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人天
火腿飘香与山歌欢唱的宣威中秋
文·图/王人天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距省会昆明市260公里。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民族风情独特,其特产“宣威火腿”驰名中外。中秋节到了,让我们走进宣威,感受当地独特的中秋习俗。
“车到山前必有路,月到中秋自会圆。”这是云南宣威的一句俗语,说的是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必焦愁,到一定时间,事情自然会得到圆满解决,它就像中秋节的月亮,到了时候,自然就成满月了。其实在宣威,中秋节也叫“八月十五”,民间说过中秋节的时候,常说成过八月十五。中秋月圆具有团圆、合家喜庆、恩爱圆满之意。
在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无论有多远,都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实在不能回家的,月圆便起相思意,只能望月、对饼,饼心虽甜,爱心更浓。常有人将桌上缺席亲人的碗筷也摆上一副,表示团圆之意。“二人共饼”也是这个意思,表示吉祥喜庆。在“八月十五”当天,人们忌讳“分梨”,因为“分梨”谐音“分离”,其实在宣威的民间习俗中,平时“分梨”吃都是有些忌讳的,特别是在老一辈人的眼中,认为“分梨”吃不吉祥,现在年轻人已不那么认为,显得随意多了。
说到这里,我得正式说说宣威中秋节。宣威的中秋节不仅保存着一些与全国各地大体相同的习俗,又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
大家知道,宣威火腿闻名全球,曾经获得过法国巴拿马博览会金奖,国父孙中山曾题词“饮和食德”赞誉之,可谓美食中的精品,土特产中的珍品。2013年,宣威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火腿文化之乡”。如此闻名的火腿,向来是宣威重要宴席上不可或缺的食品,而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由此,二者就自然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顺应天意、民心及地域特征,宣威火腿月饼“诞生”了。
每逢中秋佳节,宣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玫瑰火腿饼(也称鲜花火腿饼)、松茸火腿饼,或者直接以地名命名的宣威火腿饼,以色香味诱惑着每一个人。这时候,人们都沉醉在宣威火腿饼的香味里,全家共品,和谐美满,其乐融融。
实际上,在中秋节前一两个月,月饼生产厂家就进入了旺季。各厂家会派出人员到宣威的乡村收集干果,譬如核桃、板栗、榛子、芝麻之类,当然也直接上门收购乡村人家家养蜜蜂的蜂蜜,因为这种蜂蜜最真最纯,香味浓郁。我有一次曾吃过刚从蜂箱里采下的蜂蜜,满满的蜂盘里全是蜜,热乎乎的,非常好吃。厂家将干果收来后,去壳,只留下果仁,将核桃切成碎块、板栗弄成泥(即板栗蓉),炒熟后加火腿、蜂蜜调拌起来做月饼的馅料。月饼烤好后,令人闻着就垂涎欲滴,更别说吃了,吃就是纯粹的享受,送人是高档的礼品。
宣威火腿饼品种多样,正宗宣威火腿饼只添加白砂糖、蜂蜜和火腿制作而成,添加干果(板栗、核桃等)的叫做叉烧饼,添加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的叫做鲜花火腿饼,添加松茸的是松茸火腿饼……每一种都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其实,在宣威,除了闻名遐迩的宣威火腿饼外,还有一种饼也值得一提,那就是荞饼。可以说,荞饼是宣威荞产品中的佼佼者,一直深受群众喜爱,每年中秋,人们总要买上一些荞饼回家与家人共享。至于荞饼的来历,我想与当地有名的荞粑粑是有一定关系的。据说荞粑粑起源于宣威东境的岩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人们一直说岩上的荞粑粑羊汤锅是一大美食。现在的荞饼应该就是荞粑粑改进而成,与宣威火腿饼一起成为宣威人中秋节拜亲访友的特色礼品。
宣威人对大地、山、水、太阳、月亮显得特别地崇拜和亲近。这或许是因为感恩之故,或许是因为远古的图腾崇拜所致。我们从史料得知,当中原图腾崇拜衰落的时候,云南宣威所在地南中却正处于兴旺鼎盛时期,当时,南中由于远离中原,便拥有一个自行封闭的管理系统,实行政教合一,教就是巫鬼教,教主称鬼主,譬如孟获就是当时的大鬼主。他们崇拜万物有灵、崇拜图腾。我在研究滇东北龙文化的时候就发现南中崇拜的图腾——龙,在当时却是蛇的形象,直到晋朝以后才渐渐地使用中原的龙形象,且有所发展和改变。由此看,供月习俗有可能是来自于原始的图腾崇拜。
话虽这么说,但在我的心里,总认为宣威人供月是因为感恩。
“月亮堂堂,骑马烧香;烧死毛大嬢,毛大嬢扯豆角;豆角空,嫁斋公;斋公矮,嫁盘海(方言,螃蟹之意);盘海过沟,踩死泥鳅;泥鳅告状,告着和尚;和尚点灯,点着先生;先生打卦,打着蛤蟆;蛤蟆渡水,度给老鬼;老鬼睁眼,眼如灯盏;灯盏费油,费着老牛;老牛不吃草,打得满山跑。”这是宣威地方的一首著名儿歌,我认为就是因为中秋节而来的,因为其中有很重要的中秋元素:月亮、豆角、螃蟹、泥鳅等。中秋时节,月亮最圆,曲靖人都喜欢在中秋这天吃豆角,另外螃蟹、泥鳅也是要到了秋天才是最肥的。
圆圆的月亮给人柔和之美,在古代,云南山高林密,野兽和山林成了出行的最大障碍。人们白天种地,家务活基本是在晚上做。在古时,只能靠点柴明子、松香、油灯等来照明,光亮有限,月亮的光辉带给了人们很大便利。因此,人们对月亮充满了感激之情,就在中秋节以月饼供月报恩。
中秋节那天,当月亮升起的时候,人们在庭院里放一张桌子,用筛子或端盘之类装上火腿月饼、荞饼,置于桌上。供月仪式开始了,人们对着月饼和月亮跪拜,三跪九叩、作揖拜谢,说些感激的话,然后转回家中。月饼则要摆放一段时间,以供月亮享用。当然,月饼有时不一定放在桌子上,只要放在高处就行。我小时候曾见母亲将用筛子装着的月饼放在门前的柴堆上供奉。小孩们有时也会在村中游玩,偷拿人家供奉月亮的月饼吃,给童年留下一段记忆。不过那时候,火腿月饼很少,大多是自家用面做的粑粑。
在宣威,人们过中秋节不仅是吃月饼、供月饼,实际上这一天也是尝新节。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中秋节都要做一些事情。譬如要去地里拔一些刚刚成熟的黄豆来煮豆角吃,俗称煮毛豆角。煮这种毛豆角不用将豆角扯下来,只要将其连根拔下,数十棵一起放在锅里煮,煮熟后大家分着豆棵扯豆角。玉米、板栗、核桃等都是就地取材,新鲜得很。另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去田里掐早熟的稻穗,掐一两公斤拿回家搓下来,烘干,舂成新米煮饭吃。
尝新既是尊重庄稼,更是尊重人们的劳动成果。上天赐予人类丰富食物的同时,也让人们学会了劳动。这样的尝新节不知起源于何时,传说谷穗是狗从天上漂洋过海带来的。村里的老人们说,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也不知是什么朝代,人间洪水爆发,滔天的洪水将高大的稻谷都淹没了,并冲毁无剩,一家姊妹二人带着鸡、狗坐在葫芦里漂流了七七四十九天逃得性命,后来二人相继结婚后才又繁衍下人类,不过从此后却没有了稻谷。她们带出去的狗是神狗。这条狗看到人间没有稻谷,就跑到天上玉皇大帝的谷堆上打滚,粘了许多稻谷,回来的途中,由于渡天河漂洋过海,稻谷几乎被冲刷殆尽,唯剩翘着的狗尾巴上留有几颗。人们就将那几颗稻谷种进田里,它们落地生根、不断繁衍,人间才重新有了稻谷。此后,人们为了感谢神狗送稻和体验来之不易的收获便有了尝新节。
中秋节晚上,宣威人全家围坐在桌子旁,吃着新米饭,分享着火腿饼与煮熟的毛豆角,当然还有才下树的板栗和核桃,喜庆欢乐,幸福满溢。若雅兴高一点的,全家还会一起赏月、聊天、讲故事,总之,尝新也是要尝出乐趣,尝出一家人的欢乐。
中秋节是个丰收的节日,也是欢快的感恩日子,还是赏美景的日子。
在宣威,除了火腿以外,山歌也非常有名。在这样盛大的节日里,山歌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文化其实就是个大拼盘,是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感悟到的文化融合到一起,再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这就是中国的文化发展之道。在历史上儒、道、佛融合发展,形成三教文化,这在宣威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014年,宣威杨柳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山歌之乡”,实际上,不仅杨柳是山歌之乡,整个宣威都是山歌之乡。原来,山歌只在山林中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就利用节日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山歌场,从而使山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认可。
通过我的观察和了解,宣威拥有山歌场的日子和地点分别是:二月十九日,天宝洞;三月三日,东山寺;端午节,海岱茶山;六月二十四日,东山芙蓉、宣富边境白龙洞、宣沾边境卡基(这些山歌场是与火把节融在一起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宣富边境光梁子、白龙洞、宣威羊场大独山。刚好中秋节那三个山歌场都在我居所的附近,现在大独山歌场由于国家封山育林已经停用,光梁子和白龙洞歌场每年都有人游玩、对山歌,光梁子人数较多,有数千人,特殊时期上万人。
中秋节这天,青年男女早早吃了饭,呼朋引伴来到光梁子赏秋约会,只见山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如此高的人气,小商贩怎能错过?他们将小杂货、水果等等摆成了一条街,形成山中闹市。游玩的人们有跳舞的、唱花灯的,也有打游戏、打气球的,还有算命的、照相的等,好不热闹!
对山歌的人则选择相对僻静的一些地方,或在荒坡草场上或在树林中,几个人一伙,相互对阵,你来我往,引得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
“好长时间没唱歌,唱起山歌在荒坡;八月十五唱一首,直到来年还想哥。”“鸡蛋没有鸭蛋圆,郎嘴没有妹嘴甜;正月十五亲个嘴,八月十五还在甜。”“爬完梁子上完坡,风吹马尾织绫罗;绫罗好看要钱买,小妹好看对山歌。”这些在中秋节产生的山歌,将中秋月圆的团圆之意引向爱情,热烈奔放地唱响了整个山歌场!(作者原名王斌,云南宣威人,云南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曲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永胜边屯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