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叫“清华”“北大”的朋友吗

2017-10-10 08:20李天飞
意林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文魁科举考试复旦

李天飞

有一个查询同名同姓的网站,手贱输入了一下,发现:全国有22809个李清华、有21个李北大、有4个李人大、有2个李北师、有30个李复旦、有46个李同济、有1个李牛津、有1个李耶鲁、有3个李哈佛。

这里面,数清华、复旦、同济为数最多。当然这里也许有些滥竽充数的,因为这几个词本来就是不错的名字,而无须寄寓考名校的希望。但就算把这些除掉,恐怕还能剩一半。与“清华”齐名的“北大”,之所以没有被广泛地命名,恐怕还是它听起来不像一个名字。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北京人口2000万,河南人口一个亿,相差不过四五倍,但北京人坐拥清华大学,叫“李清华”的居然只有160人,河南叫李清华的高达2053人,相差13倍!此外,几个人口近亿的大省中叫“清华”的:山东2185人、四川3645人。从命名中,也颇可看出一些端倪:这些地方的孩子,只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北上广这样的地方,孩子不用非得通过考上清华来完成自己的飞跃,当然就无须给孩子起一个“×清华”的名字了。

这件事反映了一个有趣的心态:名字,是家长寄托给孩子的最大希望,这种希望,会贯穿孩子一生。

所以家长给孩子取名都很慎重。要么希望男孩刚健勇敢,渊博智慧,或者女孩温柔娴静,精致典雅。总之这个名字是要用一生的logo,一定是一种比较长远的希望。

然而考上名校,居然成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会贯穿孩子一生,这才哪跟哪啊!难道说,考上了清华、北大、复旦……此生的目的就达到了吗?

然而,给孩子起一个具有高考色彩的名字,并不是今天人的专利。

明清以来,科举考试逐渐程式化、标准化,老百姓的孩子,只能通过举业获得出路,所以,和科举有关的名字开始增多。我们读多了明清小说就会有感觉:比如《绿野仙踪》里有个人叫“朱文魁”——这个《绿野仙踪》是清朝人李百川写的小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明清人的名字。文章之魁首。“文魁”这个名字,假如出现在《儒林外史》里,说他是范进的什么兄弟,听起来也很正常。假如出现在《越女剑》里,范蠡有个弟弟叫范文魁?那就违和得不要不要的!一看就不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字!因为它反映的心态是明清以后的。

“文魁”这个名字,就算汉代,叫这个名字都很怪异。这种名字,只有科举考试大兴之后,才会有的。又比如:杨文魁、许登魁、李登榜、王得榜、邓鼎甲、张鼎甲……这里的登魁、得榜、鼎甲,都是寄托了科举考试成名的愿望的。

然而,这些名字,和张发财、李富贵其实没什么区别。或者,发财、富贵还是一生的事。登魁之后呢?人生到此为止了?或許这些给孩子起名的家长们,只觉得,只要孩子“登魁”,就不白活这一场了?

其实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无论叫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名字恰好体现了一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是断难抹去的。

然而有趣的是,oo后的“李清华”们,反倒急剧下降。按说,全国70后约有2亿人,00后约有1亿人。但00后里叫“李清华”的反倒是70后的七分之一!这其实也说明,一方面,有了更多的国外和港台的高校可供选择。另一方面,家长们的视野在逐渐扩大,对孩子的要求也不局限在一种firm上。毕竟,人生有多种多样,并不仅仅是通过考上清华、北大来判断成败的!

(陌上花开摘自微信公众号“仙儿”)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魁科举考试复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贾文魁从心论治虚劳经验
科举考试答案解析
“科举考试”
91岁老兵深藏功名60载
杂双金属Cuギ-Ndバ和Znギ-Ceバ的Salamo型配合物: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
透堡“文魁第” 一门三烈士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中国科举考试“末班车”——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殿试二甲第二名林世焘之子林松年谈科举
科举考试的投考资格——从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第25题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