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育人导向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2017-10-09 17:11蒋洪新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蒋洪新

摘要: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学科建设对于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必须着眼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强化育人导向,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坚持把学科文化贯穿学科建设始终。

关键词: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学科文化

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流学科建设理念的创新与建构是当今中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契合当代中华民族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明晰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中的方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育人导向,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着力点,坚持把学科文化贯穿学科建设始终。

一、明晰学科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发展中的方位

学科是高水平大学发展的制高点。当代大学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象牙塔”,大学的创新与先锋作用远比传授知识与文化继承更富有战略意义。克拉克·科尔在《大学的功用》一书描绘:纽曼时代(19世纪以前)的大学是一个“村落”,弗兰斯纳的大学(19世纪中叶)是一个“市镇”,而他所处的当代大学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城市”。在这所大学城中谁在科技创新、人文关怀以及为社会服务诸方面走在前面,谁就抢占了发展制高点。而科技创新、人文关怀和社会服务的主体是大学人,依托则是学科。

學科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落脚点。大学的基本活动方式——知识的产生、传承、创新与应用,都是围绕学科进行的。因此,学科是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找准学科这一落脚点。教育家张楚廷教授说,大学的建设实际上主要落在学科建设上,谈学科建设,那主要是从科学意义和学术意义上说的;从严格的教育学意义说,那就落在专业建设上。可以说一流的大学就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批或相当数量的一流学科),就是要有一流的专业。

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竞争的聚焦点。高校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学科的竞争,学科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首先,学科是高校实现四大功能的支撑点。建设高水平大学就是要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传承高水平的优秀文化,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而这些都离不开学科建设。其次,学科是师资队伍的整合器。没有学科的教师队伍不能称为学科梯队,没有学科的研究队伍不能称为科研团队,必须把学科梯队和科研团队建立在学科上,这样才能使它具有学术上的凝聚力。可以说,学科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基。

二、强化学科建设的育人导向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学科建设水平的试金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就越能吸引更多高层次的拔尖人才加盟,学科的师资队伍就越强,培养的人才质量也就越高。从高等教育发展史看,尽管学科建设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科技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其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根本使命始终未变。因此,学科建设必须把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强化学科建设的育人导向,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立足学科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没有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很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要根据学科特点,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学术梯队建设和科研工作,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陈旧、专业类型少、结构不合理、培养规格单一等问题,要紧紧围绕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建本学科优势专业和跨学科新兴专业,准确定位专业建设目标,制订科学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一级学科层面统筹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基地,设立人才培养实验区,开展卓越人才、拔尖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

借力学科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和科研是学科育人的两大支柱,学科教学必须以科研为基础,学科建设要通过教学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因此,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融合,是提高学科育人质量的关键。要发挥学科建设独特的育人优势,必须紧扣学科发展方向,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挖掘科研中的教育因子,把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将课程建设特别是教材纳入学科建设。一流的课程和教材是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高水平老师都擅于及时将研究的前沿知识变成课程。要重点打造优势课程群、重点学科课程群,建设一批优质的校本课程、名师名家课程、国家课程和国际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营养”。二是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推进科研与教学融合。教师只有持续开展科学研究,才能洞察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产出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准确把握所授课程的核心要义和学科前沿。要出台奖励考核等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和特色教学项目,丰富、更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三是运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新方法,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依托学科基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学生专业素质不高、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现象比较严重。从学科建设的视阈破解这一难题,就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第一,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权重,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创新活动。第二,加强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实验室等学科基地的硬件建设,扩大学科基地对学生开放的范围、时间和覆盖面,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使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第三,配齐一支技能精湛、结构合理、能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尤其要突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与培养,保证扎实有效的实践教学。第四,推进政产学研融合,创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实训实习基地;依托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等。endprint

三、准确把握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学科建设的内在核心要素包括学科理念、学科规划、师资队伍、工作条件等。以学科发展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是要从这四个内在核心要素上着力。

第一,学科理念是学科建设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科建设的方向对了,蹄疾而步稳;反之,就会南辕北辙。所以说,学科理念至关重要,尤其是校长、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学科理念很重要,因为他们是大学和学科的灵魂人物,并实际主导着学校的学科发展。陶行知先生曾批评过三类“教育家”:一种是政客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做这个,办那个。一流的教育家应该是有思想、敢创新的人。推进学科建设,校长、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必须切实担当,不仅要有好的思想,还要敢于创新,更关键的是执行。在学科理念上,校长、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又要高屋建瓴、脚踏实地;既要结合学校优良传统,又要尊重学科内在规律,还要引领时代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则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心投入,确保学科建设驰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学科规划是学科建设的引擎。学科规划是学校整体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科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学科规劃。规划学科建设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瞄准一流。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一流的大学必先有一流的学科,一所大学完全可以凭借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跻身世界先进大学的行列。二是协同创新。从校内、校际和国际三个层次加快推进多元协同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和资源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调整,推进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资源共享,并切实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和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三是完善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公平竞争,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绩效,完善学科评价体系。

第三,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人才,要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占据优势位置,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不可或缺。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可见,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真正重视人才,珍惜人才,关心人才,才能够聚集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

第四,工作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一是经费投入。要逐步实现学科经费投入重心由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向以软实力建设和学术性建设为重转变,在保障条件建设投入的同时,合理提高学科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比例,提高学科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资源共享。要本着“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创新、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教学科研设备设施及资源的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益。三是信息化建设。要开发学科建设管理系统,将学科建设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建设成果等信息在学科建设管理系统中予以公布,以加强对学科建设运行过程的监控。

四、坚持把学科文化贯穿学科建设始终

学科具有文化特质。学科文化不仅是学科成熟的标志,也影响着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科前沿的演进,更是汇聚师资、培养人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学科文化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是学科建设之本。因此,要注重学科文化建设,将其贯穿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始终。建设学科文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学科建设理念。学科建设的“本”是人才。在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人才,这里的人才既包括人才队伍,也包括人才培养。大学老师一方面要牢记教书育人的本职,充分依托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要有“学科立校”的意识,做好科研。科研既要能“顶天”又要能“立地”,既要能“经世”又要能“致用”,从而推动学术的繁荣与进步。

二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学科发展路径。加州大学原校长田长霖强调,“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然后,其他学科也自然地跟上来”。这就是学科建设的“马太效应”。高校首先要加强一流学科建设,通过一流学科的示范和牵引作用带动相关学科的建设,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是“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学科梯队意识。雅斯贝尔斯说:“在大学里,精神生活的物质是一种学者之间以制度为纽带的、有章可循的合作。”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和学生处于一种共生合作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一方面要倡导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真正发挥主心骨作用,带好头,示好范,尊重梯队成员,尊重师生,充分调动学科梯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梯队成员和师生也要尊重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形成互相尊重、合作共事、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尤其是学科带头人,要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要有识才的眼光、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就像香港科大前校长孔宪铎先生所说的,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要能够延揽天下人才,并使其快乐工作。要健全学科带头人能上能下制度,既确保学科带头人权利,更赋予其重大责任。

四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学科管理方法。学科管理有其特殊性。有学者认为,学科管理应该借助先哲老子的智慧,“为无为,则无不治”,将科研管理的有形之手变为无形之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就要尽可能减少管理部门的干预,改变学科管理的行政化取向,真正树立为教学、为科研服务的意识。

[责任编辑:周杨]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依托学科信息管理平台,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