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頔
音乐剧《窈窕淑女》在数月前已落下帷幕,在人们意犹未尽之时,《睡美人》接踵而来,正是因为这些音乐剧、芭蕾舞剧,弥补了与昔日《剧院魅影》失之交臂的遗憾,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天桥艺术中心。
早年间常到天桥公交车站坐车上学,一直以为对这里还是比较熟悉的。直到听说天桥有一座艺术中心,不禁感到惊讶,它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是什么样子的?于是在一个周一的清晨,我乘车前往天桥艺术中心一探究竟。真实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艺术中心在周一是没有演出的,显得空旷而安静,就连正门也是紧紧关闭的,只有工作人员可以从售票处旁边的员工入口进入。跟随艺术中心的刘先生,我第一次走进天桥艺术中心。刘先生告诉我,这座艺术中心于去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演出主要以音乐剧为主,开幕演出就迎来了《剧院魅影》。记得剧中有这样一幕,魅影在得知克里斯汀与拉乌尔互相表达爱意后,让巨大的水晶玻璃吊灯落下,砸在舞台上,当时场面惊心动魄,魅影爱而不得的痛苦与不甘的心情,宛如这透明的吊灯,掉落破碎。只这一幕,就不难看出这部经典的音乐剧对剧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承载力便无法完成,但在天桥艺术中心的大剧场,它被完美地演绎了出来。关于这些,我只能听刘先生娓娓道来,无缘亲眼得见,不免有些遗憾。还有在地下宫殿的那一幕,剧场利用干冰制造出水汽,小船好似真的在水中滑行,神秘而真实,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心中默默期待将来能有一睹其风采的机会。
站在大剧场的舞台上,感受灯光从两侧的耳光室射出,均匀地照在脸上,在玫瑰红的墙壁和香槟金顶面营造出西式剧院的华丽氛围下,想象座无虚席时,面对1600位观众,唱出悠扬的歌声,跳出优雅的舞蹈的景象,内心的自豪与满足溢于言表。据说从舞台到二层最后一排的直线距离只有32米,即使坐在靠后的位置,也不会影响观看效果。
除了大剧场外,中剧场、小剧场和多功能剧场也各司其职,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在1000座的中剧场里,经常上演话剧、小型音乐剧、儿童剧及家庭舞台娱乐秀;400座的小剧场,座椅的颜色都与其它两者不同,黄灰相间的色彩展现出青春的活力,这里以小型音乐剧、小剧场话剧、时尚发布会、普及教育和小型秀为主,表现出实验性剧场的特质;二层的多功能剧场以古戏楼为舞台背景,彰显中华文化,这可容纳300人的地方,多用于举办发布会、大师课、培训等,传递着艺术的魅力。
虽然在艺术中心里走了一圈,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也许剧场的价值在演出时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到那时再看这里,不是空闲寂静,而是熠熠生辉吧。
走出艺术中心,再观其外形,才理解何为“琉光戏影”。天桥艺术中心的屋顶呈曲线形,以无数蜿蜒的线条相互交织,好似中轴线两侧皇城和民居的屋顶弧度。设计师赋予其深刻的寓意为:“层层叠叠的琉璃屋顶是北京皇城的记忆。”起伏有致的灰瓦屋顶是属于老北京民俗的印记,同时也组成了北京市中轴的天际线。夜幕下的天桥艺术中心绽放着金色的光芒,灯光下的影子好像一个个皮影,随音乐翩翩起舞。比起白天,夜晚的艺术中心更加唯美,尤其还是在蒙蒙细雨中,更添梦幻之感。这还是我在此后的一个音乐剧散场的雨夜发现的。
追忆天桥的老天桥文化
别看现在天桥艺术中心所处的天桥一带,拥有的是车水马龙的景象,曾经这里又是另一番风景。
天桥是皇帝前往天坛、先农坛祭祀的必经之桥,因是天子走的桥,故得此名。据说,曾经的石桥有三梁三栏,汉白玉雕成。站在桥北往南看,看不见永定门,在桥南望北,看不见九丈九的前门,可见当时这座桥是高大雄伟的。自元、明时代这里出现商业市场以后,到了清代已经变得繁华与热闹。这原因之一就是各行各业的人在这里施展自己的艺术绝技,他们个个出类拔萃,艺术精湛高超。天桥“八大怪”就是这数百名艺人中的代表,说是“八大怪”,其实远远不止这个数,人们根据时间的不同,将他们划分为了三代。他们当时表演是何情景?无需想象,我们在天桥艺术中心旁边的市民广场上就能找到答案。
这里面矗立的八个形态各异的人物雕像就是其中一代天桥“八大怪”。他们或张一口金牙拉洋片,或弯腰顶碗,或手劈鹅卵石……每一位表演的可都是绝活儿啊!昔日天桥随处可见的这些场面,现在也不易得见了。此外,广场上还矗立着一个三层楼高的附有四面环钟的建筑,据老天桥的人说,这座四面钟过去在天桥真实存在过,只是不知它什么时候不见的,如今它被复建,继续守护着这块地方。而在不远处,再现了乾隆御碑上记载的昔日天桥,讲述着天桥过往的故事,寻找老天桥文化曾经的印记。
大剧场里的音乐
那些关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未解之谜,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窈窕淑女》来京首演的当天得以解开。那天,我再一次来到了这里。与上一次不同,天桥艺术中心热闹起来,到处充满了艺术的气息与活力;与上一次不同,此次我只是一位普通的观众,前来欣赏音乐,前来感受音乐剧的魅力。
演出当天,我早早前来,从大门走进艺术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复古的大戏楼,给这座现代建筑增添了浓郁的中式风情。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戏楼上悬挂的一盏盏红灯笼被点亮,戏楼顶上的彩绘是用古法画上的,细致精美。演出开场前半个小时才可进入大剧场,等候的时间我便在艺术中心内参观。戏楼右侧的走廊上方有一个小型的天幕,上次前来它是关闭的,因而并没有多加注意,此时抬头仰望,天幕五彩斑斓,虽不如世贸天阶的那般宽大壮观,却也充满了艺术的浪漫。戏台左侧,有的观众坐在座椅上喝着旁边售卖的咖啡,品尝着精致可口的蛋糕,好不惬意;有的观众在为此部音乐剧特意搭建的舞台上合影留念,白色的化妆镜、复古的梳妆台,在此拍照,好像自己就是来自欧洲的淑女,高贵优雅;有的观众在购买音乐剧的周边产品,无论是纪念册,还是礼帽都很有纪念意义。
终于等到可以进场了,我第一时间走了进去。我的座位在二层靠左,虽然不是最佳的观赏位置,但就算不用望远镜也可将演员的表情看清,两旁的字幕亦清晰可见。帷幕缓缓拉开,演出开始了。刚开始的一幕是在雨中,淅淅沥沥的雨声传进耳朵里,仿佛自己已置身在室外,感受小雨輕拂脸颊。灯光柔和地照在每一位演员的脸上,并没有阴影,我知道这得益于两旁的耳光室。忽然剧场哄堂大笑,正纳闷之际,看向前方,恍然大悟,这字幕也太接地气了吧,“什么小船不会翻”等等,都是当下流行的语句,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期待许久,终于将痴情的弗雷迪盼了出来,尽管出场不到10分钟,但他的一首《On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仍让感到非常震撼,悠扬的歌声,浑厚的嗓音,高亢的音乐,立体声般萦绕在耳边,即使过了很久都难以忘却,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吧。
这部音乐剧带来了太多的欢乐与感动。是女主角复读机般用奇怪的语调念出的“How do you do”的场景;是尽管贫穷却对生活有着无比热爱的人们欢快地唱着“希望能每天吃到巧克力,冬天在火炉旁安睡”,并表达平凡幸福的场景;是女主角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为自信优雅的窈窕淑女的场景……精彩的剧情,优美的音乐,在这舒适宽敞的大剧场中,带给我一场难忘的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以致过了很久,每每想到,都难掩兴奋。也许是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也许是因为《窈窕淑女》太过精彩,我一直关注着天桥艺术中心的动态,并在马修-伯恩的哥特式芭蕾舞《睡美人》上演之时,再次走进了这里。
《睡美人》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一个故事了,然而从这场芭蕾舞一开场就令我非常惊喜,不是灯火通明的城堡,不是唯美浪漫的舞会,取而代之的是“邪恶”仙女在雨夜中的影子,充斥着黑暗与惊恐。雨水倾盆的声音、电闪雷鸣的声音如此逼真,好似此时被包围在雨帘之中,轰隆隆的雷声扣人心弦。与看音乐剧不同,芭蕾舞没有语言上的交流,动人的剧情、悠扬的旋律,还有华丽的舞台背景都令我深深陶醉,感觉不虚此行。只有站到过大剧场的舞台上、抬头看过其顶端的奥秘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一幕幕背景切换得如此之快,衔接得如此顺畅;只有了解过剧场音响设备的人才能明白,为什么音乐的立体效果如此之好,无论坐在剧场的哪个地方,音乐都是那样震撼人心。《睡美人》不但让我对这个从小读到大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天桥艺术中心有了更深的感情。
天桥艺术中心的演出每一季都有不一样的主题,我很期待下一个在这里表演的剧目会是什么。此外,天桥艺术中心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公众开放日和培训活动,令热爱艺术的朋友更接近艺术,更了解艺术。在这个自古就萦绕着文化气息的地方,建造一座艺术的殿堂。记得有人说过“音乐是美丽的语言”,在天桥之下,聆听“音乐之声”,感悟艺术带来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