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松林
摘 要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监测体系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对现阶段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探寻解决对策,确保环境监测体系稳定高效运行。
关键词 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7-0065-02
环境监测为环境保护及监管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能够及时掌握实际环境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现有运行机制中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应当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构建起多元化的环境监测体系,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1 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挑战,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将提高环境质量摆放至核心位置。在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中,4级环境监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即:“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环境监测网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2014年,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推动第三方治理市场的发展与健全,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环境监测运行管理机制仍旧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制约了环境保护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对客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探寻解决对策。
2 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管理职能不清
在我国4级环境监测体系中,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的分块管理模式,各级监测机构层层下达任务,业务管理纵向化,人财物调配横向化,由于部门及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导致监测单位力量分散,无法充分发挥环境监测系统的整体能力。在执行环境监测任务的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影响监测业务正常展开。甚至某些地区为追求政绩,私自更改监测数据,降低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及可信度,不能为环境管理提供精确数据。因此,必须加强体制改革,确保环境监测工作落到实处。
2.2 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伴随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也应搭建起信息平台,实现监测信息的共享与传递,更加高效、精准地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我国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建设缺乏科学性及长远规划,导致后续发展难度增加,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现象,不仅影响信息平台功能的发挥,也造成了资源浪費。在信息平台建设中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难以真正实现数据共享。监测信息由社会检测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发布至各自平台,可能会出现信息不一致的现象。此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监测站点缺乏足够资金投入,制约了信息平台的发展与完善。
2.3 技术方法体系有待完善
在我国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框架初步形成,随着环境保护的深入开展,监测项目增多,对于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标准及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监测技术方法体系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传统的手动监测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其准确性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逐渐向在线监测过渡,监测方法趋向于多样化,诸如生物监测、遥感监测等,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方法体系,实现监测分析手段、监测指标等方面的更新。此外,现阶段我国监测任务繁重,对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专业性人才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质量与水平,部分县级监测站实际是环保局的一个科室,科室间人员调动导致监测人员流动频繁,导致人才队伍缺乏稳定性。
2.4 监测市场化处于摸索阶段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完善,市场化是环境监测工作的趋势与方向。虽然环境保护部门不断加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推进力度,但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可操作性相对较低,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法律规范的缺失,难以有效认定排污主体及第三方责任,无法保证监测工作的规范性。
3 完善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的有效策略
3.1 实行垂直管理模式
针对现阶段环境监测体系运行过程中条块分割、政事不清的现象,应正确区分监测工作与行政管理,在各级监测机构推行垂直管理模式,将监测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责分割出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污染源的级别不同,所采取的监测方式也应有所差异,实现分级监督。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组织机构的监督作用,对环境监测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在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为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3.2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前瞻性、整体性、可拓性是建设监测信息平台的主要原则,应结合当前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总体规划布局,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的结构及资源,促使在建及新建信息系统的规范化,激发不同层级监测机构的潜力,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效率。监测信息平台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各级监测机构应适当增大资金投入,确保硬件方面建设,促使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加强软件的维护与升级,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形成监测基础要素数据库,构建统一规范化信息体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监测数据,应加强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探究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为相关部门环境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3.3 完善技术方法体系
环境监测技术方法是获取监测数据的主要手段,通过完善环境技术方法体系能够有效提高检测质量,确保监测数据客观反映被监测对象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完善环境监测基本标准及规范,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依据,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具体的监测方法,逐渐更新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增加其可操作性;第二,加大科研投入,伴随城市化及工业化推进速度加快,在环境监测领域中也出现了新兴污染源,针对此类现象,应适当加大科研投入,及时分析研究新兴污染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法;第三,积极学习先进技术,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相对落后,监测数据的精确程度有待提高,有必要引进先进设计及技术,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物质保障;第四,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环境监测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分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还应当具备专业的环境科学、化学分析等知识技能。在进行监测人员选聘时,应结合机构内部的人才结构现状,综合考虑本地区环境监测需求,加强对其实操能力、专业知识的审核。定期组织监测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并注重培训效果的检验,形成相应的奖惩制度,调动监测人员学习积极性。
3.4 建立环境监测市场化运行与法制化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环境监测市场运行及时还不成熟,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促进市场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以免相关机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忽视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及可信度,确保环境监测体系平稳运行。为推动监测市场化进程,必须不断完善立法,为监测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严格规范监测行为。在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时,明确其资质认定要求及相关流程,将市场准入制度应用在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环境监测工作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严厉打击违规操作行为,在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形成规范化的市场秩序,确保环境监测质量。
4 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必须结合当前环境治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监测控制环境污染源,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深入分析预测环境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针对现阶段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分析其具体原因,实现垂直化管理模式,解决行政管理职能不清的问题,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不断更新技术方法体系,加强立法工作,为环境监测体系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军,黄爽,侯佳男.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02-606.
[2]付景保,孙庆辉,魏涛.基于GIS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平台构建[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4):119-123.endprint