视圈,早已自成派别。每人标准各异,但“清北复交浙科南”无疑在链条顶端,985、211也是重要的进阶标签。

学生家长置身大学差别歧视体系中,人心之间微妙的优越感,使得每个存在差异的个体都无法独善其身。而那些自认为没有站在链条合适位置的人,自然都会特别鄙视“鄙视链”。

因为重视所以鄙视

在中国,一纸文凭很重要。无论今日高校如何日渐臃肿萎靡,国人对学历的重视以及约定俗成的名校情结,依然根深蒂固。

读一所最有可能打破阶层板结的名校,才能离金字塔顶端更近。文凭是人的第二张脸,而国人重视脸面是出了名的,越名牌的文凭,越能满足虚荣心。

上世纪80年代,据说有一名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跑到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一说起自己是“华工”出来的,便遭到了华中工学院学子的鄙视:“只有华中工学院,才能简称‘华工’。”

同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南昌大学的同学身上,当他们跑到江苏说自己是“南大”毕业时,就会被当地人嘲讽,“‘南大’必须是南京大学!”

每个人都想通过碾压下级以显示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尊严。以至于某些学者国外学成、或载誉归来后,对并不闻名的本科学历羞于启齿,只以后来光鲜的履历示于人前。

尽管政府禁止公布重本率(即一本线以上进入重点本科大学的数量),也不提倡报道中、高考状元,但每年成绩公布,各大媒体版面上依然可以看到各省排名前列的学霸们分享成功经。家境殷实的学生,才能够选择海外留学。大部分聚集在“纺锤体”中部的普通学子,依然要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才有可能到另一座城市,过上另一种人生。

学校宣扬重本率,意图吸引优质生源、展示培养能力。该数据历来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即便伴随高校扩招、学校升格,文凭含金量下降等既定事实。家长学生在决策时仍顾不了太多,哪所大学名气大、就业率高,就报读哪所。

大部分大四学生求职,因社会经验尚不丰富,学历仍然是通向用人单位的敲门砖。逻辑简单粗暴,但在目前的国情之下,依然普遍适用。

未必正确,但真的好用

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标榜学历,毕竟它同时考察个人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拥有量的潜在可能性。准确度存疑,但便利性显著,后者经常性压倒前者,这一识人工具被HR人力资源普遍使用,或滥用。绝大多数企业看重本科学历,知名企业HR甚至有一条招聘的不成文规定:简历一多,不是985、11直接刷。

如此环境,拥有第一梯队文凭者,自然笑傲中国名校鄙视链。清北毕业生至少在内地全行业通吃,仿佛一朝学袍加冕,便可以睥睨其他院校毕业生。往下是高校排行榜前10常客:复旦、上交、浙大、南大、中科大等大学,进得了这些院校,就非等闲之辈。

他们身上有某种光环,即使和普通院校学生一样找不着北,一样迷茫,一样眼高手低,企业还是对他们有天然好感。

前10开外,还有近30所被寄予厚望,要建设成“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985院校;然后是73所211非985院校。一众“双非”重本院校的学生则有点尴尬,他们学校的实力与高考分数线未必输于211,但只是因为名头不够响亮,在交换、求职、出国时经常矮人一头。

当然了,能进入上述院校求学,说明你还算处于金字塔上层。下方还垫着二本、三本、专科、高职等院校。众多二本院校学子心里承受的压力与不甘,难于赘述。

所以,他们有的成为考研队伍的生力军,家境不错的同学则考虑出国镀金,无不希望脱身现处链条位置,改变除家庭以外的第二个出身。

鄙视链是一种丛林法则和游戏规则

人类是需要鄙视链的。有了金字塔式的社会价值排序,人类才有了向上奋斗的动力。而高校鄙视链的形成,也让广大学子拥有了自强不息的外在推力。虽然不知道山的那头会是怎样的风景,但爬与不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

从微观的角度说,鄙视链的形成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由于人脑处理信息的分类简单——标签够用就行,虽然损失了信息、牺牲了效度;二是由于人心深处,始终处在蠢蠢欲动的惶恐不安当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自卑,我们想超越他人,想证明自己总有某处较他人略胜一筹,哪怕它转瞬即逝,甚至浮华不实。

我们力证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但对归属感的需求也同样强烈。于是,名校的身份似乎能减轻些许焦虑和寂寞。

其实,高校鄙视链与所有丛林法则以及游戏规则一样,过分较真的人,都容易输。如果不能够成为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那最好遵守法则,步步为营。

当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一再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社会平衡消除了各种形式的不公,鄙视链就会消失。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一天不会很快到来。在那一天到来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在鄙视链中找准合适的生存位置。

摘自《新周刊》

猜你喜欢
工学院游戏规则文凭
偷换职场游戏规则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抗日战争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法国推出在线文凭证明服务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工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涉农工科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游戏规则
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