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中国—东盟旅游合作

2017-10-10 06:13:06李易之黎敏林芊芊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东盟国家博会旅游

□ 文 / 本刊记者 李易之 黎敏 林芊芊

他们眼中的中国—东盟旅游合作

□ 文 / 本刊记者 李易之 黎敏 林芊芊

中国和东盟国家对于彼此游客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从20多年前“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路线的红极一时,到20年后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的东南亚美景,中国游客对游东盟乐此不疲。而随着中国—东盟关系的日益深化,东盟游客也逐渐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7年,中国和东盟已成为彼此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来源地。

但火热的旅游业背后,存在的问题依然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更多冷静的思考和规划。中国和东盟各国向来重视旅游合作,现正积极采取措施,搭建发展平台,打通区域人员往来互通渠道,推动双方旅游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借着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的“东风”,2017年,各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中国与东盟的旅游合作上。

游轮旅游成为中国游客游东盟的新选择

政府官员谈成就:旅游合作正当时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是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部门。

旅游业合作不仅能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增加财政收入和创汇,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对于双边民心相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为双方旅游及相关服务业创造了巨大商机。一直以来,旅游合作都是中国—东盟关系的亮点之一。

“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机制不断完善,旅游合作平台不断丰富,已经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杨雁雁在2017中国—东盟旅游对接会上说,部长级多边会议、双边旅游合作协议等机制,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东博会旅游展等实务平台,以及其他众多领域都在推动着双方旅游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杨雁雁进一步介绍道,每周有27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国已经成为泰国、越南、印尼、柬埔寨的最大客源国,是新加坡的第二大客源国,是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客源市场。同时,中国主要客源市场前15个国家中,有6个是东盟国家。

第14届东博会期间,一些东盟国家官员也对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菲律宾驻华使馆公使伊万·弗兰克·奥莱亚表示,旅游业在中国—东盟的共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5年预计有7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东盟将继续从中受益,因此他认为,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共同促进文化交流,加深民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实现互利共赢。

金融合作推进结算方式的升级,方便中国游客出境游

中国游客看东盟:新奇舒适两不误

多彩的文化风貌,丰富的自然馈赠,让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拥有更多的合作可能。

“我看到这么有特色的展品,觉得太漂亮了,就来这里拍照。”前来参观第14届东博会的南宁市民蒋毅女士指着眼前的越南传统乐器独弦琴,对本刊记者说道。在遇见本刊记者时,她正在东博会“魅力之城”展馆给自己拍照。蒋女士已是东博会的常客。喜爱体验异国文化的她,从几年前便喜欢上了到东博会逛展。“难得有一个在家门口举办的展会,我来展会就相当于到国外旅游。”蒋女士这样说道。

而同样是东博会常客的冯女士,2017年也再次来到了东博会“魅力之城”展馆。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她说:“我去过新加坡、泰国、越南3个东盟国家,这些国家各有特色,特别是泰国和越南的民族风情,以及新加坡现代化建设和开放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冯女士表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朋友选择到东盟国家旅游,出行的方式包括自驾游、游轮游、跟团游等等。她认为到东盟国家还是得深度游,“这样才能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

如今,中国人去东盟旅游的条件已十分便利。签证价格和时间成本不高;一些国家对中国游客也实行落地签政策,人员往来十分便捷;除了新加坡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东盟国家消费水平与中国相近;金融合作推进结算方式的升级,让中国游客带着手机就能玩转东盟。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东盟国家的华人社群还可以成为中国与东盟旅游合作的纽带。

长期生活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华人,有很大一部分仍保留着祖籍的文化。因此,当你走到一个东盟国家的华人商贩面前时,对方多半会微笑着用中文对你说“欢迎光临”。

“到马来西亚没几天,游玩时,我用英语问卖榴莲的摊主How much is it(多少钱),对方居然用流利的中文回答25块钱。”南宁市民陆婷婷向本刊记者讲述了自己2017年6月在马来西亚旅游时的趣事。她表示,在旅游过程中能经常听到中文、看到很多在中国经常吃到的小吃,这让自己感觉十分亲切。

据悉,在中国游客消费需求增长、中国游客对消费体验要求提升等推动下,目前许多东盟国家的中文导游越来越吃香,餐饮、酒店、零售等行业从业人员也开始学习中文。泰国国家旅游局甚至开通了公微信众号Visit Thailand,为中国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和即时中文信息咨询服务。

东盟游客看中国:彼此文化有共性

互补性不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旅游合作潜力的全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通之处,例如某些相似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等,都能够对彼此游客的旅游体验产生积极影响,这对于东盟国家的游客亦然。

马来西亚纳闽公司旅游文化与艺术部主管马哈提·阿卜杜·哈米德(Mahatir Abd Hamid)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笑道:“南宁有好多高楼大厦,一派大城市的样子,纳闽可没有这些。”尽管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南宁却给哈米德留下了干净、友善、现代化的良好印象。

哈米德对广西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舞蹈、音乐和绘画颇为感兴趣。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参加东博会文化论坛的开幕仪式后,哈米德一行在博物馆内了解了南宁的历史。他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纳闽和南宁的历史有相当多的共通之处。

据学者考证,中国许多南方少数民族与今天东盟国家的许多民族拥有相近的文化基因。在中国与越南、泰国等国边境,甚至可以看到不同国籍的边民,以本民族语言交谈的有趣场景。

这样的文化相通,将会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促进人员往来,开展合作,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老挝留学生刘小燕从中国广西民族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中国攻读研究生。利用自己在中国生活学习的七八年时间,热爱旅行的她将自己的足迹留在了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北方的北京,东部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中西部的四川、云南等等。

对于刘小燕来说,旅行过程中最有意思的一件事,莫过于去发现一个地方的文化,探索他们的生活习惯、地方特色。“在中国旅游,我最喜欢的地方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还有大理和丽江。因为风景很好,而且他们的饮食、生活习惯和我们老挝的很相近,都是辣的、重口味的。”刘小燕笑着说道。

在东南亚的水果摊随处可见中文

业内人士说问题:发展旅游仍在路上

越来越多的中国和东盟游客行走在彼此的国家间,互访人次、旅游消费额、旅游投资额、旅行社数量等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热度正在上升。但在热度的背后,我们更应针对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制约因素开展冷静的思考。

“我在寻找合作伙伴时,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沟通困难。例如,我和来自老挝、缅甸等国的一些合作伙伴沟通时,就可能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新加坡全球旅拍私人有限公司总裁杨栋在参加完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对接会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提出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语言不通,在旅游路线的设计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对于旅行的节奏要求也会有不同。此外,在接待标准上,因各地经济水平差距而造成的差异,也有可能让游客形成心理落差。

事实上,一些偏远或落后的地区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受制于当地的经济条件、环境气候等各方面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往往受到制约。最终,这些都反映在了当地旅游行业人才、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不足上。

“从我们对广西和其他地方的旅游考察结果来对比,我们发现广西的旅游基建还比较落后。广西山路十八弯,很多地方你自驾游的时候根本就不懂怎么走,山里信号不好,导航也不起作用,你就不得不一次次停车问路。”广西问道标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菁向本刊记者这样说道。

马来西亚纳闽公司旅游文化与艺术部主管马哈提・阿卜杜・哈米德(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行业报告论发展:前景美好,合作有方

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的《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与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证实了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报告》称,在硬件方面,部分东盟国家和地区的航空设施、陆路交通设施、旅游设施和通讯设施还相对落后,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较差,旅游接待能力又有限。另外,文化和宗教差异、安全保障等问题也可能制约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发展。

不过,《报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合作的5点建议。包括挖掘中国—东盟友好往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中国—东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增进中国—东盟旅游交通联动、打造统一的中国—东盟旅游市场、削减服务贸易壁垒、推动旅游开发资金融通等。

“在东博会的平台上,我们将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使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跨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跨越。”《报告》写道。中国经济信息社总裁助理、《报告》课题组策划李月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对接会上表示,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幸福产业。从供给侧来说,旅游业规模的扩展没有边界,品质的升级没有止境,无论从量的方面还是质的角度,旅游的供给都没有“天花板”,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她认为,中国—东盟的旅游合作将会给双方带来经济社会全面的蓬勃发展,促进双方的政治互信与多边沟通,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国民生活水平,造福民众,实现互利共赢。

・联系编辑:381094303@qq.com

猜你喜欢
东盟国家博会旅游
聚焦“丝博会”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14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 06:31:04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法大研究生(2020年2期)2020-01-19 01:43:48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6
阅读之美 摄于第29届书博会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6
直企首探进博会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旅游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