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玲
有道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我总是习惯性地将广场舞的中场休息叫作“课间十分钟”,称“散场”为“下课”。不过仔细想一想,广场舞确实也是一种不断循环更新的教学活动,而且大家都称教舞者为“老师”,每晚活动一个半小时左右,与常规的两节课时长也差不多,当然未必会像学校那样敲钟鸣号严格精准。那么,广场舞是什么课呢?体育课?文艺课?我看都是,甚至叫它“活动课、联谊课”也未尝不可。开放和自由是广场舞的显著特征。它是一堂坦然面向公众,随时欢迎参与、围观、点评的街头公开课。这一点非一般学校一般课程所能做到,即便有底气十足的学校搞开放教学,也仅限于一日或一周。从教学角度来审视一下广场舞确实颇有意味。
关于师资队伍
广场舞教学概有两类:一为政府安排,一为民间自荐。有政府介入组织安排的一般都比较声势浩大。我所见最为壮观的一次广场舞是在哈尔滨火车站,四列纵队齐头并进四百米跑道一圈首尾相接,男女老少动作整齐划一,颇有气动山河之势。此类广场舞教学,一般都是有计划、有检查、有表演,甚至有比赛的,老师亦即社区文化活动辅导员一般都受过专业训练,这是他们的一份工作。越来越多的社区文化指导人员参与广场舞教学及管理,意味着我国的社区文化正向规范化、有序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不过,本人似乎对民间自发组织的人数不太多、规模不太大、音乐不很吵的那种广场舞更感兴趣,或许因为它更为民间,更接地气,更为原生态一些。
民间广场舞的师资,多是出于友情盛邀,或是出于服务大家的热心,也有挺身而出临时充任的代教。一般多是能者为师,当然并不要求他们持证上岗,因而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但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极其认真负责。我先后参加过两个广场舞队,第一支队伍跳了半年因出国而离队,一年后回来时队伍已不见踪影。原先同舞的邻居将我拉进了新的组织——舞妹子。本人舞龄虽不长,但教过我的老师竟有七八位之多。第一位广场舞老师好像叫红英,已是祖母。她每周教我们一支新舞,从不缺课。印象极深的是有一次,孙子无人照看,自己又须领舞,于是红英老师就让孙子骑上脖子祖孙一起跳,好在那时学的舞蹈基本都是腿部动作。这个“骑马执教”的剪影颇有冲击力,让我想起高中时的一位数学老师潘老师。潘老师中年得子,舍不得有课时关孩子禁闭,于是就让他的公子“骑大马”上讲台。潘老师左手抓着儿子的胳膊,右手握着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推演步骤清清楚楚,教学节奏丝毫未受影响。有意思的是当时学校似乎也都默认了潘老师的做法,而且我们班的高考数学成绩依然在区里遥遥领先!“骑大马”的教师剪影恰好是“人梯”精神的写真,当老师,其实就是做人梯。如今“老师”称呼已被泛化,泛到很多人已目无师尊。然而不管是谁,当你真正立于台上为人师表的那一刻,一種情不自禁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真便油然而生。事实上,广场舞老师们的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和职业教师无甚区别,不同恐怕只在于一是义务奉献一是履行职责。
加入“舞妹子”以后,遇到的老师更多了,其中有的只是“一舞”之师。舞妹子的生存、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还遭遇过老师临时离队及突然卧病等脱档危机。但舞妹子们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排除万难,或借助外援或内部挖潜,确保了教学秩序的正常化。但不管是临时披挂上阵者还是长期站台,每一位广场舞老师都是一种自觉自愿且尽心尽职的义务担当,是一种分文不取的无私奉献。作为一名在职在校的职业老师,本人内心深处不止一次深为感动,对这些无冕之师油然而生诚挚的敬意!
关于教学内容
广场舞一词如今可谓家喻户晓妇孺咸知,但实质上广场的舞蹈并非都叫广场舞。广场之上除了广场舞,还有健身操、交谊舞、排舞等多种舞蹈。不过对一般人而言,除了交谊舞因须男女搭档易于辨认,其余都一概以“广场舞”唤之。起初红英老师教我们的就不是广场舞而是“排舞”。排舞,顾名思义是一种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它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曲,乃舶来品。排舞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脚步动作有严格的规定,必须众人一致。据说排舞新舞曲的编制,必须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够在全球发行推广,而且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舞码。排舞手部动作很少,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双手插在裤兜里跳,看起来也很酷。排舞的每舞曲可由32拍、48拍或64拍等不同的循环节奏所组成。所以每首曲子的舞步也随着特定的循环节奏而重复。排舞的基本跳法规律分为2个朝向和4个朝向交替旋转。我全然不知我的舞蹈蒙学之始竟然就与世界接轨,真是起步不凡!不过,很多姐妹还是觉得“舞蹈”应该手舞足蹈才对,排舞中缺少了手舞而一味的足蹈有点儿美中不足也不过瘾,所以,有人建议老师加点儿手部动作或改教广场舞,但认真的红英老师觉得排舞就是排舞岂可随意而为!第一支队伍的解散原因不得而知,但估计除了场地的紧张,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兴趣不完全对口也是原因之一。
相比较而言,广场舞乃中国土生土长的舞蹈,更切合中国的实际。广场舞的编排结构和形式基本和排舞差不多,但它机智灵活,不择场地,不讲格套,可由任何人来编排,音乐也可以采用任何音乐,不受限制,只要是节奏合拍就可以。一套广场舞编排出来可以不通过任何组织认可,只要人们能接受,喜欢跳就可以随意跳。广场舞原先主要流行于北方,用锣鼓、唢呐等伴奏,后来改用各种民众喜爱的音乐伴奏起舞,迅速在全国广泛流行开来。这种舞蹈不仅仅融跳、跃、扭、闹等为一体,而且更具诸多舞蹈的特色,融入了秧歌、迪斯科、民族舞、健身操等中国元素,特别适合社区群众健身娱乐。如果我们把排舞比作人工草坪,广场舞就是随处可见的原上野草了。自由灵活是广场舞的灵魂,也为它赢得了自由生长的广阔空间和广大受众。当然,这也是因地制宜、因律制宜、因材施教的鲜活的教学案例。
关于教学模式
政府安排的广场舞指导人员大多受过专业训练,甚至出身科班,教学一般皆有章可循,或依基本套路。令我更加着迷和惊艳的依然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教学模式。虽然我参加的舞蹈队只有两支,但老师的教学是那么自然无痕地切合了现代教学理论,着实让我开眼。广场舞的课堂从来不是一言堂,新授课总有2~3位协助人员配合老师教学和示范。红英老师教新舞时基本在四个方向都能看到一位动作娴熟的姐妹在领跳。她们往往出现在新舞刚教的前两天,待到动作基本学会时她们就撤了。她们是谁?不知道,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志愿者”。教学志愿者在牛津的语言课堂上也不止一次见到过。共富新村(Common wealth house)的每节语言课上都有好几位,就连Maggie的学术论文写作上,我也见到过志愿者。教学志愿者的介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牛津的研究生导师也不只是一位,博士研究生甚至有三位导师。道理相同,多导师制也给了学生多重选择,多位导师的指引也给了学习者更宽广的思路和更全面的印象。我们虽然也有过转益多师的说法,但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还是习惯于一人主导的教学模式。就跳舞而言每个人的动作风格不一,同一支舞曲,有人跳得柔美妩媚,有人跳得刚劲有力,有人跳得行云流水,有人跳得百转千回,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选择仿效。
教而不思也罔,民间自发的广场舞教学本身也在不断研究创新。舞妹子团队2012年春成立,由几个人发展到今天近几十人,随着队伍的扩大对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6月舞妹子建立了微信群,新的平台使舞妹子教学再上新台阶。教授新舞前,“工程师”丽丽会提前将新舞视频剪辑好发到群里,供大家预习、复习。教舞时,除了教学及领舞者的主从配合,更有动作的分解、讲解与次日纠正、美化,学员之间主动相互切磋,认真探究动作要领。作为课堂,舞妹子们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态度认真都让教者欣慰,学者开心,而且,舞妹子不经意当中已经在尝试现代教学中一度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 Class Model),稍有不同的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为教师自创。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程序与舞妹子几乎无异。舞妹子无意识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广场舞学习愈来愈有特色,一些动作难度系数较高的舞曲大家也乐于并敢于尝试,姐妹们学习信心满满。有位叫小雨的阿姐说话总是不紧不慢但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有一天,她突然很认真地对我说:“柯老师,大家都学跳舞,但好像没有我们教得认真、学得认真,所以我们就像‘重点中学,人家顶多是普通中学。”说完还对我飞个媚眼儿,我已经笑岔气了,她还是那么一本正经。
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这样的群体,这样的姐妹,怎能不让人既爱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